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老师讲“行香”(下):行香指引

(2016-01-27 12:23:39)
标签:

南怀瑾

经行

行香

走路

健康

分类: 南怀瑾老师开示(修证)

南怀瑾老师讲“行香”(下):行香指引

*****

 

正文:

 

汝等士大夫阶级,平时享惯物质文明,出门有自备汽车,穿吃方便,何曾用脚走过路?现在汝等在禅堂中大步前进双手摆开,多舒服自在。吃饭走路,这就是人生乡下人半个钟头走五里路,古人一笠一草鞋,一肩扁担,不问晴雨,走尽千山万水,到处挂褡,何曾有苦?古时人身体四肢经常在动,本能充分发挥了,所以少病;而今天都市中人四肢不勤,所以百病丛生。此理不说,各位均不明白,一说均知晓。

 

阿弥陀佛像多半画的塑的是立像。从外型说,代表度人无休歇。立有立的样子,要像阿弥陀佛的样子,眼睛眯成一条缝。慈悲祥和,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要照这个样子用功,走着也要用功。怎么用功呢?念头坦坦然然,就这么走,比打坐都好,头要向后稍仰,眼要眯成一条缝,不要向两旁看,胳臂要摆开。尽量地摆动。头正眼正,不要放逸,莫打妄想,要象打坐时一样,坦然而住。要行而忘行,住而忘住,像阿弥陀佛一样的慈悲祥和。

 

你看初生的婴儿手几乎不大动的。最爱动他那两条腿子。这就是活力旺盛的表现。再看那老年人,年老力衰了,先是两腿的知觉麻木不仁,最后甚至两腿瘫痪,这是活力衰退的缘故。

 

过去一般禅堂的规矩,坐多行少,两腿运动量不够,所以气脉不能畅通,不能得定。同时要知道坐是禅,行也是禅,乃至语默动静,无一而非禅。一定要弄成木雕泥塑的样子才算禅吗?禅是活泼泼的。什么都不知道了,才算定吗?那是外道定,禅宗所不取。

 

那么,什么是禅呢?告诉你,圆明清净就是禅,不是麻木不仁,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外面一切声音动作清清楚楚,而此心灵灵明明,了无挂碍,毫无执著,一片祥和,一味的慈悲。把心放开,不要在身上搞,把心放下。

 

“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生了也无碍呀!妄念来了随他来好了,不要去压制它,久而久之它就不来了。不要去修正它。昏沉来了,让它去昏沉好了,昏沉过去了,自然清明了。不要勉强提起精神来对治它。“六根才动被云遮”,动也无碍呀,知道六根动的那个东西并没有动过呀!

 

“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这是一句不得已的话,不得已的法门。上乘法门,就是那么坦然而住,就对了。可是坦然而住,却很不容易把持得住啊。念头怎么死得了呢?

 

你们把外形先弄正了,内心自然慢慢也会正;外形不正,内心怎么也不会正。要像阿弥陀佛那个样子,慈悲祥和,拿眼睛照着,心中无事,行忘其所行,外形很有关系,这才是经行。像这样庄严恭谨的经行半小时,心中无事,不成道也成道了。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灭如何生灭?当生的时候它就生,当灭的时候就灭,一步一步。生灭灭生,谁要你去灭它!如果百事不知,才是学佛,学木石去好了。如片云点太清里,坦然而住,生灭又有什么妨碍呢?就是这样,坦然而住。圆明清净,动静二相,一切了然,无挂无碍,你听鸡鸣狗叫,客人来叫门,听得清清楚楚,哪个挂碍你呢?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谁无念,谁无生。”无念是你,无生是你,念佛的也是你。真无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无生无不生。木石人没有灵性,不能成佛。真正体会到清净圆明,就是我,不要求无相。所谓一念清净,如何清净?没有清净之相可取。(师击香板一下)你看多清净啊,鸡鸣狗吠,清清明明,行住坐卧,都在修行。

 

虽然在走路,还是像打坐一样,轻轻松松,严严谨谨,不管前面有人,不管后面有人,心中无事,不要放逸,就照这样经行就对了,就是一动一静之间,走不是动吗?香板一敲,停下来不是静吗?这一动一静之间的“这个”,要看清楚。

 

练腿子,身体好,一定要多走,走透了以后,筋骨会坚固,气脉可以流通,所以古德常说:“踏破草鞋,下盘才会稳固。”

 

整理自《习禅录影》

 

-------------

 

(大眾行香中)

 

