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谈心兵难防
(2011-07-07 10:44:45)
标签:
心兵知止人心惟危欲望淡泊宁静人身难得南怀瑾杂谈 |
分类: 南师开示(教育与人生) |
人的内心,随时有矛盾乱流,理性和情绪始终在内心争斗着、内战着。这种“自讼”的状况,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如果能修养到“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
知止
在一天的生命历程中,能够数得清、记得完全经过的,有多少思想、乱想、幻想?
至于其中所起浮生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情绪,就更不用说了。
谁能把此心思绪,清清静静、平平安安地时常摆在一个清明、清净、安详的境界中呢?恐怕是绝对做不到的吧。
答案是能够做到的。问题是人们不知道自己怎么来“知止”。
所以我常说,英雄可以征服天下,而不能征服自己。圣人之道,首先要征服自己,不想征服天下,征服天下易,征服自己难。降伏自己的心思而返归平静,初步能做到如老子所说的“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才能渐渐达到“知止”而进入“明德”的境地。
淡泊宁静
如果只从人们的心理意识来讲,一个人如果把心一定下来时,当然便有一种较为宁静的感受。尤其人的生活,每天活在极度的忙碌紧张当中,只要能够得到片刻的宁静,就会觉得是很大的享受。
但有些人习惯于忙碌紧张的生活,一旦宁静无事下来,反而觉得无比的寂寞,甚至自生悲哀之感。在人群社会中,这种人的比例,比爱好宁静的人,至少超过三分之二以上。
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总算是真正的宁静吧!答案:差不多了!不过,你需要特别注意的,孔明先生这两句话的要点,首先在于“淡泊明志”的“淡泊”上,既然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那当然可以“宁静致远”了!
一个人淡泊到了如孔子所说的“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那当然是人生修养达到一种高度的宁静意境。孔明一生的学问修养,就得力在这两句心腹之言。
如果用文字艺术来比方,例如李后主的词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那想剪断它、理顺它的,是“所知”。剪也不断,理也不顺,似乎在心中去不了的,便是“意”的作用。
又如苏东坡的词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自己并不想去思念它,但在心中,永远存在着、排遣不开的,就是“意”。
所以“意”的作用,又有一个别名,也叫“念”,就是念念难忘的“念”。又有形容“意”是具有强力的作用,便叫做“意志”,它配合生理的作用,就叫做“意气”了。
人生多意气,大丈夫立身处世,意气如虹,那是多么美丽的豪语。
无情何必生斯世
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指“情绪”没有发动的境界,换言之,是并未动情,更未引发“意气”的情况。
但人到底是有情的动物,“无情何必生斯世”,“天下谁能不动情”,只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知止而后有定”,便能做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了。
因此子思把“中和”的境界和作用,高推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圣境上去,是多么的真善美,而且又很切实于人情的平凡状况。
这就是人道的真现实,并不外于人情。
自欺欺人
我读古人笔记,看到明代有一个人,对于买卖古董的看法,说了特别高明的三句话,他说:“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
我当时看了,拍案叫绝。
岂止是买卖古董的人,即使是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谁又不是如此?
说到“诚意”、“慎独”的学养,见之于“人道”修养的实际状况。
曾子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这里所说的小人,并非小孩子,但也和小孩的意义相关,比如没有受过良好教养的大人,也是同小孩子一样的小人。
小人们在没有事情做的时候,是非常烦躁、不耐烦的。因此,不分好坏,什么事都会做得出来。“见君子而后厌然”,当小人在乱来的时候,忽然看到大人君子来了,也会很不好意思地觉得自己做错了。因此,拼命说谎,或想办法掩盖自己的过错,“掩其不善”,表现自己还是很对很好的“而著其善”。
其实,那是自欺、欺人,没有用的。
天下人聪明都相等,谁也骗不了谁。“人之识己,如见其肺肝然”,别人看你,你看别人,都是很明显的,尤其不能假装,明眼人一看,便会把你的心肝肺脏都看透了似的。
天下的歪理千条,正理只有一条。
当是非纷纭、莫衷一是的时候,只能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阻止那个不合情理的一边,再也不要争辩下去。
总之,就超越时空的“形而上”来说,是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但在现实的人世间,你只能依照全体人们共同认定的是非善恶为标准。所谓“大畏民志”,如此而已。最后,“此谓知本”。知个什么本呢?这是指我们的意识所产生的思想形态,在我们的心中脑里,随时都有矛盾乱流,形成业力。任何一个人,随时在心中脑里,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随时自己和自己在争讼、打官司。
