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边复初:谈谈柴瓷器出现的争论

(2023-07-03 00:51:24)
标签:

转载

分类: 陶瓷

边复初:谈谈柴瓷器出现的争论

柴窑器应该是什么样子?它的窑口究竟在那里?确实人是没见过实物也不知道窑口在那里。收藏古艺术品陶瓷类的人们更是心中痒痒,热枕地希望权威专家能将自己收藏的柴瓷展示下,或宣布在那里发现了柴瓷的窑口但非常失望啊。

笔者倒是在网上许多有良知的专家、教授撰文,与行家的报道文章说辞,却是互相矛盾说不到一起?有个的专家又说是行家,查此人是国内外尽在拍卖行业里转悠,名不小,其说:(柴窑器)圈内没有任何专家公认,业内没有任何定论……等等,这话就象一桶冰水浇在收藏爱好者头顶上,明明北宋记载就有五大名窑的说法:柴、汝、官、哥、钧或定,柴窑是排在诸窑之首。现在,大地翻身十墓九空,怎么会没有呢我们先人文客们为柴窑留下多少记载,在明清时期有著书记载“柴窑”客观存在的文字:明代早期有格古要论》、宣德鼎彝谱》,明中期以后至清代主要有《玉芝堂谈荟》、遵生八笺》、《清秘藏》、《事物绀珠》、《筠轩清BI录》、《五杂俎》、《博物要鉴》、《长物志》、《调燮类编》、《相祖笔记》、《七颂堂小录》、《陶说》、《文房肆考》、《景德镇陶录、《四库全书本都有记载并在《南辛赏柴》中还详细举证了有“柴窑4 9等形制。

[转载]边复初:谈谈柴瓷器出现的争论

上面图中的柴瓷形制是:

绿釉荷叶六片叶瓣中升起如花蕾般的六角瓶,荷叶下是十条玄纹花杆,下面又是六片叶瓣收敛为底座。真是美轮美奂的单色形状,后周工匠的思维真是艺术家的思维。此器物高41公分,重仅530余克,可惜瓶口打碎了一些。

从历史上看,在查阅很多先人的记述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柴世宗(柴荣)要倾其国力制成祭祀品、摆设品,不再用铜铁等战争物资来制造,为此,柴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果然把瓷器做出来,历史上记载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薄如纸薄瓷也

见下图左侧是“青如天”虎首耳四棱花觚,右侧是18mm厚度展示

[转载]边复初:谈谈柴瓷器出现的争论

柴窑是全失蜡法“易定”是半失蜡法,这是从制造青铜器工艺中找到适合瓷土成型的方法。但柴窑与“易定”的窑址寻觅,然通过有良知的专家、教授、行家的论述,笔者经研究分析,柴瓷窑口可以作出大致方向,看笔者结论:

一,明代的曹昭《格古要论》王佐的《新格古要论》,这二个上海松江人率先提出:“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的观点是基本上正确的。

二,后数十种版本,如清代的梁同书《古窑器考》清代宣统时的程村居士《柴窑考证》中都持同样观点“考柴窑,乃后周显德初年所烧窑,在河南郑州。”也是基本上正确的。

三,2013年,尚刚老师(清华大学陶瓷学院副主任)查阅在《册府元龟》上有一条重要记载:显德六年柴荣在汴都城内里,视察陶瓷作坊时颁旨中,专门提到“赐陶人.物有差。那时的汴都城就是开封(一带),城内地点是在“幸迎春园”!这个就完全清晰(正确)了,要找到这个遗址指日可待。

四,2012年兰州报道了谢姓藏家公示“吉祥双鸟志文物帐碑”的柴瓷底座及器物。出土碑文记载,在显德三年(956年)三月以前,孔雀蓝柴瓷就已经烧制成熟柴瓷也有“随棺入葬”的事实。应该是正确的。

下图就是兰州报道的碑文牌子

[转载]边复初:谈谈柴瓷器出现的争论

下面左图为篮釉葫芦瓶,高40.6公分,重707g。右图为篮釉龙首流方口水壶,高39.5公分,重634g。造型奇特!相机有偏色情况。

[转载]边复初:谈谈柴瓷器出现的争论

笔者有多年来,从多处集了各式大小瓶类有百余件(款识有“柴”字款“官”字款、有“内府”款、有“柴世宗”款的),及碗、盘、洗四十余件进行实物研究。柴窑器基本上是有不透光的特性,胎如薄纸、体轻坚硬,击声清脆,釉色并不仅有天青色一彩,有种单釉彩,有红、黄、天青、绿、蓝、紫、白柴瓷的有色釉质是矿物质颜料当初的各色配方已十分稳定,孔雀篮较少柴瓷的大瓶高度一般在40cm左右,重量500g~700g左右、中瓶的高度均不到30cm、小瓶的高度均不到20cm、碗、盘、洗等的大小直径均在10cm左右或以内,重量均在100g以内。胎釉厚度一般1.30mm至1.8mm左右间。每件的入土时间有长短,土中环境情况不同,故表层的外观氧化层表现不同,而微观的差距则更大。只要上手细看实物就知道为什么称其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含意,当你吹口大气,40cm高的大瓶即倒的惊愕!才知道柴窑瓷器为什么是诸窑之首了。(没有这些收藏品,那敢发言,表达自己看法)

柴瓷真品必须具备如下特征:

一,它必须是薄胎。“全失蜡法制造工艺是首次参照制造青铜器工艺中找出适合瓷土的方法而制造的。

二,它必须是薄它是在薄釉面上刷了一层薄薄的石灰碱性玻化,现在看到效果是增强了老光干爽、不失润感

三,胎色绝大多数是淡黄带点灰白色。(先人说:“足多粗黄土”,“多”意是大多数、“粗”意大概是指淘洗土粗,明清时文人拿高岭土糯米白胎与之相比自然显粗了,实物是黄中有灰白质,灰白中带黄。河南一般是黄粘土,粘性特强给人感触深刻。灰白物质可能是石灰质类粗看是白胎,因此也有人说柴瓷的窑口在景德镇,)

看以下柴瓷胎与乾隆瓷胎比较图

[转载]边复初:谈谈柴瓷器出现的争论 

四,多彩色单色釉,有素面的、有模压面、有手工堆塑花鸟、均有开片、有入土的老化情况或氧化层的,柴瓷没有传世的(有前入土,后入土,时间有长短的差别,窖窟藏严格说也是入了土,即使塌陷但相对环境要好很多)。

五,釉面如呈浊质感、乳质感的,笔者认为是后世仿品,气泡一定异样,虽有柴字款,然此类仍不可取。

六,如有气泡状但对探头灯没反映,薄釉层的气泡都应呈死亡状态。

后周归顺(北)宋后,柴窑工匠并未全散,且工艺又有新发展,如刻写铭文、镶嵌猫眼宝石、特别是透明加厚后,在釉下多作画等等,观其仍是“柴”字款识,但这些应该是北宋柴氏后代愐怀性款式,但实际上已经不是柴世宗时期的用瓷。柴窑的制作工艺对“汝窑”等窑口瓷艺极具影响力,而“釉下彩”这个重大改革的新工艺,也被后代各窑口所继承发扬。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