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扎堆让孩子赴美留学是中国家长一种压抑的集体释放!

(2010-07-25 09:43:30)
标签:

留学

孔子学院

高收入阶层

教育环境

中国

杂谈

   
    距离结婚还有91天!
    每天早上都会惯例的打开新闻频道,来减轻一下由于每天伏案工作产生的孤陋寡闻。一条《中国高收入阶层扎堆送孩子到美国留学》的新闻占据了一个重要的新闻位置,就身边的经历来讲,这个多少有点拿着历史当新闻的感觉。不要说高收入阶层,现在很多工薪阶层的刚刚够得上中层收入的父母也都省吃俭用地琢磨着供孩子到美国去留学。我们这一辈的父母送孩子出国多少还有些望子成龙的想法,就目前大多数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家长们也开始为孩子计划着出国的打算。这除了是对目前我国教育体系的失望外,也是对自己这段痛苦不堪的教育经历所产生的压抑的一种释放,不愿意再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
  这些见识过了美国教育环境之后,顿然发现了中美两种教育体系的巨大差距。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再明显的教育优势面前,在一种关乎子女健全成长的重大责任感的监督下,这些高收入者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这跟爱不爱国没有多大关系。我现在还没有孩子,或许还体会不到那种责任感,但凭我现在的了解,我觉得美国的教育至少有以下的几个弱势(外国教育的优势已经被说烂了,还不如认真地审视一下自己的缺点):
    一是形式主义的教育太多。说到这一条最直接刺激我们的就是从学校里面收到过多的形式主义教育,什么“喊口号”“背诵各类校规”等等吧,在这些过程中我们总是在领略着违心的巨大力量,但是如若对此当成了工具,人格就很容易发生扭曲。还有一些文科类的科目,强调的不是理解和发挥个人想法,而是一种机械性的记忆。比方说《历史》,每个历史事件后面的意义和作用都是需要一字不差背诵的对象。我倒不是不满意教育家们对这些事件的总结,而是觉得更应该让学生以此为借鉴,激活他们心目中对历史的理解。这才是一个真正融会贯通、交流学习的过程,否则学生只是在一种既定框架里徘徊,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
    更可笑的一种现象是,现在连我们的教育机构本身都开始搞形式化,大学里那些“奇楼异厦”且不必说,就连我们最引以为傲的孔孟之学都在搞形式化,比方说在外国开设的孔子学院人家外国人是真正塌下心来认真研究学习的,而在中国是赚钱用的,各类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却没见几个是真正做教育的,反而很多地方的孔子学院不过是房地产项目而已。
   二是人才体系不健全。人才体系为什么重要,因为它事关人才的发掘、培养和重用,而人才的作用是否得到发挥,以及发挥作用的是不是人才,将事关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咱一步一步说,我们的人才发掘方面,这需要老师拥有主动性,要去凭借自己为师的责任感去做这件事情。而现在普遍的现象是有很多时候老师推选出来的人才是伪人才,然后一级一级的再从这“矬子里面拔将军”,拔出来的注定也是水平不高。这一点给我最强有力证明的就是中国足球,是吧,我就不信这十三亿人口中选出十几二十个优秀足球运动员就这么得不可能,但为什么就实现不了呢?看看吧,现在进个体校都得给某些关键教练送礼,进省队国家队呢?对于这种非硬性规格标准能衡量出好坏的技能,老师的良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我国为什么还不能像国外那样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让老师的评价占据学生考评的重要部分?或许也有以上的原因。所以说现在学生虽说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累点、苦点,但最起码竞争起来还是相对公平的。
    要顺着这个题目写下去,真能发一篇上万字的感慨,所以到此先停笔,其他的由朋友们在延伸。倒不是说中国的教育一无是处,或者在某些地方还胜过美国,比方说基础性知识的教育中国就很强,中学或以下的学生拿到国际上都是一流,可就是越往后后劲越小。
    我马上就要结婚了,希望到我孩子出生的时候咱们的教育环境会有大的改观,从而打消我送孩子出国的想法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