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老师讲“中国文化的人情世故”

(2012-02-15 10:55:25)
标签:

孔子

人情世故

中国文化

人生经验

礼尚往来

情义

道德

南怀瑾

杂谈

分类: 南怀瑾老师开示(儒家)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讲到这里,我们要研究孔子为什么把几十年所经历作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要放在《为政》篇里。这经验太重要了,本来为政就是须要人生的经验。

 

在世界上有两个东西是没有办法实验的,就是政治和军事。这两个东西,包罗万象,变动不居。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政治,专制、君主、民主、集体,究竟哪样好?谁能下得了这个结论?尤其现代的中国,几十年来,西方的什么思想文化,都搬到中国这个舞台上来玩过,结果如何呢?所以为政的人是要了解人生,要有经验,要多去体会。因此孔子将自己的经验讲出来,编到《为政》这一篇,就是暗示一般从政者,本身的修养以及作人做事的艰难,并不简单,要效法他这个精神,在工作上去体会、了解它,才把这一段编到《为政》中来。

 

从上面几段,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不管是为政或做事,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讲到人情世故,中国人现在往往把这个名词用反了,这是很坏的事。如果说“这家伙太世故了!”便是骂人。尤其外国人批评中国人,几年前在《中央日报》我就看到这样的文章,说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太重人情了。这里一般年轻人的反应,认为这个外国人的文章写得非常透彻,我说你们不要认为外国人在中国留学两三年,就能懂中国文化,那你们都是干什么的?几十年的饭是白吃了。

 

南怀瑾老师讲“中国文化的人情世故”

南怀瑾老师讲“中国文化的人情世故”

为政以“德”为本,再以学来培育“诗”的温柔敦厚精神,是不是就具备了为政的条件了?不然!不然!就好像一个军人,把中外古今的军事思想理论都翻遍了,但是连枪怎么放都不会,二等兵上等兵是怎么回事也不晓得,这等人充其量只能当个参谋,绝对不能带兵上战场的。所以《论语》行文的气势,轻轻一转,把孔子的简略自传编进来了。也就是告诉我们,为政的道理就是要真正能多懂得人情世故。

 

南怀瑾老师讲“中国文化的人情世故”

*****

 

南怀瑾老师讲“中国文化的人情世故”

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老实说,我们这老一代,比他们都行。为什么?我们所经历过这一时代的大乱,今日的年轻人看都没有看到过。逃难、饿饭、国破家亡的痛苦,更没有经历过;也许说在电影上看过,但那是坐在冷气里的沙发上看的。学问是要体验来的。所以孔子的这句话,要特别注意。

 

 

《论语别裁》

 

-------------------------------------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他说你所谓体谅部下、一般人,体谅你的部下;你如果是教书的,就要体谅你的学生。体恤群臣,那么,就是刚才我提到宋朝的政治、宋朝的历史一样,“士之报礼重”,知识分子还报你的、报答你的礼貌也是一样。就是刚才我们提到,历史上有名的宋朝这个朝代,三百年来,那真是,他对于相权的建立,对于文人、学者那个礼貌,礼貌有加。所以后来你看,武臣有岳飞等等,精忠报国,这是我们历史上榜样。文人如文天祥、陆秀夫,还有很多很多,不过他们两位是代表;都拿自己这个生命、文化生命报答这个国家,报答这个政权。这就是证明这一句话:“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回报你是这样忠诚。

 

那么你由这个历史的经验,同样的做人、个人的事业也是一样,你能够体恤一般人、体恤你的干部、尊重你的干部,这一班替你做事的人也是报礼重,就是人之常情。所以中国文化讲人情,这个叫做人情。

 

南怀瑾老师讲“中国文化的人情世故”

下面再继续下去,他说:【子庶民则百姓劝。】所以你做一个政治上的领导人,你认为天下国家所有的国民就是我的子女、孩子,一样地爱护他,尽量地爱护他、照应他。他说“百姓劝”,这个百姓是古代宗族社会一个名称。就是古人、每一个人血统不同,姓氏不同。这个“百”字不是只指一百个,代表了很多的血统、种性的人。自然相劝。“劝”是什么意思呢?在古文里头“劝”——就是他一天到黑,王家到李家串一番,李家到张家又去访问一番,是这个意思吗?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所谓“劝”就是现在讲社会自然就会有感化的作用。社会的风气自己起了感化的作用,彼此交互的感化;不要你去教育他,自己互相勉励、互相感化。这就是古文“劝”字的意义。不然是“劝”嘛,大家跑去一天到黑拉情分,看到你快要睡觉了,还坐在客厅里跟你谈到夜里两三点。那是什么?“哎,这是百姓劝哪!”那就是神经病,不是劝的道理。劝就是互相感化、感应,这是“劝”。

 

 

《中庸讲记》

 

----------------------------------

 

 

洪铭赐(交大管理科学研究所)问:我个人没什么工作经验,还在念书,我一直有一个困惑的问题,总觉得中国人好像事事讲人情。“情、理、法”,情摆在第一位,这种情形在少数两个人相处还好,但扩大到整个社会,一个国家政策的推行,就产生了阻碍,比如法律常常为人情所扭曲,是不是中国的民族性就是这样,有何解决的办法?

 

南怀瑾老师答:

 

南怀瑾老师讲“中国文化的人情世故”

南怀瑾老师讲“中国文化的人情世故”

你不要看了仁义、道德、人情等名相给唬住了,为什么孔子提倡仁义道德、提倡孝道,这是告诉你,这个民族性偏差到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路上去的太多了。几千年来如此,现在还是一样。释迦牟尼为什么在印度提倡众生平等,印度最有阶级歧视,最不平等,所以他高呼众生平等。你知道吗?西方人为什么提倡自由,因为当时中古时代的欧洲最没有自由。你们要是懂得这个道德,你们可悟到人生的道理。一种教育方式,就像开药方一样,生了那一种病,就开那一种药,中国民族就犯了这个不仁又不义,不忠又不孝的病,也可说这个民族最不切合人情的实际。只要有三个中国人在一起,就分成了三派意见,痛苦极了。别的民族不一样,在自己家里吵吵闹闸,对付外人就不同了,会议上吵得一蹋糊涂,出去了还是两个肩膀搭在一起,喝酒去!同是议场的事,中国人就不一样,今天吵了,出门还蹬你眼睛,再不然暗里捅你一刀,真是不可理喻,所以人家的民族可以讲民主、讲自由。我们没办法讲,讲了一定要出大问题的。

 

最近常在报纸上看到外国学生的文章,说中国人讲人情,那是讽刺!这里的人还赞成说这个外国人写得好。这不是一笔混帐吗?自己的文化都不懂。外国人批评说人情便是拿红包,请你吃一餐,坐坐咖啡馆,弄个火腿,过年时用绳子吊起来,前街送到后巷,我拿到送给他,他拿到再送给别人,别人拿到再送给我,转了一圈又一圈,那不是人情啊!

 

不过,话说回来,送东西也对啊!礼记上讲“礼尚往来”,这个人情是:你来看我,我也去看你;你来过电话,我必须回个电话,这是讲“礼”啊!不是应酬啊!因为万一你来找我有事,我去看你也许能够帮上你的忙。我答覆你的问题就是这样,不晓得我讲清楚了没有。

 

《南怀瑾讲中国式管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