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737,490
  • 关注人气:13,4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老师讲述: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

(2012-04-15 10:10:18)
标签:

烦恼

无我

因果

坐忘

处世

分类: 南怀瑾老师开示(佛法)

昨天一个朋友来看我,说他看到我的《孟子·尽心章》那篇文章,连着看了三遍,感慨很多。他说:“你的看法我很赞成,这样来讲对极啦!从前有些人讲不动心,好像是要把心压着不让它动,那是不对的。不动心是要能做到临事不动心,才是真不动心。”事实上,到了利害关头,这个事业可做不可做?很难下决心。真正的定力,是要在这个时候能不动心,如果能够做到,那么打坐那个不动心,在佛学上讲已是小乘之道,不算什么了。要知道处世之间,危险与安乐,不动心非常难,难得很。

 

另外一个现象,一般而言,大家看活人的文章,不如看死人的文章来得有兴趣。这也是《易经》的道理,“人情重死而轻生,重远而轻近”,远来的和尚好念经,那是必然的。曹丕在他的文章里,就提到“常人贵远而贱近,向声而背实”这两句话。譬如最近美国一个学禅的来了,他原本在美国名气就很大,但经我们把他一捧,“美国的禅宗大师来弘道啦”,中山堂便有千把人来恭逢其盛。如果要我去讲,不会有两百人来听的。要是我到外国去,那就又不同啦!所以要做事业,人情的道理大家要懂,如果这个道理不懂,就不要谈事业。

 

前面说过,人情多半是“重远而轻近,重古而轻今”。古人总归是好的,现在我不行,死了以后我就吃香了。像拿破仑啊、楚霸王啊,死了以后就有人崇拜。所以大家要了解人情及群众的心理。人情是什么呢?除了饮食男女之外,权力欲也是很大的,不仅是想当领袖的人才有,权力欲人人都有。男的想领导女的,女的想领导男的,外边不能领导,回家关起门来当皇帝。先生回家了对太太说:“倒杯茶来!”太太呢?“鞋子太乱了,老公请你摆一摆……”这就是权力欲,人都喜欢指挥人,要想人没有权力欲,那就要学佛家啦!到了佛家“无我”的境界就差不多了。

 

南怀瑾老师讲述: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

南怀瑾老师讲述: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

 

《易经系传别讲》

 

----------------------------------------

 

【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

 

他说我们之所以懂了很多佛经的理论不能证道、不能成功,都由于我执与法执,执着,抓得很牢,这两种障碍(使)我们不能证道,“二障具生”,与生命俱来,只要有生命,“具”,非常完整地存在。

 

那么譬如说只要一个婴儿一怀胎了以后,他就有“我”,这个“我”就起来,那么他就形成了他的个性,个性就是主观,这个主观就是“法执”,所以“我执”与“法执”要什么时候断除成道呢?必须要证得二空:我空、法空,那么这个障碍才能断除。

 

这个障碍在普通的佛经呢,叫做什么?“我执”引发了“烦恼障”,一切烦恼由“我”而来;“法执”由我们的知识来,所以“法执”是“所知障”。没有成道以前,所知越多、障碍越深,因为我们普通的习惯,知识以先入为主,谁都免不了,先进来那个观念抓得很牢的。譬如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他对于其他的东西他都拿心理学的眼光看;一个学哲学的人都拿哲学眼光看。譬如我们现在讲有一种病态:职业病,他习惯了,先入为主。所以这两个障碍:烦恼障与所知障,是我们修道障碍最大的动力。

 

南怀瑾老师讲述: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

*****

 

但是内识变现,发眼等识,名眼等根。】

 

我们这个肉体,当我们进入娘胎的时候,这个生命变得壮、不壮,变成男的、变成女的,黑的白的、胖的瘦的,都是前生业力唯识种子带来的,是内识的变现,不是完全遗传。父母的遗传因子是因缘里头的增上缘而已;它本身的种性是亲因缘。像我这么瘦小又矮、糟老头子一个,个人种性因缘不同。

 

南怀瑾老师讲述: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

南怀瑾老师讲述: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

譬如聪明人,他同样是这一对眼睛,有人这个眼睛,譬如读书聪明的人一目十行,这么一篇书十行,他一下就下来;那不是快读啊,他清清楚楚读过去,都记得了。那个笨人在那里,“由此极微”,记不得,等一下再来。同样是眼睛、同样是脑子,他的业力果报不同,内识变现。所以同样是眼睛、同样是眼识,它发出来的功能作用、聪明与不聪明有这样的差别。聪明还不算数,到了慧眼的境界,这么一晃,看都没有看,已经知道了,那才到了慧眼,已经不用这个眼根了,但是还带一点关系;这么一晃就已经知道了。

 

你以为,“哎,老师啊,你看都没有看。”我当然没有慧眼,我有老眼昏花,不过有时候眼睛用惯了,你给我,晃一下,知道了,不用再晃了,快说吧,不要浪费时间。“老师啊,你还没有看。”我还同你一样一个字一个字指着来看,我还有时间啊?那个棺材盖子在那里招手了,那不行啊!(一笑)

 

《唯识与中观》 

 

---------------------------

 

南怀瑾老师讲述: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

如果得了道,体会到宇宙万化的变化,你尽管忙,能自然地应付得了。“坐忘”是庄子提出的,就是佛家讲的入定,人修养到万机奔沸时能指挥若定,达到“坐忘”的境界。你做到了这个程度,才懂得圣人是入世的,不一定是出世的,不一定跳出了红尘就叫得道的人。因为人们不懂这个道理,认为修道就是要跳离现实,这完全错了!

 

真正的学道学佛,懂了以后,更积极地入世,更积极地面对现实,所以佛学大乘是入世,道家也是入世,庄子这里也是这样。所以庄子明白了这个道理,把它归在一个宗旨里面,叫“道”,这个“道”需要你的智慧去理解去体验,“道”是可以摸得到的。

 

*****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
   

子贡问:那老师算什么呢?孔子说:我啊,是上天给我的刑法,是受罪的。“戮”就是被杀,这里是受罪的意思。可以说,做人大部分如此。有一句俗语,“死要面子活受罪”,普通人都是这样,死要面子就要活受罪。像圣人孔子是“天之戮民”,要救世救民,自己很受罪的。
   

这个重点反映了本篇的中心,即“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这两者不可兼得。由此给我们一个人生观,就是唐代诗人杜牧诗中所讲的,“中路因循我所长,由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更添蛇足,一盏醇醪不得尝。”这首诗说明了一个道理,“才命两相妨。”有些人有才,能干聪明本事很大,结果没有运气,苦一辈子,坐在那里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孔子说的“丘,天之戮民也。”有些人“命”好,不劳而获,他“七字”不好“八字”好,那没有办法。

   

南怀瑾老师讲述: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

“虽然,吾与汝共之。”但是,不止我一个人命苦,做了孔子的学生,志同道合,你与我一样,也是命苦。生在一个变乱的年代,以救世救民为己任的人,一定要命苦的,这是一个原则。

 

《庄子諵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