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直播课堂(二)
标签:
教育 |
分类: 统计学原理和社区治理(选) |
参加学习这门课程的同学很多,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也希望能和同学们有直接的交流,途径有:通过网上BBS留言,电子邮件等,我们今天的直播课堂也是我们师生交流、教学互动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学期本课程的直播课堂安排了两次,3月12日我们是第一次辅导,由我和北京电大的刘建萍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在各章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重难点给同学们进行了预习。今天直播课堂的内容将就课程中的有关计算的内容作辅导并讲一些典型的例题。
通过学习同学们都发现,统计学原理有很多计算的内容。我们按章的顺序来给大家讲讲如何把握计算题的做法。
第三章
例1: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
80─90分为良,90─100分为优。要求:
(1)将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组方法的类型;分析该班学生考试情况。
解;
(1)40名学生成绩的统计分布表:
|
按学生成绩分组 |
学生人数(人) |
各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比重(%) |
|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100 |
4 6 12 15 3 |
10.0 15.0 30.0 37.5 7.5 |
|
合 |
40 |
100.0 |
(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是数量标志。
第四章
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根据资料进行正确的计算。
1、从所掌握资料的情况来看:
简单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
2、选择恰当的公式进行计算:
简单算术平均数用简单公式;
如果是分组数据则有两种情况:加权算术平均数,有两种计算形式,这时就要根据权数的表现形式进行选择了。同时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中还存在当有两个次数存在时选那个做权数的问题。
加权调和平均数
总成本
如果已知的资料是分子,总成本,应该用加权调和平均数,如果是分母总产量,则应该用加权算术平均数。下面我们用例题来说明。
|
甲种车单位成本(元/辆) |
企业数(个) |
各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 |
|
200-220 220-240 240-260 |
5 12 3 |
40 45 15 |
|
合格率(%) |
企业数(个) |
合格品数量(件) |
|
70――80 80――90 90――100 |
10 25 15 |
25 500 59 500 34 200 |
|
合 |
50 |
119 200 |
变异指标中最常见的是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的计算,没有选择公式的问题,主要是明白为什么计算和计算结果说明什么问题。标准差反映了所有变量值与平均数的平均差异,而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均值之比,可以消除数据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的影响,如果题目里问到谁的平均水平更有代表性或谁更具有推广价值一类的问题,那一定是需要计算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并用标准差系数的大小来进行最后的判定。计算对我们同学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见教材和指导书里的例题。
抽样推断中有关计算的内容最后集中在根据具体资料对总体参数(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进行区间估计(给定抽样误差范围,求概率保证程度;给定置信度要求,推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方法上。在进行本章的计算时,首先要对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要清楚,然后是有关区间估计的概念、方法。一般来说抽样推断的计算题都遵循这样的步骤:
1、确定样本指标
2、计算抽样误差 有两种抽样方法,重复和不重复,所以抽样平均误差有两个公式,还要分清是平均数还是成数。
3、根据给定的概率置信度找出概率度,如概率置信度为95。45%,概率度T为2
全体职工考试成绩区间范围是:
下限=
上限=
即全体职工考试成绩区间范围在73.66—80.3分之间。
(3)(人)
|
每包重量(克) |
包 |
|
98~99 99~100 100~101 101~102 |
10 20 50 20 |
|
合计 |
100 |
试以99.73%(t=3)的概率保证估计这批茶叶合格率范围。
(2)计算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并解释相关的密切程度和方向。
例8、从某行业随机抽取6家企业进行调查,所得有关数据如下:
企业编号 产品销售额(万元) 销售利润(万元)
1 50 12
2 15 4
3 25 6
4 37 8
5 48 15
6 65 25
=
=
回归方程为:y=-4.1343+0.3950x
回归系数b=0.3950,表示产品销售额每增加1万元,销售利润平均增加0.3950万元。
(2)当销售额为100万元时,即x=100,代入回归方程:
y=-4.1343+0.3950×100=35.37(万元)
指数分析这一章的计算历来是学习的重点也难点,难点在于同学们对指数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其实就是总指数,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在正确的理解了指数公式的经济含义的基础上去做题,如果是一般的没有什么变化的题目,例如我们作业和教材上的例题,估计同学们可以掌握,但有时题目有一些变化,可能有困难了。时间的关系,我把一些变化的题目给大家讲讲。
|
产品 名称 |
工业总产值(万元) |
个体物量指数(%) |
|
|
基期 |
报告期 |
||
|
甲 乙 丙 |
1800 1500 800 |
2000 1800 1000 |
110 105 100 |
|
产品名称 |
产量 |
单位成本(元) |
||||
|
计量单位 |
基期 |
报告期 |
计量单位 |
基期 |
报告期 |
|
|
甲 乙 丙 |
万件 万只 万个 |
100 500 150 |
120 500 200 |
元/件 元/只 元/个 |
15 45 9 |
10 55 7 |
要求: (1)计算三种产品的单位成本指数以及由于单位成本变动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
|
产品种类 |
总成本(万元) |
产量(万斤) |
||
|
基期 |
报告期 |
基期 |
报告期 |
|
|
甲 乙 |
150 80 |
180 70 |
75 58 |
81.8 54 |
解;这个题目的要求应该是很明白的,但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他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题目我们仔细看资料,总成本是总变动指数,而要计算的是两个因素指数,产量和单位成本总指数,但所给的资料又不能直接用综合指数的公式,要用平均指数的公式来进行计算。
动态数列分析中的计算就是两大类: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计算。
在水平指标的计算中有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水平指标的技计算及在此基础上计算的相对数和平均数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在速度指标的计算中,就是发展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学习时不仅要掌握各种指标本身的计算,还要注意利用各指标间的联系来进行计算。看看例题:
月初人数
计算: (1)1995年平均人口数
解: (1)1995年平均人口
(2)1984—1995年人口平均增长速度:
(3)2000年人口不超过200万的平均增长速度
例、12
|
年份 |
1990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
粮食产量(万吨 逐期增长量(万吨) 环比发展速度(%) |
200 - - |
110 |
31 |
40 |
105 |
93 |
要求: (1)利用指标间的关系将表中所缺数字补齐;
解:
|
时间 |
1990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
粮食产量(万吨) 逐期增长量(万吨) 环比发展速度(%) |
200 - - |
*220 *20 110 |
*251 31 *114.09 |
*291 40 *115.94 |
*305.55 *14.55 105 |
*283.65 *-21.9 93 |
(2)年平均增长量 =
=16.73(万吨)
(或年平均增长量 )
动态分析中还有一个计算的内容,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方程,并预测因变量的估计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