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个多”的选秀节目

(2010-07-31 11:56:57)
标签:

娱乐

电视

综艺节目

收视率

消费心理学

     距离结婚还有85天!
     楠,周末快乐!
     又是近一个星期没见着楠了,练车和备考占据了自己所有8小时之外的时间。只能是每天多打一会儿电话,了解彼此每天的生活状态,交流交流感情。昨晚聊到了选秀节目,因为楠这两天又开始迷起了台湾的一档选秀节目,一期不落的关注着。
    特别是在周末的时候,打开电视机换一遍频道,得有接近一半的综艺节目不是交友就是选秀的,选秀节目现在也不局限于唱歌跳舞这种青春偶像类型的了,还有“某某达人”“挑战某某王”等等各种行当的奇人牛人。要是论真功夫,我觉得后者更能站住脚。术业有专攻嘛,拿出个绝活来展示一下也算是给人们开眼界。而前面那种选秀节目则商业性太强,强到了一家人只能卯足了劲儿从中找艺术。
    尤其是咱们内地的综艺节目更是让人嗅到了一股铜臭味,最起码有两个多连个更多:
    一个是广告太多,首先说这演播室内部,看吧,活动冠名、话筒贴、座椅后面的广告版、主持人口中成套的产品品牌;电视屏幕上更是热闹,边边角角的旮旯里、横着竖着时隐时现着广告,以及定期要观众们发短信的提醒,在充分佩服电视台招商才能的同时,这一场节目看下来,就觉得这是在看广告展览,而选手们的节目表演似乎是个配角。这也就是电视台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搞这类选秀节目了,收视率盈利率双高,既赚人气又赚钱币。一旦将节目制作的初衷定在了钱上,那么注定了这场选秀不是按照才能来选,注重的只是能不能带来争论,可否借此炒出更大高的收视率。
    有时候节目的主办方还会故意挑拨几位选手的粉丝们发生矛盾,只有如此,才能带来持续的关注,才能勾起粉丝发动更强大的”短信支持行动“,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落在了这些节目制作方的经济利益上。经济说到底是个综合的研究人的艺术,消费心理学是其中必修课之一。 
    二是相关利益群体太多。最近的一则“女儿向母亲索要10万元来包装自己参加选秀节目”的新闻,一下子点透了很多人对参加选秀的看法。原来参加选秀不是说只施展自己的才艺就行,那些在舞台上给自己伴舞的演员们也不是电视台和节目组给搭配的,而是自己花钱去雇来的。顺着这个思路延伸出去,试想是不是整个节目组的导演、灯光、音响、摄像等等各个方面也都需要“照顾”到呢?稍有失误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包括电视台附近的宾馆饭店,也都把这些选修制作单位当成“财神爷”,随便在宾馆前面加上“指定”俩字,这些少男少女们就乖乖地趋之若鹜。什么供盒饭的、化妆的、出租演出服的等等等等吧,还都指望这些选秀节目活着呢。乍一听那位女儿问母亲要10万元还挺多,那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看拿这点钱到选秀节目造星,真有点拿着瓶矿泉水去勇闯沙漠的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0年07月30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