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清玄:为学佛理送南怀瑾先生一箱烟

(2011-01-29 16:57:52)
标签:

林清玄

虚云法师

南怀瑾

佛陀

弘一法师

杂谈

分类: 与南怀瑾老师交往纪事

林清玄:为学佛理送南怀瑾先生一箱烟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

 

林清玄前后共拜了一百多位老师学佛,他说自己发挥了记者的本色,誓要找到最好的为止,不过后来他发现,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最好,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名佛学家南怀瑾老先生也是林清玄的老师之一,当时老先生在香港,林清玄特意跑到香港去求学问道,林清玄记得南怀瑾老师当时住在香港太平山下一座大厦33楼,去之前,林清玄问熟悉南老师的人,南老师喜欢什么?有人说,南老师最喜欢抽三五牌香烟。林清玄就抬着一箱香烟去拜访南怀瑾,结果南怀瑾老先生特别高兴,因为一般的人拜访他都带高雅的礼物,没有人带香烟。林清玄说,大师也需要一点人间烟火。

在林清玄眼中,南怀瑾老师是一个很自在的老人,当时他八十多岁,鹤发童颜,一根根抽香烟,完全没有什么执着和固执。那一天,他们谈了一整夜。林清玄问,为什么南老师写的很多书都只有上册,没有下册。南怀瑾说,当年他拜虚云法师门下也问过这样的问题,虚云法师捐助盖了很多庙宇,可是都是盖好框架就完了,南怀瑾很不解,虚云法师说,如果都盖完了,弟子们盖什么?南怀瑾同样解释:如果都写完了,你们写什么?林清玄,我的下册就留给你写吧。

在诸位佛学大家的帮助下,林清玄开始走上觉悟之路,但他没有写南怀瑾下册,而是开始写林清玄上册,他的写作从旭日东升进入镜花水月时期,受到佛学的影响,他的文字变得含蓄和内敛,文章追求出尘出世、清净淡泊,写作态度也走向静观,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世。


林清玄的散文集为人们传递着智慧超越的人生理念、喜乐逍遥的生命境界,为他赢得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

林清玄说,他并不认为书的畅销是他人生的大成功,他认为真正的成功是,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包容,今天比昨天更知道怎么去生活。所以要乐其心,心要常常保持快乐。读者看到他的文章会发现大部分都是喜悦的、快乐的,充满着希望的,那并不表示他的人生没有辛酸,而是这些辛酸经过觉悟到了更理想的状态。

很多人都觉得佛理很难懂,林清玄说,其实不是这样的。例如说快乐活在当下,佛家也讲究这个。当下是佛经里面最小的时间单位,1分钟有60秒,1秒钟60个刹那,也叫做刹摩,一刹那有60个当下,1秒钟有3600个当下,把时间切到很小很小的单位,当下就是永恒。

林清玄还讲起了佛偈,他说,有位禅师修行很好,弟子问他,师傅啊,怎么修行才会那么好?师傅回答说,我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徒弟就觉得很奇怪,一般人不也是这样吗?这个师傅就说,一般人吃饭的时候百般拘束,睡觉的时候千般计较,所以不同。吃饭的时候还在想昨天那顿比较好吃,或者明天还要吃更好的,所以百般拘束;睡觉的时候想,明天要赚更多的钱,明天要更有成就,明天有很多想象,所以睡觉千般计较。吃饭的时候要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专心睡觉,恋爱的时候专心恋爱,失恋的时候也专心失恋,那你也会快乐的。

摘自《繁华落尽真淳自见--林清玄》

 

   

林清玄散文一篇

学看花


现代通家南怀瑾居士,有一次谈到他少年时代,一心想学剑的故事。
    

他听说杭州西湖有一个道人是剑仙,就千里迢迢跑去求道学剑,经过很多次拜访,才见到那位仙风道骨的老人。老人先是不承认有道,更不承认是剑仙,后来禁不起恳求,才对南先生说:“欲要学剑,先回家去练手腕劈刺一百天,练好后再在一间黑屋中,点一枝香,用手执剑以腕力将香劈开成两片,香头不熄,然后再。。。。。。”

 

老人说了许多学剑的方法,南先生听了吓了一跳,心想劈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学会剑,更别说当剑仙了,只好向老人表示放弃不学。这时,老人反过来问他,“会不会看花?”  “当然会看。”南先生答曰,心想,这不是多此一问吗?
    

“不然,”老人说:“普通人看花,聚精会神,将自己的精气神,都倾泻到花上去了,会看花的人,只是半觑着眼,似似乎乎的,反将花的精气神,吸收到自己身中来了。”
    

南先生从此悟到,一个人看花正如庄子所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不只是看花,乃至看树、看草、看虚无的天空,甚至看一堆牛粪,不都是借以接到天地间的光能,看花的会不会,关键不在看什么,而在于怎么看。
    

所以,南先生常对跟他学道的人说:先学会看花吧!
    

