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词不“虚”

(2013-06-05 14:19:45)
标签:

教育

分类: 说语论文

虚词不“虚”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梁增红

(注:本文已发表于《语文月刊》2013年第6期)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把目光聚焦于那些重点的实词,重锤猛打,但是,有些“貌不惊人”的虚词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我们也敏锐地发现并以此为巧妙解读文本和进行教学设计的切入口,常常能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一、品读虚词,体悟特殊的情感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内容,知道它表达了什么含义、表现了什么情感;但更要由此深入下去,学习语言表达的形式,探究该含义和情感是用怎样的形式和技巧表达出来的,在探究表达形式的过程中,从而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于漪老师教学《春》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片段: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先把第一节——一起读一读。第一节只有一句话。那么,我们看一看,作者是用了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的?

生:(集体朗读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

师:你们看,作者是以什么心情来迎接春天的?

生:(集体)盼望着。

师:大家都看得出来——“盼望着,盼望着”,大家都睁大眼睛盼望。我说用一个“盼望着”可以吧?“盼望着,东风来了……”可以吧?(生集体:可以)那么,为什么这里要叠用呢?

生:用两个,可以加强语气,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师:嗯,这样叠用,就更能表达作者十分急切的心情,十分向往的心情。向往春天赶紧到来!——所以用“盼望着,盼望着”。那么,哪一个字,告诉我们了——很准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生(集体):“近”。

师:对,是“春天的脚步近了”!你看这个“”,用得多准确啊!这里一个句子,四个字——用了四个词尾,给我们一个非常柔和的感觉。哪四个词尾?

生(集体):两个“着”。

师:两个“着”。还有?

(集体):两个“了”。

师:对,好。我们自己读一下,体会体会。(学生轻声朗读)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师大2006年版,第115页)

这个片段可以多个解读的角度。我这里想说的是,于漪老师抓住了四个虚词词尾——两个“着”两个“了”,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在朗读中品味出作者急切盼望春天来临的心情,可谓独具慧眼,举重若轻。

像这样借助虚词来抒发情感的文本并不少见。《醉翁亭记》一文正是运用了这21个长短错落、句型各异的字句,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气氛欢愉,作者的情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形成一唱三叹、富有音乐美的独特语言风格,为这篇名作添色增辉。教学时,我们发现,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这个21个“也”字读出五味杂陈来,正是对文本的理解和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的最佳表达。

《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多次用到虚词儿化音和语气助词,表现了济南的冬天不仅是天气“温晴”,更是充满“温情”,令生活在此的作者感受到脉脉温情。如这一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在教学时,我先把其中的“儿”字去掉,请学生与原文比较,体会出“儿化音更亲切”、“更怜爱”、“多了一丝人情味”;又把“吧”字去掉,请学生读后比较出二者的不同:有了“吧”字,则读起来更柔和,发自肺腑,节奏舒缓。除此而外,文中还有多次使用的“呀”“呢”,都体现着老舍所使用的京味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读来倍感亲切温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加任何修饰,这正是一种朴素的美,一种天然的美,一种不加任何人工雕琢的美。口语化的语言让人明白易懂,儿化音则倍感亲切舒适。通过品读,学生体会到这一独特语言形式所能表现出的不一般意蕴。

2011版新课标中在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中指出:阅读教学要“体悟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虚词虽没有实词那么光彩夺目,但也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和表现力,表达情感时毫不含糊,是那样的“实在”,犹如做菜时的盐一样,少了它,味道寡淡。教学时,我们应慧眼识珠,见微知著,让虚词作用“实”起来。

