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老师讲“心一境性”(中):心一境性与如如不动

(2012-06-14 14:57:35)
标签:

心一境性

如如不动

习禅录影

般若

次第

分类: 南怀瑾老师开示(修证)

南怀瑾老师讲“心一境性”(中):心一境性与如如不动

【南怀瑾老师与《亚洲新闻周刊》总顾问刘方安先生在太湖大学堂的合影】 

 

-----------------------------

 

正文:

 

杨管老:心一境性是不是就是本来面目的如如不动呢?

 

南师云:这是两回事,心一境性,定生喜乐是禅定。九次第定与大乘愿力配合,即十地菩萨境界;如只落在小乘境界,即罗汉果位。

 

真到如如之地,其中也有心一境性的作用,如真见到真如,如如不动,则岂但心一境性,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直到九次第定,皆在其中矣。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心一境性不能说即如如不动;但如如不动,则自然有心一境性的作用,不能混为一谈。

 

如如不动之真如自性,可概括九次第定及菩萨十地,乃至菩萨五十二位,乃至三藏十二部,六度万行;而心一境性不能概括如如不动,其中归纳分析,必须要弄清楚,此乃般若智慧。般若真智,是靠大乘六度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来配合的。功德不能圆满,般若真智万难成就。

 

总之,修禅是学佛的一种法门,顿悟、渐修,也都是学佛法门的一种方便,福德资粮——前五度行持不具足;智慧资粮——般若实相不具足,都不能成就。切记禅门古德两句不易的名言:“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由此把稳修持,必可归家稳坐。

 

《习禅录影》

 

 

-----------------------------------------

 

南怀瑾老师开示:做到心一境性了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26d780100nyk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