南先生所说的“学看花”和禅宗行者所说的“瓦砾堆里有无上法”意思是相近的,也很象学佛的人所说的“细行”就是生活中细小的行正,如果在细行上有所悟,就能成其大;如果一个人细行完全,则动行举止都能处在定境。因此,细行对学佛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民初禅宗高僧来果禅师就说:“我人由一念不觉,才有无明,无明只行细行,未入名色。今既复本细行,是知心源不远。。。。。他人参禅难进步,细行人初参即进步。”
    

我们常说修习菩萨道,要注意“三千威仪,八成细行”,就是指对生活的一切小事都不可空忽,应该知道一切的语默动静都有深切的意义。

 

顾全细行,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从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天到忉利天宫,帝释(即俗称玉皇大帝)设宴供养,佛陀即把帝释也化成佛的形相,佛陀的弟子目连、舍利佛、迦叶、须菩提等人随后到了利忉天,看到两个佛陀坐在里面,不知道哪一位才是佛陀,难以向前问礼,目连尊者心惊发竖,赶紧飞身到梵天上,也分不清哪一个是佛,又远飞九百九十恒河沙佛土之上,还是分不清。(因为佛法身大于帝释 ,理论上应该从远处即可分清。)
    

目连尊者急急忙忙又飞身回来,找舍利佛商量要怎么办?舍利佛说:“诸罗汉请看座上那个有细行?眼晴不乱翻,即是世尊。”
    

佛陀的弟子这时才从细行分出真假佛陀,齐向佛前问礼,佛陀对他们说:“神通不如智慧,目连粗心,不如舍利佛细行。”(目连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舍利佛则是智慧第一。”
    

佛陀的意思是智慧是从细行中生出,只有细行的人才能观到最细微深刻的事物。

 

细行,包括行、住、坐、卧、言语、行事、威仪等等一切生活的细微末节,来果禅师就说一个人能细行,到最微细处,能听到蚂蚁喊救命而前去救护,他曾说到自已的经验:“余一日睡广单(即通铺)闻声哭喊,下单寻觅,见无脚虱子,在地乱碰乱滚。”心如果能细致到这步田地,还有什么不能办呢?
    

民初律宗高僧弘一大师,是南山律宗的传人,持戒最为精严,平时走路都怕踩到虫蚁,因此常目视地上而行。弘一大师的事迹大家在《弘一大师年谱》、《弘一大师传》中都很熟悉,但有一件事大家比较不知道的:
    

弘一大师晚年受至友夏丐尊先生之托,为开明书局书写字典的铜模字体,已经写了一千多字,后来不得不停止,停止的原因,弘一大师在写给夏丐尊的信中曾详细述及,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他写道:“去年应允此事之时,未经详细考虑,今既书写之时,乃知其中有种种之字,为出家人书写甚不合宜者。如刀部中残酷凶恶之字甚多。又女部中更不堪言。尸部中更有极秽之字。余殊不愿执笔书写。”最后,弘一大师无可奈何地写道:“余素重然诺,绝不愿食言,今此事有不得已之种种苦衷,务乞仁者向开明主人之前瓦为求其宽恕谅解,至为感祷。”
    

我读《弘一大师书简》到这一段时,曾合书三叹,这是极精微的细行,光是书写秽陋的字就觉得污染了自己的身心,我近年来也颇有这样的体会,对我们靠文字吃饭的人,读到弘一大师的这段话,能不惭愧忏悔吗?
    

然,我们凡夫要做到高僧一样的细行,非常困难,不过从俗世的观点看来,要使自己的人格身心健全,细行仍然是必要的,怎么样学细行呢?
    

先学看花,再学看牛粪!
    

学看花固然是不因花香花美而贪着,学看牛粪则也不因粪恶而被转动,这样细行才守得住。正是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说的:“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观察,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磐。”
    

佛经里常以莲花喻人,若我们以细行观莲花,一朵莲花的香不是花瓣香,或花蕊香,或花茎香,或花根香,而是整株花都香,如果莲花上有一部份是臭秽的,就不能开出清净香洁的莲花了。此所以有人把戒德称为“戒香”,只有一个人在小节小行上守清规,才能使人放出人格的馨香,注意规范的本身就是一种香洁的行为。
    

会看花的人,就会看云、看月、看星辰,并且在人世中的一切看到智慧。
      

“会看”就要先有细致的人,细微的心从细行开始,细行犹如划起一枝火柴,细致的心犹如被点燃的火炬,火炬不管走进多么黑暗的地方,非但和黑暗同其黑暗,反而能照破黑暗,带来光明!火炬不但为自己照亮,也可以分燃给别人,让别人也有火炬,也照亮黑暗。
    

此所以莲花能出污泥而不染。
    

此所以仁者能处浊世而不着。
    

细行能成万法,所以不能小看看花,不能明知而走错一步,万一走错了要赶紧忏悔回头,就像花谢还会再开!就像把坏的枝芽剪去,是为了开最美丽的花。

那么,让我们走进花园,学看花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