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家乡的旱情

(2010-03-26 11:32:41)
标签:

转载

分类: 秋实转载
原文地址:家乡的旱情作者:段力胜

    离开家乡多年,家乡不断加重的干旱纠着我的心,看了凤凰网“穿越特旱区”的系列报道,对旱情和当地局部地区的生态坏境破坏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可以真切的了解对于一户普通农家,家里养的那几头猪的意义:农田干涸,全家的收入和盼头全都搭在那几头猪身上,于是要好几里路去挑水,人只有少喝水,因为猪需要喝更多的水。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云南,苍翠绿野、流水滋养的贵州,今年的春天却变成了另一番景象,究竟是气候问题、还是生态破坏、水电开发导致的?大旱面前,我却什么都无法做,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福,希望老天能尽快的下雨,滋养那片干涸的土地!在大自然面前,没有谁是强者,自然,是拿来敬畏和顺应的!

希望家乡的父老能挺过这一劫!干涸的土地,我熟悉的红土高原:(后附凤凰网纪实)

[转载]家乡的旱情

[转载]家乡的旱情

[转载]家乡的旱情

[转载]家乡的旱情

[转载]家乡的旱情

[转载]家乡的旱情

[转载]家乡的旱情

[转载]家乡的旱情
转自凤凰网:

面对数千万人遭遇特大旱灾的现状。凤凰网派出“穿越特旱区”行动组奔赴云南、贵州两个特旱省份,向广大网友全面介绍灾区旱情。以下为“穿越特旱区”行动组出发语:

旱灾的新闻好像突然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谁会意识到他们已经经历几个月的煎熬?谁又能想象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煎熬?

“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看着这些数据,你做何感想?很严重,是吧?但是也很苍白,不是吗?他们喝的什么样的水?从哪里来的?要走多远?牲畜对一个农民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看着满地枯死的庄稼,一个农民是什么感受?他的孩子可能在上学,每个月需要寄生活费;他的家里可能还有年迈的父母和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对不起,这只是一个在遥远的大城市的人的想象,与实际情况相比还是那么抽象和空洞。

作为媒体人,会觉得自己失职,同时又知道,这其实很正常。

那些受灾的人大多数在农村,他们很少看报,恐怕也没有条件上网,他们不是媒体的直接受众,媒体自然也很容易忽略他们。媒体离他们也远,要去一趟不容易,所以事情往往只有影响到了城里人,报道才会铺天盖地。

旱灾和其他灾难不一样,它没那么“刺激”。它不像地震,瞬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死伤无数;它不像火灾,大火熊熊,浓烟滚滚,逃生无门;它也不像水灾,洪水汪洋,一片泽国,哀鸿遍野;它像是钝刀子割肉,时间把巨大的伤害分成了千万份,以至于我们都体察不到其中的苦痛。旱灾,考验的是我们的麻木的神经。

但我们是经历了“五一二”四川地震的中国人,我们是经历了“八八”台湾风灾的中国人,我们看到“守望相助”四个字的时候,我们血会热,泪会流。2008年的地震,2009年的风灾,2010年是西南特大旱灾,我们当然不会袖手旁观,视若无睹。

所以我们要出发,以尽媒体人的责任——虽然有点晚,但我们来了。

[转载]家乡的旱情

看到那片触目惊心的暗红色吗?那是受灾最严重的特旱区。我们将兵分两路,一南一北穿越这片暗红色地带:用我们的脚步去丈量那片干裂的土地,用我们的心灵去体察土地上的人的苦难。

我们一定要做点什么,在此之前我们要先了解灾区的人们需要些什么?

我们会把你们的眼睛当成我们的眼睛,请把你们的眼光跟随我们的脚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