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老师讲述: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

(2015-03-04 11:18:37)
标签:

佛学

南怀瑾

五蕴

业识

贪瞋痴

分类: 南怀瑾老师开示(修证)

南怀瑾老师讲述: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

*****

 

正文:

 

我常常想到袁老師的詩:

 

業識奔如許,鄉關到幾時。
慚言精進我,羞對天人師。
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癡。
藏珍誰可擬,之子欲何之。

 

他老人家的好詩很多啊!我想到他的詩,就會念他。“業識奔如許,鄉關到幾時”,我們修行人的業識,一輩子的業力,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的業力帶來的,如水一樣的奔流,如許就是無限的意思,天天打坐修道,不曉得哪一天悟道能夠見到本來面目。“慚言精進我,羞對天人師”,你不要認為自己很精進,一點進步都沒有,那麽沒有出息,自己都不敢面對佛,天人師就是佛。

 

“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癡”,明明知道五蘊皆空,可是妄念斷不了,不該想的偏要去想,像六世達賴講的“不請情人卻自來”,貪瞋痴慢一點都沒有動搖。“藏珍誰可擬,之子欲何之”,《法華經》上的故事,也是禪宗雲門祖師說的“我有一寶,秘在形山”,我們的生命裡頭本來就有一個無盡的不生不滅的寶貝,就藏在身上,你想做什麽?你還去哪裡求法求道啊?道就在你自己那裡,可是自己沒有找到。

 

整理自《南禅七日》

 

--------------------

 

在佛学上说,我们生命的延续,就是一个业识的作用,业识是佛经专有名辞。首先了解佛学上叫“业”,业不是罪,业是一股习惯性的力量。这股力量包括了善的,叫善业;恶的,叫恶业。就是佛经上讲的业报;像造业、作业这些名辞,都出于佛经。譬如我们有些小动作,有些人喜欢抓抓耳朵呀,或者抓抓头呀,这个习惯,没有什么意识,无意识自然做出这些动作,就是习惯的力量。


无意识又是什么呢?现在心理学讲的下意识,在佛学上是第六意识背后的一面;譬如现在最流行的第六感呀,灵感呀,都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超过了第六意识,有一个东西,就是我们的业识。我们活著自然有触觉的感受,这是业识。这个业识属于第六意识的最后面,是第七八识的范围;现在心理学就很难解释,还在研究中。

 

人生寿命的长短,身体的好坏,甚至于应该生那一种病,或者环境上应该有那一种遭遇,都是这个业识的作用。业识分析起来非常麻烦,但是,我们至少有一个了解,我们坐在这里活著的人,是身体在这里起作用,浑身每一个细胞都是由于业识作用而存在,而活著。所以佛讲身布施,身布施很难,因为业识不容易布施的原故。

 

譬如我们在座许多青年学打坐,为什么心静不下来呢?因为你身体血液还在流,身上的感觉还是有,是业识静不下来;业识茫茫,静不下来。如果真拿智慧的力量,心理的作用,克服了这个业识茫茫,把身体的感觉放下来,当然大彻大悟;就算不大彻大悟,也可以小彻小悟吧!所以佛讲的以恒河沙等身布施,那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身体的感觉布施不了,越打坐病还越多。有些人,静坐学佛,把那个业识的陈年老帐,通通翻出来了,这些非要还不可,把它还清了,了脱了以后,才能得解脱,才能够开悟。这个生命中,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年轻、中年、老年,业识的因果连续不断。

 

*****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譬如我们人最著相的,是希望自己多活几年,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寿者相。但是生命留得住吗?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这些现象,不是你要留就能够留的;它本身留不住,本来无住,本来不可著相的。凡夫众生之所以为凡夫众生,是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尤其是学佛的人,都非常清楚,但他心中仍在想:留不住的都是他们,我大概能留得住吧!总觉得自己不同一点,比不知的不学佛还可怜。

 

所以我经常提到我那袁老师的诗,“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说学佛的人,明明知道五蕴皆空,但是啊,自己到处痴迷重重。这就是因为行不到的原故,行不到就不是修行人。修行是行,行为上的行。

 

《金刚经说什么》

 

----------------------

 

一般人,在生活里所遭遇到的病苦、烦恼,或者是吃不好、睡不足等,都是属于生理上或心理的上的觉受。这是很明显浅近可知的。

 

