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结婚还有108天!
像我这种赶班族,每天上下班挤公交都好象是在经历一场战争。这时候会特别深刻的体会到计划生育、城市扩张、大交通等等政策层面的意义,还有很多文人在坐公交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在公交上演绎且能普而推之的哲学。赶班赶了三年多,真的能够感觉出这公交就是一个舞台,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演员在这里演出“人生百态”,有时候细琢磨琢磨还挺有意思,挺有味道。我没有文人们的思考深度,仅仅是从表面上来阐述一个我从公车上面看到的两个“后排坐”现象。
第一种是发生在城际公交里面的,也是后排坐最普遍的现象,我想这也是所有坐公交车的朋友都能发现的现象——但凡是后面有座,都尽量不在前排坐。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前门上后门下的规矩,坐在前排首先会看到前门进来的乘客,如果遇到老弱病残孕上车的时候就得让座。也就是说自己要是坐在后面的话,遇到该让座群体的时候前排的就让了,即便是不让,自己的心理压力也不是那么大。
这个现象演绎的是《三十六计》中的将计就计,换成现在的话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首先值得欣慰的是最起码这些人在心里面还是有一定尊老爱幼这个观念的,如果他们坐在前面遇到弱势群体也许会起来让座。只是他们心中不是很情愿这么去做,或者说这么做的动力部分来源于其他乘客的眼光。当然,还有一部分长着“防弹脸皮”任凭千夫指,即便是某些老年人颤颤巍巍地站在他座位边上人家也都无动于衷。他们那种“稳如泰山”的坐像,显然已经超脱了人类的境界,已经不是人了。
其实这种“后排坐”的现象不只是在公交车车发生,放在现实生活中,以此种心理向后排坐的人往往都是做事情首先要面子上过得去的人,不管心里面怎么想,最起码得让别人觉得我这事儿做的还成。并且尽量给自己创造机会不去奉献,给旁人造成一种假象,即不是我主观上不想做好事,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自认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但其实旁人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第二种“后排坐”是发生在直达车上的,跟前一种城际交通不同的是,这种车没有路途中间的小站,都是从起始站上多少人就拉多少人,然后直通终点站。要说这种车的话就不会发生第一种情况里面那种让座的情况了吧,反正又没有人站着,顶多是坐了满座,对,确实是这样。但问题就出在直达车一般还拉不了满座,这种车每排都是双人座,在坐不满的情况下有些人就能够一个人享受两个座的空间,能够使自己的坐乘空间宽敞一倍。要不是说这人欲壑难填,本来挺公平合理、各有其位的事情,但就因为也许有机会占到这点小便宜,使得很多朋友开始打起了小算盘,如何能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个人占两个人的座儿?最直接的就会产生以下的推理,在所有的双人座都有一个人坐了以后,那么再上来的那个人肯定知道自己不能坐单座了,那么坐前排肯定比坐后排要好,一是不容易晕车,二来最后下车也方便。所以按照这个逻辑的话,如若这个车坐不满人那双人座一定有空个座的,那么这种单空座一定出在后排。
但是现实告诉我,往往那些一个人能独占俩座的往往都在前排。我不是心理学专家,无法专业就此事作出分析,只能是做一个简单猜测。一般情况下,乘客上车后不会先站在车向前停顿一会关注一下车内的全景,因为这样会挡着后面的乘客上车。这样的话他们一般从车厢前门上车以后也想找一个都空着的双人座,现就近观察,看着前排的座儿有人了,就朝后走,走到一半的时候才想起往后看看,发现原来整个车厢的双人座都成了单空座,没得选择,只能是跟别人挤一个座。但是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车厢后部,反正都是单座,再返回前面也没啥必要,所以就在车后排坐下了。
坐公车一个狭小的环境里面映射出的是巨大的心理场面,第二种情况印证了那句老话“贪小便宜吃大亏”,做人要坦坦荡荡,做事要敞开心扉,很多事真的不必去斤斤计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