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专题14秋期末考试范围
(2014-11-20 16:02:00)
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幼儿园科学教育专题幼儿园课程 |
幼儿园科学教育专题14秋期末考试范围
一、材料分析
1.材料:
“丝瓜结果与播放音乐的关系”是一个7岁美国儿童的研究方案。他一丝不苟地在60天内,记录5棵丝瓜的长叶和结果情况。这5棵丝瓜,一棵天天听摇滚乐,一棵听轻音乐,一棵听交响乐,一棵听说唱音乐,还有一棵不听音乐。为预防播放音乐时被其他丝瓜“偷听”到,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还将它们种得间隔很远,并罩上隔音棚。60天,共放了120小时的音乐。丝瓜在各个时期的生长情况,有数码相片为证。
问题:(1)案例中的儿童在其研究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具有怎样的特征?
(2)你如何评价案例中的儿童的实验活动?
(3)你如何评价案例中的儿童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发展?
2.材料一:
一位父亲拿来两瓶可口可乐(这两瓶可口可乐瓶的大小形状一样,里面装的饮料也是等量),准备分别给他一个6岁和一个8岁的孩子,开始两孩子都知道两瓶中的饮料是一样多的。但父亲并没有直接将两瓶可乐饮料分配给孩子,而是将其中一瓶倒入了一个大杯中,另一瓶倒入了两个小杯中,再让两个孩子挑选。6岁孩子先挑,他首先挑选了一大杯而放弃两小杯,可是当他拿起大杯看着两个小杯,又似乎犹豫起来,于是放下大杯又来到两小杯前,仍是拿不定主意,最后他还是拿了一大杯,并喃喃地说:"还是这杯多一点"。这个6岁的孩子在挑选饮料时表现出了犹豫地选择了大杯。在6岁孩子来回走动着挑选量较多的饮料时,他那8岁的哥哥却在一旁不耐烦而鄙薄地叫道:"笨蛋,两边是一样多的,如果你把可乐倒回瓶中,你就会知道两边是一样多的",他甚至还亲自示范了将饮料倒回瓶中以显示其正确性。
材料二:
一天,妈妈买了几条金鱼回来,妈妈教宝宝认识鱼,并告诉宝宝:“鱼生活在水里,它会游泳。”第二天在菜市场的时候,宝宝看见市场里卖的鱼,问奶奶“这是什么?”奶奶告诉宝宝是“鱼”,宝宝问:“怎么这个鱼和妈妈买的鱼不一样?”奶奶解释道:“在水里游泳的都是鱼!”某日,爸爸带宝宝去游泳,宝宝看着游泳池里的爸爸大声“告诫”道:“爸爸不游泳,游泳就变成鱼了!”
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学前儿童的科学具有怎样的特征?
3.材料:
一、活动名称:蚕宝宝(4——6岁)
二、活动目标:
⒈ 了解蚕的外形形态,以及蚕的主要习性。
⒉ 通过学习饲养蚕的方法以及,学习爱护小昆虫
三、活动准备:
纸盒(一组一个);蚕数条;桑叶;放大镜。
四、活动过程:
⒈ 和小朋友共同观察蚕宝宝,并讨论如何分组饲养(五、六人一组)。
⒉ 向小朋友介绍饲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把蚕养在纸盒里,纸盒盖要刺洞,才通风。小朋友不能在旁照顾时,要将盒盖盖好,尤其是晚上,才不会被蚂蚁、蟑螂等虫吃掉。
(2)蚕吃桑叶,桑叶要新鲜的、嫩的,并且要洗净后,擦干。
(3)要常给蚕除粪便、换桑叶:将新嫩叶盖在蚕上,待蚕爬上桑叶后再扫除粪便叶渣;或用毛笔把蚕挑起,丢去旧桑叶,换上新嫩叶,再把蚕放在桑叶上。
⒊ 饲养期间,在小朋友自己观察的基础上,让小朋友了解蚕的生态,并和小朋友讨论观察结果,如:
(1)蚕是白色的长长的,爬着走。
(2)蚕摸上去是软软的、没有骨头的、冷冷的。
(3)桑叶是绿色的,叶子的边上很像锯子。
(4)蚕吃桑叶很快,一下就吃了一个洞,而且还有喳喳喳的声音。
(5)小肚子蚕蛾(雄)会死去,大肚子蚕蛾(雌)会生小小、白白的蛋。
⒋ 提供条件,让小朋友一直饲养、观察至四次蚕眠、吐丝结茧、蛹变成蛾破茧而出、交配、生蛋。把蚕卵收藏起来,约十天左右就变成幼蚕(蚁蚕)。
问题: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科学观察。
4.材料:
皮亚杰曾做过一个“三山实验”。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问题:实验中儿童的认知处于皮亚杰所谓认知发展的哪个阶段?(6分)这一实验的教育意义是什么?