師示:頭抬起來,眼睛不要低視,肩膀甩開,……現在我們不是部隊出操啊,不是在練兵,是在行香,因此走路的腳步,不是在那裏頓腳,玩把戲啊!真的會走路行香的人,等於跟練武功的道理一樣,走路行香有兩句話的原則:“舉步如靈貓捕鼠”,腿抬起來像那個貓抓老鼠一樣,一點聲音都沒有;“落腳如泰山壓頂”,落腳踏到地上很實在很輕靈的。不是在那裏穿個皮鞋、背個槍練頓腳,踢呀踏呀那一套。

 

“舉步如靈貓捕鼠,落腳如泰山壓頂”,很輕靈的,身體放開,沒有身體的觀念,很自然的,這個就是經行的道理。眼睛不要低視,平視,看前面,像照相機一樣看前面那個人的頭頸領子那裡,注意視線的程度……抬起頭來,不要妄想,行若無事,自己不曉得在走不走啊。眼睛向上望也不對,平視。

 

(─啪─,師拍下香板)所謂香板,一板打下來,打斷了打死了雜念妄想,所有的念頭“啪…”沒有了,就在此時,你看看自己動過了沒有?是動的還是靜的呢?就要體會清楚。所以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上報告自己修持的心得,重要的兩句話:“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我們在走路,一切活動的現狀,現在一香板打下來,身體站住不動,心也跟到不動,動的相、靜的相,心中很清楚,但是沒有雜念,如此境界,多去體會。如果真懂了,學會了,還去住廟子幹什麼?這個社會鬧熱的街道上就是廟子了,很清靜啊,你盡管走路,好像沒有事,就像在禪堂裡一樣。眼睛不要低視,地上又沒有黃金,你看它幹嗎。走!

 

……放開身心,不要妄想,慢慢行去……在禪堂裡行香,這個時候,一點都不要用心,也不要怕會跌倒,自然而去……你们行香走了幾圈,我可以瞭解,你們百個人裡有八十個覺得蠻舒服,優哉遊哉,這樣慢慢地你的氣血就清淨了,業障消除,不要打你香板,這一下打到地上就代表了。

 

*****

 

行香要行如無行,走的時候忘記了自己動不動,身體在動,心境一樣的寧靜,練習在生活起居行住坐臥中,隨時反省內照用功。……抬起頭來,眼睛平視,甚至於不看,沒有什麼好看的,跟在座位上打坐一樣的,不過有個不同,身體在動,兩隻手在甩動,是動中的靜。……

 

左右兩手平均的甩動,如果一邊的手甩得大,一邊的手甩得小,就曉得自己身體內部左右的脈稍有問題;兩手平均甩動,身體內部自己會治療健康了。所以諸位平常在家裡,如果出去散步,也可以用這個辦法,把都市山林都當成在禪堂裡一樣的看待。慢慢走,身體端正,五官端正,雙手甩開。

 

(啪――,師拍下香板,大眾原地止靜)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一動一靜之間,要很深切地體會。你看剛才在走,沒有動過吧!走的“動”到哪裡去了?諸行無常,一切皆空。


走!行如無事的走去,忘記了自己在走不在走,肩膀甩開,不是故意甩手,自然地活動,頭正身正,心中無事,心中有個念頭就白走了,兩眼平視,擺正不看了。本事大一點,覺得不是在地面上走,在虛空中走,好像沒有踏到地下不是更舒服。不要低頭。……

 

*****

 

抬起頭來,目光端正,剛才都講清楚了,眼睛正視,不要上望也不要低視,看而不看,行雲流水自然地走去。肩膀甩動,不是手,肩膀一甩動,五臟六腑氣血就流通了。不是身體搖動,肩膀甩動,講肩膀甩動你身體在搖,可見你肩膀這裡機能已經不靈活了,自己把它練習靈活起來。行雲流水啊,左右無人,不管了,四個人也好,三個人也好,一個人也好,就是我,心中無事。

 

不要低頭,拿科學來講,低著頭把後腦神經拉得緊緊的,身體容易衰老,腦神經緊張,消耗體能又多,就不行啦!頭一正,後腦擺正了,腦神經不緊張放鬆了,就健康啦!講科學聽得進,講佛法聽不進,要命的!我們這一次在禪堂勉強而行之,可是有不勉強哦!你自己行得好,眼睛半開半閉的左右四顧無人,左右有人也不管,還是心的作用,此心擺下,四顧無人,悠哉游哉行去,可是身心要端正!