在修持静坐中,有时候,思想部分比较宁静。而在感觉方面,觉知反而增强了。譬如,觉得自己打坐很舒服,已经进入了乐境,以为大有所得了。事实上,从心法的观点,仔细参详,这种舒适的觉受,也等于世俗各种苦、乐与不苦不乐等情况一样,都是苦果。只是由世俗感受上比较差别,把较为轻度的苦认为是乐。即使在静坐中,偶有片刻所产生的清明乐境,也是不究竟,仍然是自己意识所产生的幻象,而且,当打坐时,才有如此的觉受,没有打坐时,就没有这些觉受,简言之,“坐时有,不坐则无,是则非道,知非即应舍却。”因此,这一切的觉受,毕竟是苦。

 

至于受蕴中所产生的苦境,到底如何发生呢?它是由我们的妄识心所构成的,此妄心,为第八阿赖耶识所显现,本因众生无始以来的执著妄想。例如平时的思惟、分别,皆为此心的作用。因此,个个众生我执太重,再加上后天所受的学问与教育,更产生增上慢的心理。

 

念心无常,即是思念自己烦恼的根本,皆由于妄识心循声逐色于外尘,随境交转而起生灭,念念迁流,轮转不息,永无休止。所以,解决烦恼、无明之道,首先应息灭妄识心。进而破除我执。

 

念法无我,就是常常思念自己所学的一切知识都是如何修养自性,去除我执,而达到无我的境界。世界东西文化,每一种宗教与哲学的内涵,或者每一位圣贤的言行,莫非不是教导我们如何做到“无我”。然而,究竟有几人,真能做得到“无我”呢?所谓我,应该包括身、心两部分,因此,若不能先明白此身非我,并且证悟此身无我,自然不能做到真正的“无我”。

 

至于,如何做到此身无我(即无身),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譬如,天气转凉的时候,色身就会有寒冷的觉受,一点也空不掉,而且,一不小心,也会发生感冒。因此,修持的过程,要做到无身,固然不易,而要做到“无我”,更是困难。吾师盐亭老人有一首诗说明此一情境。

 

业识奔如许  家山到几时
惭言精进我  羞对天人师
五蕴明明幻  诸缘处处痴
藏珍谁可拟  之子欲何之

 

《定慧初修》

 

--------------------

 

我们随时在静定中,要检点自己。什么是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认为有个方法,有个气功,什么三脉七轮啊,或念个咒子啊,然后一天到晚神经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们看到多少学佛学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为什么染污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正常呢?因为没有严格地在修行。换句话说,没有严格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

 

比如贪瞋痴三毒,你说我们哪一点不贪?我们检查自己的心理,贪瞋痴慢疑要断,谈何容易啊!你说,你打起坐来会空,没有用的。你在事上过不去,心事来的时候过不去,瞋心来的时候比谁都大。什么是瞋心?怨天尤人就是瞋,这是瞋的根。对环境,对一切不满意,有一点感觉不满意维持着,就是瞋心的开始。至于痴,那就更不用谈了,引用袁老师的诗:

 

业识奔如许 乡关到几时
五蕴明明幻 诸缘处处痴

 

你看学佛的人,个个都晓得谈空,可是每一个人都有心理上,感情上的痴、利害上的痴、生命上的痴等等,无一而不痴。没有智慧嘛!这些根会在哪里发现呢?行为上没发现,梦中都会发现的。梦中会有这样的行为,就是因为自己永远在贪瞋痴中。行为如果转变不了,要想转变气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认为气脉转变就是得了道,那也是荒唐。听了多少人气脉通了,可是现在都到黑茫茫的那个地方去了。

 

大家共同的问题是,明知四大皆空,但空不了,碰到了缘,处处都在愚痴中。如同我的袁老师讲的:“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人人都犯这个毛病,口口谈空,步步行有。打坐时,气脉一来,马上被感觉牵走了,清净固然清净,实际上都在玩弄这个感觉。王阳明到底高明,他说:这些都在玩弄精神。佛经上说这是“戏弄精魂”,没有真正空得掉,感觉一来,平常的佛学都忘记了。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愿方面没有动摇,不要谈四禅八定,更不要想谈证果。

 

整理自《如何修证佛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