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南师讲故事:白居易和鸟窠禅师

标签:
白居易鸟窠禅师饶益有情戒药师佛摄善法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南怀瑾 |
分类: 听南怀瑾讲故事 |
【南怀瑾老师书法。“云何是佛 心即是佛 云何是心 心本无心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亡 罪福如幻起亦灭”】
------------------------
正文:
唐代诗人白居易,别号香山居士,所以也称他为白香山,是个学佛的人。白居易在政途上是受过几次挫折的,有一次他被贬为杭州太守。当时有功名的人都喜欢在中央作官,外放到地方作官是降级。现今西湖还有两条堤,其中一条叫白堤,就是他当太守时修的,堤上一株杨柳夹一株桃树。另外一条堤叫苏堤,是苏东坡被贬到杭州时修的,也是一株杨柳夹一株桃树。西湖之美,与他们二人当地方官时所作的建设,都有关系。
当时杭州有一位有道的和尚,他本名已经没人知道了,大家只叫他鸟窠(ke1声)禅师,因为他在山崖上铺了草像个鸟窠一样,人就坐在上面打坐。白居易是地方行政首长,听说有这么一位和尚,就上山去看他。参拜之后,白居易就求鸟窠禅师指点一条佛法修行的明路。
鸟窠禅师说,很简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一听不过如此,就说这道理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鸟窠禅师回答说,可是八十岁的老头还做不到啊。白居易听了非常佩服,立刻向鸟窠禅师顶礼。
白居易讲的也是实话,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哪有老师教学生去做坏事的?像我常讲一个故事,多年以前,我的孩子还很小,我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有一天很累了,想睡一下,就交待孩子如果有客人来,就说我不在。后来有客人来了,孩子对人家说,我爸爸在睡觉,叫我说他不在家,这个客人听了就直接进房中找我了。这个不能怪孩子,因为我们教他不能说假话,就这么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善恶之间多难处理。
由此想起另一个故事。宋欧阳文忠公游嵩山,问一老和尚,古人有修行的可以做到谈笑风生,“坐脱立亡”,要走随时就走,很潇洒的,为何现在的人做不到呢?老和尚答:“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乱?今之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怎么做得到坐脱立亡?你们打起坐来,念念在腿痛中,怎么坐脱立亡?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何谓“摄一切善法戒”?简单明了地说,就是大家都晓得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诸恶莫作”是摄律仪戒,“众善奉行”是摄一切善法戒。这两句话是佛学的重点,也是中国文化的重点,其所涵盖的意义谁都知道,但是谁都做不到。
禅宗有一则公案,唐代有一位连法名也不用的禅师,在山上一棵大树上造了一个像鸟窝的篷子,自己住在草蓬里,人称“鸟窠禅师”,白居易在杭州听说有这么一号人物,便前往参访,白居易看鸟窠禅师住在树上,十分惊讶地说:“师父啊!下面是万丈悬崖,你住在这里多危险啊!”鸟窠禅师说:“我一点也不危险,我看你才危险!”白居易心里觉得奇怪说:“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职位比现在的省主席还大,那有什么危险?鸟窠禅师说了两句话:“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其实人人都如此,心里妄想像一把火一样在煎,心里的思想、情绪、业力停不了。白居易到底是学问好、修养高,马上跪下来皈依鸟窠禅师,并且问师父怎么修行?请求师父传法。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话。鸟窠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知道而做不到有什么用?如果做到了就是“摄一切善法戒”。摄善法戒是行一切功德,然而功德成就还不够,必须饶益一切众生行菩萨戒,亦即成就他人的戒。
天下一切众生没有不自私的,所有永远成不了菩萨,也成不了佛。只求利益一切众生,不求利已,才是真正的菩萨,做到“饶益一切有情戒”才能成佛。
饶益有情戒更是难办,实际上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非发愿饶益一切有情不可。你看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首先发愿都是利益一切有情,而不是利益自己,因此他成就得特别快。
许多学佛、打坐或修道的人常常跟我说:“老师啊!我都没有什么进步。”唉呀!凭你那种行为、心性想要进步?如果有进步,那真是无佛理、无天理了!一切为自己,自私自利,那你进步了,我怎么办?他又怎么办?
所以你不要问为什么没有进步,没有成就,为什么做人做事有那么多困扰?先问你自己发心、发愿了没有?做了几件好事?
《药师佛的济世观》
--------------------------------
听南师讲故事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07240824_9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