 

肩膀甩開,頭正,眼睛平視。不要低頭,不要“眼光隨指落深坑”啊!……(-啪-師拍下香板,眾人止靜)一動一靜之間,正好菩薩幫忙,這一香板之下,什麽都沒有,只聽到雨聲,此聲本自寧靜。觀世音菩薩說“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就在這個時候體會一下。一切相、一切事、一切聲都了了然,統統不相干。原來平常都是自找麻煩,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啊!修行說難也容易,就是這個時候、這個境界,隨時都有,每個人要隨時隨地都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你只要認得了真實,從此行住坐臥中,一路保持修下去。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走!……

 

(-啪-師拍下香板)修行,不管在家出家,都要收拾起身心,嚴肅自己!沒有什麼了不起,就是生活規矩,做人像一個人,如此而已!做任何一件事,敬其事,儒家講敬,恭敬的敬,什麽叫敬?不是看到別人就鞠躬行禮,那個是外在的禮貌。敬,就是敬自己的內心,所以叫恭敬

 

*****

 

肩膀甩開,頭正眼正,頂天立地地慢慢行去。腦袋心裡不要妄想,清淨莊嚴自己。兩個肩膀一甩動,身體內部五藏六腑自然就運動了。不要低頭!居士們回家以後,每天記住還跟在禪堂里一樣,每天能夠堅持照這樣行香,比你做什麼運動都好。現在練習的不是運動,是行住坐臥中修定的外形,內容還沒有給你裝上呢!         

 

(啪--,師打下香板)這一香板把念頭都打死了,嘿!可是說了這一句,念頭又活起來了。行,就是走;住,代表站到;坐,坐在椅子上是坐,盤腿也是坐;臥,躺在床上,每個姿勢都可以修行。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隨時隨地都在修行、修定。戒、定、慧,這個時候有沒有犯戒啊?什麽都沒有動過,這個時候當然是定囉,不管真定假定,也是一種定。自己感受這樣很清淨,戒定慧都在其中了,這樣行香也包括做了自然的運動,身心都健康了


整理自《南禅七日》

 

------------

 

大家行香不要忘记,还要像打坐时一样,要“知息入、知息出”,在知性和心息合一里行香,脚步放轻灵,如同虚空中行。行香时,身体要练习得非常轻灵自在,气脉也就容易通,不是在那里像石头人一样重重地蹬啊蹬的,那就是笨重,身体笨重就是老化。行香每走一步,身上的浊气就出去一点。

 

身体在动,注意呼吸,注意出气,这是第一点,记住。

 

第二点,大家注意一下,你们听自己的的脚步声,业力的身体特别笨重,走路声特别响,“咚咚咚”,身体要轻灵,为什么脚步声会那么重?上面的浊气特别重。所以禅宗祖师大慧杲说,“你们有没有修行,在我前面走三步路我就会知道”。你看我这样一讲,你们一注意了,声音就轻得多了。大禅师指导人,眼耳鼻舌身,全都是机锋、都是学问。真的动、行是轻灵的,笨重是死的,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天地生人,顶天立地!那气脉是张开的。你看阿弥陀佛的画像是勾腰驮背的吗?是低着头的吗?现在很多禅堂的行香,低个头驮个背,像小跑步一样,把身体都搞偏了,还说是祖师的规矩,该打一万香板!他把活人变成死人一样了。哪位祖师立的这个规矩啊?是马祖还是百丈、是临济还是曹洞,是哪个祖师讲的?行香、经行就是走路,佛告诉你“端容整肃”,头正尾正,走路如灵猫捕鼠,像猫抓老鼠一样,没有声音,很快地轻轻地就过去了,轻灵得好像在虚空中飘。禅堂行香,头正尾正,不准低头,还是像打坐时一样。打坐可以低头、勾腰驮背吗?头正尾正,心念也正!

 

(啪!南师拍下香板,大众默然立定。)

 

这个时候自己就体会“安那般那”,自然的呼吸,每一念都知道,不用你特别去求“知”,息入知入,息出知出,息长知长,息短知短,已经知道了,慢慢等喘息自然宁静了,息止知止,息静知静,、如此调气、调息,就很容易进入这个境界。

 

尤其在行香的时候,这一拍(师打香板),身心寂然不动,浊气下降,身心自然清净。现在不是很清净了吗?知息遍身,定久了自然“除诸身行”,忘掉身体。注意出散,一切放下,你气越闭住,越烦躁,烦恼越多。所以要观无常、观出散,就那么简单。

 

心要专一!威仪是自己练出来的!你们在外面行香,我坐在里面,你们一圈走过,哪个下步声音很重、哪个声音很轻,我都清楚。得定没得定,佛学里有个名称,叫得“轻安”。所以你行香轻灵、端正,一动一静之间自然达到这个境界,外形做到了,内心也做到了。坐禅、走路勾腰驮背低着头,都不像话。

 

整理自《南师2007年春节开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