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讲汉字的形体构造

(2019-07-03 18:27:33)
标签:

古代汉语1

分类: 宾馆英语1和古代汉语1

国家开放大学文法学院 吴鸿清 2007年03月30日

  文字是记录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使用历史最悠久的文字。这是一个至今未被认识的奇迹。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表意性,主要表现在字形与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字形结构不同程度地表现所写词的意义,在小篆以前的古汉字阶段尤为显著。学习古代汉语,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对了解和理解词义有重要的作用。

  一、“六书”与汉字形体构造

  在文献上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历史上系统讨论汉字形体构造的,有传统的“六书”说。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中就有“六书”,但没有细目,当时可能是汉字教学的科目。在汉代的文献中,我们看到了“六书”的细目和解释。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班固明确指出六书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的方法。汉末郑玄《周礼注》郑众的解释:“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对六书解释最详细的汉代学者是许慎,许慎作《说文解字》,他在《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三家之说同一来源,大同小异。作为经典之说引用的是班固、许慎两家,其中以许慎之说影响最大。一般多采用许慎的细目,班固的次序。

  许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六书”理论,写出了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汉字形义分析的巨著——《说文解字》。他不仅列出了“六书”的细目,而且下了定义,规定了界说,举出了例字,从而使人们对千差万别的汉字形体构造,有了规律性认识。下面分别介绍“六书”的具体情况:

   (一)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象形,就是要画成所表达的物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宛转即成,日、月就是这样的字。诘诎(jié):屈曲,曲折。

  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是以生动的图象表达词义,一般属于有形可象的名词。象形字历史悠久,成为汉字构形的基础。如: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73/mod_page/content/1/44.jpg

  鹿  鱼  象  凤  马  犬  豕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73/mod_page/content/1/image003.jpg

  木  桑  水  火  角  贝  门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73/mod_page/content/1/image004.jpg

  弓  车  斤  戈  刀  口  自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73/mod_page/content/1/image006.jpg 

  耳  目  齿  止  行  舟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73/mod_page/content/1/image008.jpg 

  衣  豆  月  州

  根据象形字的结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独体象形,表现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鲜明,区别性强,无须造成环境,不必烘托陪衬。

  二是合体象形,也称依附象形。这类字描绘的常是事物的分体,即便是整体,特征也不鲜明,需要附加背景,用与之相邻近、相关联的事物加以陪衬。如 “齿”、 “州”。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73/mod_page/content/1/image010.jpg

   齿  州

  象形字,不论是独体,还是合体,除早期者外,一般都是简约的,有的只具轮廓。因为书写要求简便,交际讲究效率。文字是符号,不是绘画,不必工笔细描。同时又是典型的,简约求表达,典型为区别。造字者善于捕捉事物的形态特征,足以区别其它对象。有的象形字,用特征鲜明的局部形象表达事物的全体。如以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73/mod_page/content/1/image012.jpg(羊的头角)表示“羊”等 

  (二)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所谓指事,就是初看能够识别形体,仔细看才能显现意义,上、下就是这样的字。

  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事物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法。象形字所表达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体,而指事字一般所表达的多是抽象概念;象形字采用的是描画物象的写实法,指事字则是运用抽象符号的象征法。如: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73/mod_page/content/1/image014.jpg

   一  二  三  四  上  下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73/mod_page/content/1/image016.jpg

  本  末  亦  刃  

  指事比较少。

  (三) 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所谓会意,就是比并二字或数字,会合其意以成新意,由此看出造字者的意向,武、信就是这样的字。

  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

  可见,会意字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组成的复合体,这是在结构上与象形字、指事字相区别之处,而这个复合体又表示新义。例如: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73/mod_page/content/1/image017.jpg

  爲  及  取  隻  出  各  牧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73/mod_page/content/1/image018.jpg

  寇  射  即  既

  根据形体的结构方式,会意字基本有两类:一类是同体会意,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组合而成。如 “众”,众多,象众人聚集。“羴”,羊臭,象群羊栖集,羴气浓烈。二类是异体会意,即由两个或两个以卜不同的表意符号组合而成。如“为”,象人牵象劳作;“及”,象手抓住人;“取”,象手抓住耳;“牧”,左上方是头牛,右下是人手持棍,表示放牧。“寇”,入室击打人;“射”,象手射箭,等等。

  象形、指事,会意三书,是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会意造字法是以象形为基础所组成的新字,记词的范围虽有所扩大,但由于不带标音成分,受到形体的限制,不能满足汉语词汇日益发展的需要,于是一种带标音成分的新的造字法——形声造字法便应运而生。

