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号称给出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限车令。我想但凡是去过北京的人应该对北京出限车令都有一定的期盼,当司机们窝糗于驾驶室之内感受被一波接一波的人群步行赶超且渐行渐远,那种憋屈真想让人捶胸口吐血、顿足鞋底破。但是且慢,这个时候最忌着急,不敢着急,因为这好几个小时的路程之内都不会出现厕所,俗话说:“越着急、越淅沥”。
其实堵车现在是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只不过是北京严重到了一种几近变态的程度,首都既首堵。作为一名普通三线城市的赶班族,照样深受堵车苦恼。这也是我一般不开车的原因,不用为十来分钟挪一米的速度而焦灼,不用跟恶意加塞的同胞生气,望着车前车后浩荡的“车海”,暂且将公车当成一艘游艇,瞑目畅想、幻想,还别有一番乐趣。
作为一个深入体验者,我想分析一下城市交通发展的几个矛盾。
一个是新区开发与城市交通不足的矛盾。随着城市的扩张,许多新建小区和商业区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跟上,公共交通就是其一。像我们这座城市而言,很多新开盘的小区都建在城郊,在公共交通无法满足其出行需求的时候,那就购私家车就成了一种生活的需要。而如今在地皮价格飞涨的背景下,新建楼盘一流水的都是小高层,人员密度很大,走在小区里会发现是点地方就被物业化成车位。
二是传统意识与科学理性的矛盾。不知什么时候结婚流行起了“有车有房,有爹有娘”的标准,而且大有发展成必要条件之势。中国有个成语叫做“人言可畏”,一个说法一旦成风,就能够产生巨大的带动力(说不好听点叫摧毁力)。现在已经进入80后的结婚高峰,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即便是两个人拥有一辆车,那也将是个庞大的有些恐怖的数字。要是谁家的女婿(儿媳)说是为了环保、为了城市交通而不买车,会不会招来让他窒息的涂抹星子。所以这年头有时候买的不是车,是面子。
三是道路建设与继续拥堵的矛盾。按道理说道路建得宽、建的多了以后,堵车现象就会有所缓解吧。所谓道理,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那一定是其中的某个环节出了岔子。到底是哪里出的岔子呢?一是道路建设规划上有问题,城市路域交通是一个非常系统复杂的工程,并不是说简单的拓宽增里就能完成得了。它需要对人口流动、城市功能区划等等方面做充分分析,然后再从长远角度出发,找出着力点进行合理规划。二是交通管理上有问题。这也是目前城市交通堵塞的主要问题,可以到国外某些发达国家取取经,虽然说我们的路比人家修得宽、数量多,但是交通状况却差得很多。我们现在从人家那里学来的只是表面功夫而已,而真正产生作用的内功却很弱。如何让红绿灯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基础上发挥最大功效、怎样安排交通流量等等,这才是最需要处理的根本问题。
对于北京出台的限制外地人买车和单双号限行做法,简要评论。首先,这都是对数量的限制。其次,这将为拥有北京当地户口的人员开辟一条新产业——为外地人代购汽车,这无形中增加了外地人在北京的生活成本,但是交通问题没有解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