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学辅导(1)

标签: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
分类: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与健康教育 |
浙 江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学辅导(1)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第一章教学辅导
一、本章内容体系的概念图导向
二、本章内容自主学习建议
1.沿着概念图的逻辑体系进行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时按照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
“理解”
“掌握”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高层次要求。
如如何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理解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三、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
1、健康的含义:掌握全面健康观和积极健康观
2、影响人体健康的四大因素
3、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
四、本章内容的教学难点
1、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
五、关联的学习资源
1.中国健康教育网http://www.nihe.org.cn/
2.中国学前教育网http://www.preschool.net.cn/
3. 李祥等编著,学校健康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4.蒋湘萍等主编,健康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
六、实践教学
1.观察一名一岁以下、一名三岁左右、一名六岁左右儿童的呼吸频率,看看有什么规律?
七、相关参考资料
一、医学模式的演变
人们对自身的认识,经历了若干不同的阶段。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的科学。医学的发展在每一个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的集中和概括,就构成了不同的医学模式。
人们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健康是上帝或鬼神赐予和主宰的,只有用祈祷乞求上帝祛病保平安,这种迷信思想曾一度限制和约束了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后来,西方出现了“人是机器”的说法,这种模式看到了健康和疾病的“物质”性,但是它忽视了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生物医学模式
19世纪以后,进入了“细菌学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到疾病是生物因素引起的,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忽视了影响人体健康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3.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心理和生理的关系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事件,通过人的心理反映到机体上,从而影响健康,引起疾病。1977年美国学者C.L.Engel正式提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该模式研究生物、心理、社会的三方面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只有在三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才意味着健康。也就是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件,都有可能通过影响人的心理,破坏人的健康,引起身心疾病。
二、现代的健康观
不同时代对健康有不同的理解。过去,人们认为“无病”就是健康,或者把健康当做疾病、伤残、功能障碍等词的反义词。从现代的认识来看,这仅仅是对健康的机械理解。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在其宪章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从这一定义可以理解为:
所谓疾病是“产生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
所谓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心理功能低下的不健康状态,可称之为“灰色状态”或“第三状态”。
疾病一般是由健康经“亚健康”或前疾病状态发展而来,即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互相演变的过程。
总之,此定义破除了“无病即健康”的传统观念,从机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提出了健康的要求,使健康的概念更加全面,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模式的发展,表达了人类对完满健康的追求。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第二章教学辅导
一、本章内容体系的概念图导向
二、本章内容自主学习建议
1.沿着概念图的逻辑体系进行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时按照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
“理解”
“掌握”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高层次要求。
如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步骤。
三、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
1、健康教育的概念
2、确定幼儿园健康教育内容的依据和原则
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评价
四、本章内容的教学难点
1、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评价的方法
五、关联的学习资源
1.中国健康教育网http://www.nihe.org.cn/
2.中国学前教育网http://www.preschool.net.cn/
3. 李祥等编著,学校健康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4.蒋湘萍等主编,健康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
六、实践教学
1. 就“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进行小组讨论
七、相关参考资料
一、学前儿童健康的基本特性
学前儿童健康是指学前儿童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的生长发育,能较好地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学前儿童健康的获得需要成人的关心和教育,也需要学前儿童力所能及的自我努力。学前儿童健康具有以下特性:
1、学前儿童健康主要包含身心层面的健康。对于道德发展水平十分有限的学前儿童而言,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是判断其健康状况的主要标志。学前儿童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
2、学前儿童健康首先指向学前儿童身体器官组织的构造正常,各个生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的良好发挥,能够有效抵抗疾病,学前儿童生理组织和构造的完整是身心良好发育的物质基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就必须从零岁前就开始加以重视,提倡优生优育。
3、学前儿童身体、心理发育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与同年龄儿童的发展水平接近。
4、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是智力发展正常,是学前儿童生活、学习、交往的基本条件。
5、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情绪反应适度、社会适应良好。
6、总体地看,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还是心理的发展都应呈永恒上升趋势。
具体地说,学前儿童的生理健康是指学前儿童各个器官、组织的生和发育正常,没有生理缺陷,能有效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体质不断增强。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学前儿童健康观,是指人们对学前儿童健康的基本态度或看法。这些态度或做法直接关系着我们促进还是阻碍儿童的健康。
1、
(结合器官系统的联系解释)
2、学前儿童健康是持续的正常发展
(结合儿童成长的规律来解释)
3、学前儿童健康是平等的普遍发展
4、学前儿童健康是需要促进的主动发展
学前儿童的健康促进并不意味着揠苗助长;健康的学前儿童能够自助,健康促进也需要学前儿童力所能及地主动参与。
三、现代保育观的内容
传统的幼儿园保健模式重在学前儿童生理疾病的防治,它强调对学前儿童实施计划免疫,供给充足的营养等,使之“不得病,睡得安,吃得饱,长得高”。这种传统的保健模式不能满足学前儿童健康的需要。显然,学前儿童除了生理上的需要外,还有心理上的多层次需要。因此,幼儿园保健模式由单纯的生理保健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保健模式,必须加强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服务和保育,培养学前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正常生长发育并维持身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