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发展软件产业的政策与措施
(2010-05-06 23:50:00)
标签:
杂谈 |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印度的软件产业一直稳定地保持着每年50%以上的惊人增长速度,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日前,印度的软件从业人员已达28万,软件产业成了印度增长最快、最引人注目的经济部门,被印度人称为“旗舰产业”。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在演讲中指出:“印度很可能是下一个软件超级大国。”
一、印度发展软件产业的基础环境
印度的软件产业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首先是因为它在世界软件产业竞争中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
1.丰富、廉价的人才资源。目前印度已经拥有140多万的软件编程人员。同时,印度的软件业劳动力也很便宜,仅为发达国家软件人员价格的1/20。成本低廉是印度在软件业国际竞争中的一大优势。大批回国的留学生也为印度的软件企业带来了美国式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这有助于提高软件企业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软件人员的个人才智。
2.英语文化背景。英语是印度的通用语言。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印度软件人员都能够熟练地阅读英文技术资料,并可以直接了解西方国家的信息。印度软件人员在运用以英文为基础的软件工具时不存在障碍。他们的软件产品也可以直接出口到英语国家。印度在城市地区已经形成了庞大的通用英语的软件消费群。
3.印度软件产业无过时技术的包袱。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软件产业勃兴时,准确地把握了机会和发展方向,在较高的起点上,集中力量发展,从而一举在世界软件业占据了一席之地。现在印度国内的软件市场还未得到充分发展,软件产业还有持续发展的余地。
但是这些优势只是相对的,并不仅为印度所独有,还不能保证印度软件产业一定走向繁荣。实际上,印度政府在软件产业迅速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一直把发展软件产业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予以高度重视。从1984年起,历届政府始终不遗余力地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软件业发展的优惠政策。1998年,印度政府便成立了以总理为组长的国家信息技术和软件开发特别工作组,提出了支持《信息技术超级大国计划》的108条具体政策,希望在2008年(印度独立60周年)达到软件产值850亿美元(其中软件出口5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和出口国。
二、印度政府发展软件产业的政策和措施
由于抓住了国际资本信息处理基地为核心进行大量海外投资活动的机遇,成功地建设了电信港,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软件业开始表现出显著的增长潜力。印度政府为此主动制订和推动了一系列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
1.建立以出口为导向的软件技术园区,给予园区内软件企业各种优惠和支持。近十多年来,印度政府通过兴建一批软件技术园区带动了全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外国公司来印度投资软件业。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电子部即开始兴建班加罗尔等3个软件技术园区,政府为每个园区投资5000万卢比,并建设了相关的配套设施。1991年,又颁布了《软件技术园区(SPT)计划》,通过提供包括税收在内的优惠政策、良好的设施、配套的服务、企业的协作与互补来推动软件业,特别是软件出口的发展。目前,印度全国已经设立了10多个国家级及若干邦级软件技术园区和免税的软件出口特区,几乎遍布各邦和各大城市,并且仍有众多的软件园区和企业在兴建。这些园区中企业的软件营业额占印度整个软件业的50%以上,是印度软件产业的主力军。印度的软件产业正是由筑巢引凤发展到全面开花的。
2.完善法律制度,保护软件产权。对软件的复制和盗版,印度政府曾迟迟没有制订相应法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1995年印度颁布了并开始实施严格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现在的印度版权法是世界最严厉的知识产权法律,它规定了对违法盗版者给予刑事和经济重罚。政府各部门和行业组织也连续组织对软件盗版活动的打击,并对举报者给予重奖。目前,印度软件用户的版权意识开始增强,软件盗版率已经降到60%左右,远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90%以上的盗版率,而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这说明印度的软件市场已经开始走向正常发展,这刺激了软件企业的积极性,也扭转了发达国家对印度软件产业的不良印象,促进了软件的出口。
