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2013-01-07 17:07:13)
标签:

杂谈

分类: 点滴积累——教学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文科组  王丽莎

一、说教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积累。单元教学要求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手。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而更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在前几篇文章的基础上起着深化勾连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实际上指明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和预期的学生习得。《湖心亭看雪》作为一篇情、景、事交融的优美散文(小品文、游记),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写法上都有可供八年级学生借鉴的地方.。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陶冶性情。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计划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即朗读知其味——合作知其意——品读知其情——助读知深意。各环节具体设计及设计思路如下。

(一)导入:视学生情况可用西湖诗词导入,也可直接导入。

(二)朗读知其味

    PPT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基调,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对中学生的要求有着很明确的要求,并且朗读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朗朗书声,一直是我重视并追寻的目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范读、自读、合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既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又能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三)合作知其意

   PPT 1.小组合作,就预习过程中的疑难词句进行交流。

 2.合作小测验

3.思考问题,整体感知:

1)作者看雪的时间是 ____,(2)作者看雪的地点在____

3)文章中涉及哪些人物?  4)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较为短小,文意疏通不是很难,本环节利用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但老师如果不加以监督检测,对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好把握,因此,在第二个小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小检测。同时,通过文意的疏通,我想,学生对文章的大体内容有了了解,所以,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跳出文言词汇的掌握,转向对文本的理解。

(四)品读知其情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一个词语。引出——痴。教师追问:你认为“痴”可以理解成什么?从而带动全篇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展开师生对话。

PPT我觉得“痴”可以解释为____,理由是____

设计意图: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痴?怎样很好的理解?为了突破这个问题,我根据文言词汇的学习方法之一——组词,使学生由字及文,多角度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五)助读知深意

PPT要想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和复杂的情愫,我想,少不了背景资料的助读。在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在通过一段助读材料,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从而较好地掌握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内心。。

(六)教师小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七)作业:

1.积累描写西湖的古诗词5句。          2.积累描写雪的古诗词5句。

3.课外阅读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未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