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级部区域活动研讨活动纪录
(2011-09-01 08:54:17)
标签:
课程梅香暗动杂谈 |
分类: 课程纪事 |
2011.8.31下午第一节活动——小二班和小三班区域活动同时开放
董彩——小班级部区域活动教研组组长
说明:两个班同时开放,各班各有各的侧重点。主要想让大家来诊断我们小班组区域活动的情况。在这次开放中,我们重点做了4个策略的尝试:第一,室内、室外兼顾的策略;第二,益智区和图书区进行小组教学、重点指导的策略。第三,从中大班借孩子的策略;第四,多种方式并用、学情和规则并重的评价策略。请大家针对我们这几个方面的突破,给予诊断分析。
梅:大家有问题要问吗?
高峰:
每周只有周三和周五评价吗?平时没有吗?
董彩:平时主要注重过程评价。周三和周五进行比较集中的总结性评价。
梅:我们一一来诊断他们的活动。
一、区域的个数适宜不适宜?能不能满足孩子们需要?
诊断结果:都开放了5——6个区域,能够满足孩子们的需要。
建议:每个区域都有进一步分化的空间。比如娃娃家可以分成2—3个区域。美劳区也可以分成手工、绘画区——手工区还可以分成自由创意手工和比作作品区等;绘画区可以分成玩色区和绘制区等。
二、材料投放如何?哪些策略比较有效?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美劳区:开放了两个活动:泥塑和玩色彩;
1.泥塑区里投放棒棒糖的卡片这个策略不错,给孩子一个学习的范例(孩子的想象一定要有现实基础)。
2.色彩区是让孩子图纸箱(纸箱为以后的活动做准备,前一个的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准备工作,符合活动的连续性及相对准备和结果性)。
(二)益智区:投放材料:按规律排序的材料。因为操作的孩子年龄在班级偏小,所以材料难度偏大。原因初判:孩子还没有形成数量的守恒概念,教师的图示不能起到支持作用。——材料的层次性
(三)语言区:投放了一部分书和一部分多图片图卡——就是在一张大彩纸上粘贴好几张从废旧纸张上剪下来的小图片。老师的意图是:让孩子进行多个图片的看图说话。但是,这个活动区的活动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初判:1.书投放的是几本儿歌书,文字多,图片少而小且不生动。画面本身没有故事性、前后没有连续性;2.图卡上的形象小而碎,图片与图片之间缺乏联系性,不能激起3岁孩子的想象力和创编欲望。总体而言,语言区投放的材料不适合孩子。
(四)娃娃家:材料总体还可以。孩子们的投入度很高(真正的游戏快乐无穷)。
(五)积木区:材料可以。
建议:
(一)美劳区:
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工具的多元、材料性质的多元、表征形式的多元、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益智区:
材料的层次性:可以把材料的难度分为3个层次。
(三)语言区:投放孩子喜爱的书(孩子越小,对书的要求越高);投放我们正在学习的书以及孩子在家爱读的书。
(四)娃娃家:托小班的孩子可以多个娃娃家,除了有主题的娃娃家,可以有一个没有主题的娃娃家——就是能够让孩子任意“臭美”的地方。
(五)积木区:
三、教师的指导和介入如何?
教师的指导和介入已经比较成熟,忙而不乱。
四、教师的纪录如何?我们为何而纪录?
(一)教师的纪录如何?
老师们的纪录意识已经比较强。但是纪录技巧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二)我们为何而纪录?
1.观察孩子、分析孩子的依据;
2.建立档案的资料;
3.反思自己教学的依据。
五、收拾及分享?
小班组非常重视收拾和及时的分享、评价,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建议:我们要把收拾作为重要的课程去实施,没有好的常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每次活动后,无论当时还是过后,都要有评价和分享。尤其是分享孩子们的活动照片和情况,对于孩子们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让孩子感觉到被关注、被爱;给孩子们建立各个方面的模仿典范;达成一些成长方向和努力方向(规则)的共识。
整体评价:研讨目标定位很好,尝试的几个策略比较有效而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而且值得大家都去学习和思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