二、品读虚词,发掘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小小虚词,有时恰恰是作者的用心之笔。在教学时,我们把这些平平常常的虚词,从平淡无奇中托举出来,往往会使它熠熠生辉,犹如一点烛光照亮整篇文章。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的开篇第一句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其中的“无非”字面义是“只,不过,不外乎”的意思。但作者在这里却蕴含深意,非细细咀嚼不可。鲁迅那一代人从懂事起就经历了甲午战争和庚子两次奇耻大辱,弱国小民,在外国受尽欺凌,而为了救国救民,有志之士忍辱负笈海外,鲁迅也是怀着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希望到异国去留学的。此前,他在南京已经读了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为继续寻找科学救国的真理,带着热情和希望到了日本。但是在东京,看到了“清国留学生”的堕落,他感到绝望。因而,这就是作者在文章的开篇就用“无非”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原因。在教学中,不少老师都抓住这个看似非常突兀的虚词,呈现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细加品味,咂摸出味道来,便能使学生很快体味到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从“莫名其妙”到“若有所思”进而“豁然开朗”。一个“无非”,既勾连起文本写作的前世后生,又帮助学生从字面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教学《多一些宽容》时,我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了文章的主题部分从“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个并列层次对“宽容”作了比较充分论述的基础上,追问“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讨论后发现,最后一段是一个补充论证,或者说是进一步论证。因为“宽容”这个话题的认识具有两面性,既要强调它的重要性,又不可简单地一味强调,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强调宽容,可能会导致对丑恶甚至罪恶的姑息,这也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文章最后以亲切的口吻作结,不仅明确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而且以平和的口气与读者对话。至此,我再请学生回过头来看看文章的标题,说说题目中虚词“一些”的作用。学生顺利地领悟,这里的“一些”是准确而严密的表达,反之,如果没有这个虚词“一些”,文章题目变成“多宽容”,那么意思就大不相同。又如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我以文章开头的“不由得”与结尾处的“不觉”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整体上来理解文本思路和作者情感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开篇之句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不由得”三个字,在阅读心理上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引导读者进而探究“我”停住脚步的原因。而作者在写了“我”由眼前盛而密的紫色瀑布思考领悟到人生哲理后,在文章结尾写道:“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们不仅读出了作者从“不由得停下”到“不觉加快了脚步”的心路历程,而且感受到全文思绪的自然流淌,首尾呼应,又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领悟了作者将人生感悟化为现实行动的诠释。

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浸淫其中,咀嚼、玩味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品味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意境。小小的虚词犹如一扇窗,透过它,我们也许会发现一个大大的空间,召唤着我们把文本向广度拓展、深处开掘。

三、品读虚词,串起教学流程的线索

有时一个简单的虚词却能串起一篇文章的脉络,如果我们将它们勾连起来,让潜伏的意脉显现出来,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思路,达到教路、学路与文路相匹配的境界,阅读教学流程更显流畅自然。

教学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时,我以文章中几个段首表示转折的连词“然而”(但是)为抓手,依据文路,设计教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1.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2.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3.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4.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

5.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作者分别用五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然而(但是)”作为句子开头,坦露了面对北大燕园的发生“愚氓灭美”这个“悲剧”的一次次情感波折,引发了作者对悲剧发生的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将普普通通不为常人注意的现象写得如此入情、深刻,值得我们很好地品鉴。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借助这五个虚词走进文本,抽丝剥茧,贴近了作者每一次情感转折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与作者对话悟答阐释,最后,分别结合文章的这五个部分改写成一首五段小诗,开阖自如,既有细部的玩味,如悲剧发生的原因;又有整体的架构,这五个虚词的运用使得情感波折得以显现,意脉相连,一气呵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段写百草园的文字,是文章的精华,也是学生写景的很好范例。上课时,不少老师都会抓住作者描绘百草园景色的多个角度,诸如动静结合,高低结合,多感官参与,动物到植物,春天到夏天等等来进行分析。但是,这段文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连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不仅对理解这一句式复杂关系的理解有帮助,而且意蕴丰富,思辨力强,蕴含着一定的情感。我们来看“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到底有哪些“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桑椹要好得远。

“我”“翻开断砖来”,“用手指按住它(斑蝥)的脊梁”,听到“拍”的一声,看到了“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等等,无不表现出儿时“我”在这个自然环境中尽享乐趣的情景,可以说,“我”在其中,“我”乐在其中。几个动词“翻,按,拔,弄,摘”一一道来,动手摸到,耳朵听到,眼睛看到,充满童趣,把儿童好奇心生动地展示出来,甚至,还曾经品尝过味道,正因为“我”儿时曾经做过,体验过,品味过,所以才会深刻的记忆。相比之下,前面文字中虽然也写到一些景物,但似乎是“我”的身外之物,比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长吟的鸣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黄蜂,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的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等,也是百草园里的景物,但仅有此似乎还不够把百草园称为“乐园”。显然,作者用“单是”来写后面的泥墙根一带,正是为了详细地描绘在其中所享受的快乐。必需参于情感的流动和词语的排列。而这些被书写出来的词语,它们怎么能表达“我”的情感,才是最为关心的事情。也就是说,词语的价值源于的参与,的意义源于词语的选择。可见,作者用这个连词,并不只是表面上的写百草园之景,而是以“单是”一词把最能体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的天性,最具童年乐趣的杂草丛生的乐园“百草园”从记忆中激活。

教学中,我抛出一个问题: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你读到哪些信息?