  (四) 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谓形声,就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声符,合形声为新体,江、河就是这样的字。

  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形声字的形体结构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江”字从水,工声。“问”字从口,门声。“放”字从攴,方声。“组”为丝带,从糸且声。“裏”(里)与“表”相对,从衣里声。“帛”是丝织物的总称,从巾白声。“囿”是有围墙的園地,从口有声,“口”象征四周的围墙。

  形声字打破的创造汉字的一切束缚,为汉字的创造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使汉字的创造进入了完全自由的境界。可以说,是形声的造字方法为汉字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

  用形声相合的方法造字就十分方便,只要需要,随时随地都可以造出来。如以“鱼”为形符,加上不同的声符就创造出了鲤、鳝、鲑、鳗、鲇、鲈等等;以“心”为形符,加上声符就构成了悲、怒、恕、忠、恩、恐、慌、惧、怕等等。甲骨文和“鱼”有关的字只有4个,金文中也仅有6个(新增加的只有2个),而《说文解字》中多达130个。甲骨文中没有与“心”有关的字,金文中也仅有10个,而《说文解字》中多达263个。古文字中形声字不足20%,而现在则占95%以上。这充分说明形声相合的造字方法与以往汉字的造字方法有着质的不同,以往创造汉字从外界事物取材,着眼于语义,与语音脱节,而形声字不仅直接记录语音,同时兼顾语义。并且记录语音、表示语义的部件多可以从人们熟悉的文字中顺手拈来,只要需要,在瞬间中就可以造出新字。直到今天,我们仍用形声的方法创造新字。如现代科技中新发现的化学元素名,金属元素就用“金”为形符,加上声符构成,如“锌”、“镭”、“镁”等。非金属元素中常态为固体的就用“石”为形符,加上声符构成;常态为气体的就用“气”为形符,加上声符构成。

  形声字的形符,涵量大,包容广,概括性强。它给词划定意义范畴,指给人们辨识的方向,提示思考的线索,有助于判断词义。如从“心”的字,大多与人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有关;从“示”的字,多与神事和神事活动有关;.从“戈”的字,多与兵器和战事有关等。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声符是由表意符号充当的,不是音标,所以声符的读音与字音有的只是近似,有的即使相同,由于语音的演变,声符的读音与字音距离很大。如“江”字的“工”声,“问”字“门”声,“阿”字的“可”声以及“路”字的“各”声等。

  我们分析形声字,还要弄清形、声的位置,了解哪部分是形,哪部分是声。汉字一般采用“左形右声”的结构形式,但也有其它形式的形声字。主要有六种形式:

  (1)左形右声江论桃祺

  (2)左声右形 期刊邵攻

  (3)上形下声宪药篇罟

  (4)上声下形基照婆想

  (5)内形外声问闽衡辩

  (6)内声外形固襄闰街

  (1)是形声字的基本形式:(2)(3)(4)的形声字也不少,(5)(6)的形声字比较少。形符与声符的位置,在长期发展中约定俗成,固定以后就不能随意改变。

  (五)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老考是也。”由于许慎的界说含糊不清,所以造成后世学者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没有一致的结论。因此,我们只要了解转注字的形体不能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形体的范围,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便可以了。

  (六)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所谓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要表达的词,令、长就是这样的字。

  假借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用的同音字来寄托所写词的意义。可见,假借与转注同是用字法。假借突破了表意造字法的局限性,利用词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取其声音,以记录新词,表达语言中难于造字的词,如表示语法范畴的虚词和形容词等。比如借用焉鸟的“焉”,表示与之同音的代词、语气词;借用簸箕的“其”,表示代词和助词;借用傍晚的“莫”,表示代词、副词;借用鬍鬚的“而”,表示语法关系的连词;借用妇女的“女”,表示第二人称代词;假借与通假不同,通假是本有其字,只是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例如: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2)颜渊蚤死。(论衡·问孔)

  (3)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齐人有一妻一妾

  “蚤”字的本义是跳蚤,“早晨”义应该用“早”字,但在这里却用“蚤”字代替“早”。人们把“蚤”称作“早”的通假字,而“早晨”义是“蚤”字的通假义。

  有本字不用,却用音同音近的字来通假,如果在现代,就叫写别字。可在古代为什么允许这种情况呢?因为约定俗成。在印刷术出现以前,知识的传授靠口讲手记,书籍的流传靠抄写。在记录的时候,偶而不知道或想不起应当写的本字,或图书写方便,往往采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后来相沿成习,就取得了社会认可。先秦古籍中通假字是较多的,印刷术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就少了。后代文人为了仿古,只是用古代认可的通假字,不能再“创造”,否则就会被耻笑。作为学习古代汉语来说,我们必须要了解、认识通假字,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文义。例如:

  (1)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豳风·七月)

  剝—扑 “剝”的本义是用刀割裂,通作“扑”,意为击,扑打。

  (2) 邹忌脩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脩—修 “脩”的本义是肉干,通作修长的“修”。

  (3) 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

  芸—耘 “芸”的本义是一种香草,通作“耘”,意为除草。

  (4)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北冥有鱼

  辩—变 “辩”的本义是论辩,通作“变”。

  这里还要掌握的是:

  1.用字通假与六书中的假借的区别。

  (1)六书假借是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 “莫”字本指日落黄昏这一时段,借用作无定代词“莫”。而用字通假是“本有其字”。

  (2)用字通假是偶尔的暂时的借用,六书假借则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永久的占用。

  2.汉字通假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二者都是突破汉字字形束缚,把汉字用作记音符号,这对汉字造字的历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音同音近,指的是上古音。由于语音演变的缘故,有的通假字与本字现在读音已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因此判断通假字必须以上古音为依据。

  我们学习通假字的知识,是为了理解古书中的通假现象,以便认识通假字,准确地理解文义。在学习文选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掌握文选中出现的通假字。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所归纳出来的造字和用字条例,而不是事先有人订好条例再造字。“六书”说的建立,在当时确实是个创造,把人们对字形的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的高度,开辟了科学认识汉字形体的途径。但由于汉儒所见到的资料多为秦篆和六国文字,由于时代与科学水平的局限,“六书”说还不够完善,还有错误和疏漏。后人研究“六书”,一般把“六书:分为两大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一类,讲的是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为一类,讲的是用字方法。

  了解“六书”理论,有助于辨析选择字在句中的意义。我们在阅读古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就会查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等等。但在查阅工具书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工具书中有不同的解释。如何分辨选择。如“睡”字在《字典》与《辞源》中义项的排列与解释就有所不同。

  《字典》:坐着打瞌睡。贾谊《治安策》:“将吏被介胄而睡”。(被:披。介胄:盔甲。)(引)睡着,睡觉(后起意义)。杜甫《彭衙行》:“众雏烂漫睡。”(雏:小鸟。这里指小孩。)

  《辞源》:一、睡觉。汉书四八贾谊传陈政事疏(按:即治安策):“将吏被介胄而睡。”二、倦而闭目,瞌睡。史记六八商君传:“(秦)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两相比较,就会清楚地看到,《字典》和《辞源》不仅对“将吏被介胄而睡”中的“睡”解释不同,而且义项的排列也不同,如何去分辨呢?通过分析字的结构我们可以做出选择。

  睡是个会意字,《说文》曰:“睡,坐寐也,从目垂。”用“目”“垂”二字的意义合成的“睡”字,形象地描绘出坐着打瞌睡时眼睛的状态。《史记·商君列传》用的是“睡”的本义。贾谊的文章中用的也是本义。贾谊用这个“睡”字,生动地呈现出当时边境烽火不断,将士们只能全副武装地“坐寐”的紧张局势。

  在古汉语中,一字多义的情况是很普遍的。一个字的义项,少则二三条,多则八九条乃至十几条,在古文中用的是哪个义项也颇费推敲。如果从掌握字的本义入手去掌握各个义项,就能提纲挈领,以简驭繁。通过分析字形来辨别字义就是掌握字的本义的重要方法之一。

  “涉”字在古汉语中常见的有下列意义:

  (1)步行渡水。屈原《九章·哀郢》:“江与夏之不可涉。”(江:长江。夏:夏水,在今湖北。)

  (2) 进入。《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不虞:没有想到)

  (3)游历,到。陶渊明《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趣。”

  (4)经历。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点兵聚粮,文移往返,动涉数月。”(文移:公文。)

  (5)牵连。刘知己《史通·叙事》:“而言有关涉,事便显著。”

  (6)阅览。《后汉书·仲长统传》:“博涉书记。”(书记:书籍。)

  在这些义项中,哪个是“涉”的本义呢?“涉”是会意字,从步、从水。步是举足行走的意思,可见步行渡水是“涉”的本义。

  析字辨义还可以帮助正确地理解文字之间的形义关系,更清楚地了解汉字形义演变的规律。如景与影,禽与擒,员与圆,贾与价等字,一般认为它们之间是通假关系,但严格说来,是古今字的关系。

最后修改: 2014年07月15日 星期二 17:4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