3.大幅度推进市场自由化和民营化。印度原有的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的混合,对外资和民营企业有很多经营、制度和关税方面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初,拉奥政府开始大力推动自由化经济政策,率先在软件业开始了经济体制的转型,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外国资本建立控股权在50%以上,直至100%的独资软件企业,享有与印度企业同等的待遇;将与软件业有关的设备和软件进口关税逐渐降为零,废除进口许可证制度;以出口为导向的软件企业可以自由使用外汇,自由转移资本;减少软件企业的流通税和服务税直至为零,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制度和体系,为软件企业提供金融优惠和支持;允许外资和私营企业部分投资电信业,取消印度电信部的垄断,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电信服务业的进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经营环境吸引了许多世界著名的电信企业,如IBM、摩托罗拉、惠普、微软来印度投资。
此外,印度政府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来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
1.重视教育、培养和利用软件技术人才: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度出现了软件人才匮乏的问题。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以优惠的条件吸引滞留海外的印度软件人才回国,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和发展软件人才的教育与培训,由大专院校、私营商业机构构和企业共同培养大量的不同层次的电脑软件技术人员。现在印度有400多所高等学校设置有电脑专业,每年有超过6.7万名受到正规软件专业教育的学生从技术学校和大学毕业。印度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教育质量的计划,并且组织了全国统一的计算机软件考试,最近还将建立印度信息技术学院(IIIT)。现在,软件产业已经成为印度的明星产业,吸引了印度最优秀的学生前来报考。
2.强化质量意识,树立信誉,开拓市场:印度一直将软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看作是企业的生命线,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非常重视帮助软件企业获得国际质量标准认证。目前印度已经有137家软件企业获得了ISO9000标准认证,32家企业获得了美国软件工程学会的SEI-CMMM认证,其中有6家达到了5级认证(全世界只有12家企业获得了5级认证)。印度已经是世界上软件企业获得质量认证最多的国家,并且今后两年内还将有147家印度软件企业获得ISO9000标准认证。印度软件企业良好的质量信誉为他们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3.发挥软件行业组织的重要作用:印度的软件行业组织以国家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信息技术产品制造商协会(MAIT)等为代表,虽然不受政府直接领导,但与电子部、商务部关系密切。这些行业组织帮助企业获取市场信息、沟通相互联系、组织宣传和展览、组织研讨会、向政府反映问题,成了印度政府与软件企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NASSCOM曾经促成了印度与欧洲一批软件企业的战略联盟,从而扩大了印度对欧洲国家的软件出口。
三、印度软件产业面临的问题
由于长期过分强调出口导向政策,印度软件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信息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印度的信息业基础设施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属落后,其计算机人均拥有率为中国的1/3,电话人均拥有率为中国的1/4。且无全国性的主干网络,软件企业主要靠卫星通信联网,大大增加了工作成本,影响了国内用户的发展。
2.产品结构不合理。软件出口过分依赖英语国家,总体力量仍然有限。目前,印度的软件出口中仍有高达59%的现场服务,实际上只是一种低技术层次的廉价劳务输出。异地服务也以低附加值的定制编程和测试工作为主,而真正反映技术水平的“成套软件”仅占8.8%。在国际软件市场中仅占2%~3%的份额,尚未创出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本土品牌。
3.国内市场发育不足。跟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的国内软件市场与出口相比严重不成比例。这导致了立足本土的软件技术研究开发与创新活动很少,从而在根本上限制了印度软件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
4.软件人才流失严重。由于经济落后,印度每年都有大批优秀的软件技术人才出国定居,国内的软件人才也主要在外资公司中工作,这使得印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资遭到了极大损失。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政策解决以上问题,印度成为软件超级大国的梦想将难以实现。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民族未来的重要性,而信息产业,特别软件产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印两国的国情类似,印度发展软件产业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印度发展软件产业的基础环境
二、印度政府发展软件产业的政策和措施
三、印度软件产业面临的问题
前一篇: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
后一篇:人类发展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