1:作者通过这一句式,告诉读者,百草园里景色迷人,丰富多彩。相当于说,这里的景色很多很美,我该从哪说起呢?奥,那我就从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说起吧。

2:在百草园中,作者的视角最容易停留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作者直接说是“就有无限趣味”,其他的就不必说了,就来说说泥墙根一带的趣味吧。意思上,这“单是”后面的内容是较前面更进一层。事实上,也是作者重点描绘的内容。

3:作者之所以把“单是”后面的内容当作最重要的内容来写,与前面的“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内容有区别,就是后面的内容就是景中有“我”,作者融入其中了。

品味文章的语言,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头戏,但是,离开语境肢解文本,孤立地讲读字词句段篇也常令文本阅读“碎尸万段”(于漪语)。教师如果能引领学生好好体会貌似微不足道的虚词的精妙之处,领悟语言的神韵所在,并以此作为阅读教学设计的一条线索,有时会有“妙手偶得之”的意外之喜。

四、品读虚词,积累语言材料

语言素养主要是指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很多老师面对文中的妙词佳句,常常会一见钟情”“怦然心动,但对不占据显赫位置的虚词却会视若不见,不会主动引领学生咬住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当然来得容易,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却可能就此丧失。倘若我们把虚词出味道,也能体会那微妙的味儿,享受句句字字打进人的心坎里的感觉。

郦道元《三峡》中有一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虽”字,受现代汉语的影响,常常被学生错误地解释为“虽然”。从语法上讲虽然通顺,但从意义上说是不对的。在古汉语中,这个词往往应解释为“即使”,其意义不是表示转折关系,而是假设关系。为了让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这样来分析:为什么这里应解释为“即使”而不是“虽然”呢。我们假想一下,如果解释为“虽然”的话,那么句子的意思就是“虽然驾着风,骑着飞奔的快马,也不如水流速度快。”“虽然”意味着“乘奔御风”是已然真实存在的,这当然不现实,骑马是可以的,但“驾风”就不是人而是神仙所为了。因而这里只能理解为假设关系的“即使”。

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同学们对其中一个句子的翻译产生了争议。

原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2: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两位同学的翻译,不同之处就在于连词“非……则……”的理解上。我请同学们来讨论讨论,二者有何区别,该用哪一个。

生:“不是……就是……”好像表示的是并列关系,两种可能都有,是二选一的意思;“不是……而是……”表示的是转折关系,是确定的,肯定的后者,排除了前面的一种可能。

师:举个例子来说说吧。

生:比如,这句话吧:“我们班将派一个同学去美国,不是小张就是小王”,意思是说,小张和小王都有机会,只是从两个人中选一个。如果这样说:“我们班将派一个同学去美国,不是小张,而是小王”,那就是排除了小张去的可能,确定的人选就是小王。

师:表达得比较清楚了,同学们在头脑中整理一下思路,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再来看看,结合本文,你觉得应该是用哪个词?

生:我从上文中可以知道,作者是想告诉马生,有了勤奋,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

师:你的意思是,作者认为,一个人的学业是否有成,德行是否成器,与其他条件无关,只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有关?

生:好像我们以前都是这样认为的,很多名言警句都是这样说的。

师:举个例子?

生:爱迪生(还是爱因斯坦?)说过,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生:我知道的这句话并不完整,据考证,原来的话是这样说的:“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后面还有一句的:“不过,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重要”。

师:我也读过。意思是说,汗水很重要,天资是前提。比如,有了合适的温度和时间,一只鸡蛋会孵出小鸡,但再合适的时间和温度,也不能从一块石头中孵出小鸡来。

生:宋濂这位了不起的人物,不会不懂得天资很重要吧。所以,我认为,作者是说,学不成,德不行,有两种可能,一是先天的天赋低下,二是后天的专心程度不够。

生:作者其实是说,如果天资正常的话,那么,学业是否有成就取决于一个人的专心与否了。

生:反过来说,如果其他人都能像宋濂一样“勤且艰”,能否取得宋濂一样的成就也不一定。

师:据史料记载,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讨论至此,我赞成把“非……则……”理解成“不是……就是……”,这样更体现了作者认识问题的科学与合理,而不是不顾实际地夸大某一条件。虽然作者这里其实已经暗示了这些太学生天资低下的可能性并不存在,但为了论述严谨,还是应该这样说。在太学里读书的人,既然是天资没有问题,那么,能否有成就,就看他们是不是能像作者一样 “心专”了。

上述教学片断中的讨论,似乎是在解决“词语解释的意义”,实际上是在语言文字的推敲过程中积淀了语言素养。领悟才能切入到它的骨骼中,有时一字之差,意思天壤之别。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月版,第59)

虚词常常因它过于平淡,在语言环境中的分量较轻,所占位置也不引人注意,而被不屑一顾,轻慢忽略,实在可惜。2011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挖掘虚词潜在价值,以小见大,让虚词发挥“实在”的作用,品析虚词表达的形式,品味虚词独特意蕴与情感,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精神素养,感受不经意之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