除了能“自净其意”以外,“自讼”是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的。所以道家的庄子,也形容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叫做“心兵”,就是说平常的人们,意识心中,随时都在内战。
如果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人们假如能够学养到自净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息,更不自讼了,那才真是“知本”。
之一
如果像现在政界官场、工商业家们的习惯,一日有两餐应酬,至少每餐要浪费了两三个钟点,加上夜晚的跳舞唱歌等,不知道他们有多少时间办公?多少时间读书?看来,真为大家惋惜心疼。
但是人们都说这样才叫做人生啊!我复何言!我们这样说,不是对人生的悲观,这是为了我们幸得而有此生,幸得而有此身,所谓佛说“人身难得”,应当珍惜自爱这个难得宝贵的生命。
之二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的一生,单单为了此身的存在,为了他的需要所产生的衣、食、住、行,就忙得够呛,忙得不得了,难有太多的时间为别人。因此,了解到做父母、为社会服务的人,个个都是天生圣人,都是仁者。
其实,每一个人活在人世间,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损人利己的;同时,也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损己利人的。因为人是需要互助的,人是彼此需要相互依存的。人不像别的生物一样,所以构成人群的文化,形成了社会。
之三
然而,此身的存在,为了生活,已够麻烦,如果再加病痛和意外的灾害,那可麻烦更大了。因此,道家的老祖宗老子便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但是,另由道家分家出来的神仙丹道们,却要拼命修身养性,以求此身的长生不老(死),忙上加忙得不亦乐乎!真的长生不死的人没有见过,但他们有此永远摆在前面的希望,洁身自爱,看来比吃、喝、玩、乐过一生的,也就各有妙趣不同了。
至于另有从痛苦生活中经历过来的人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再愁中即病中。”乍看虽然消极,事实上,大多数的人们,确实都有这样的境遇。
心能转身
之一
我们现在不妨略知皮毛的说一点养生学的理论,如说,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
换言之,容易发怒、容易发脾气或脾气不好的人,便是肝气不平和的现象。容易害怕,俗话所说胆小怕事的人,便是肾气(与脑有关)不平和。嗜好过分,特别如饮食、男女方面过分,可使心脏有问题。多愁善感,或遇家庭问题、其他等等事故,心多忧患,便由肺气不平和开始,影响内脏健康。
总之,七情六欲与生理健康关系非常大,错综复杂,一言难尽。中国古代医学所讲的“五劳七伤”,便是这些原因。
但是知道了,也不必怕,只要明白了“诚意”、“正心”,明白了“心能转物”、“心能转身”,一切可以从“唯心”的力量自能转变。
之二
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称。
之三
因此,曾子开头便说:“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譬如说,人人都会埋怨被别人骗了,其实人不自骗,谁又能够骗了你呢?
相传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初到中原,将要入山面壁的时候,有人问他,大师啊,你来中国的目的是做什么?达摩大师便对他说,我要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
达摩大师才是真大师,人能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
诚意自谦
你真能做到使意识、意念返还到明诚、明净的境界,那才叫做真正的“自谦”,这完全是靠自己的反观省察,才能做到的境界。
谦,并不是消极的退缩,它是崇高的平安。谦,在《易经》是一个卦名,叫做“地山谦”。它的画像,是高山峻岭,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说,在万仞高山的绝顶之处,呈现一片平原,满目晴空,白云万里,反而觉得平淡无奇,毫无险峻的感觉。
八八六十四卦,没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都是半凶半吉,或者全凶,或是小吉。只有谦卦,才是平平吉吉。古人有一副对联: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看来是多么的气派,多么的狂妄。但你仔细一想,实际上,他又是多么的平实,多么的轻盈,它是描述由极其绚烂、繁华、崇高、伟大,而终归于平淡的写照。
如果人们的学养,能够达到如古人经验所得的结论,“学问深时意气平”,这便是诚意、自谦的境界了。
之一
我们要想做到这一步修养,就先要认识自己的心理。思想是这样不断的过去,现在我们坐在这里就可以做一个体会,我们对于前面过去的思想不理它,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之二
“人心惟危”,人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这个危险并不一定是杀人的危险。
凡是人都有欲望,而欲望是一个总称,现代说的“好胜心”、“荣誉心”、“有希望、生活有意义”,这些都是好事情,归纳起来都是欲望。
《南怀瑾谈心兵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