5.材料: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观察蚂蚁
活动目标:
1、喂食蚂蚁,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发现蚂蚁觅食的特性。
2、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1、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和其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2、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为幼儿分组,布置任务。
师:最近小朋友们对蚂蚁都比较感兴趣,常常把自己的饼干喂给小蚂蚁们吃,那你们知道蚂蚁最爱吃什么吗?(根据回答答案一样的小朋友分组)
提出记录要求:现在请每一组小朋友,拿好你们认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等一下去找一个蚂蚁多的地方去喂给蚂蚁吃,当过了5分钟后,请你们记录一下,你们的食物大概有多少只蚂蚁来搬回家。
二、幼儿观察与记录
教师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穿插引导幼儿观察:
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来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对于喂食糖的小朋友提出要求:在纸上用果糖画出简单的图形,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三、交流观察的心得
请幼儿们交流自己记录的结果,统计在大黑板上,得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表。
请幼儿上来介绍一下,自己在喂食蚂蚁的过程中发现的趣事、异事。
问题:结合材料说明如何指导儿童开展科学观察。
5.材料:
一、活动名称:哪些是玩具
二、活动目标:
1.学习巩固生活中的常见用具。
2.锻炼幼儿分类及思维能力。
三、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卡片,内有:碗、匙、锁、蔬菜、水果、面包、糖、脸盆、牙刷、牙膏、香皂、铅笔、乒乓球、小娃娃、小汽车、积木、毛巾、水杯、游泳衣、救生圈、吸尘器、电冰箱、彩电、洗衣粉、洗涤灵等等。
四、活动过程:
1.幼儿按教师的要求,摆弄图片,教师指导幼儿根据物品的用途找出:
(1)哪些东西能吃?
(2)哪些东西是玩具?
(3)哪些东西是盥洗用具?
(4)哪些东西是清洁卫生用具?
(5)哪些是游泳时用的?
(6)哪些是厨房用具?
2.找出图片,按顺序摆在自己的画册上。
问题:结合材料说明如何指导学前儿童分类。
6.材料: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脑研究人员做过一项实验。研究人员对14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试验。试验者展示一种开关可以让带铃铛的玩具变亮。他们让一半孩子看到,一按这个开关,玩具便总会变亮;让另一半孩子看到,按开关时玩具只会偶尔变亮;又让所有孩子都看到,去除玩具上的铃铛之后玩具便不会变亮了。然后试验者拿走开关,把玩具给孩子,让他们设法把亮起来的玩具熄灭。
看到开关始终有效的孩子,会拆除玩具上的铃铛。而看到开关有时有效的孩子猜想试验者有另外的手段控制玩具的明灭,于是会拿起试验者手中藏着的东西(开关),并试图用这个东西来控制玩具的亮或灭。(新民晚报)
问题:(1)儿童世界有科学吗?为什么?
(2)实验中儿童的行为与科学家的行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7.材料:
一、活动名称:奇妙的磁铁(4-5岁)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学习分辨物体有没有能和磁铁相吸的特性。
2.了解磁力可以透过沙、水、木板、纸张等物体。
3.培养儿童对实验操作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磁铁数个;各种金属制品或附有铁片的东西,如钉子、发夹、回形针;各种非金属制品,如橡皮筋、蜡笔、棉花、纸、小积木;白纸一张;附磁铁的钓鱼竿;装有水的塑料盘一个;装有沙的盒子一个(如鞋盒、水盘);纸板或薄木板或塑料板。
四、活动过程:
1.把磁铁和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的物品放在桌上,请小朋友围着桌子坐好。告诉小朋友磁铁能吸住某些特定的东西,然后示范给他们看。
2.让小朋友轮流用磁铁吸桌上的几种东西,看能否吸起,结果发现有的能,有的不能。
3.和小朋友一起画一张记录表,把桌上的物体根据能不能被磁铁吸住分开进行记录。
4.请小朋友自由发表、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的特性:都是铁做的。
5.和小朋友讨论“把可以被吸住的东西放在水里,也可以吸起来吗?”先请他们猜猜看。然后在塑料盘里装水,再把可以被吸住的东西当“鱼”放进盘里,让他们钓钓看。
6.让小朋友当侦探,解决实际问题:用磁铁把藏在盒子沙子里的回形针或铁钉(不要埋的太深)找出来。
7.把各种金属品放在纸板或木板、塑料板上,告诉小朋友:“我们来让这些东西跳舞。”让小朋友把磁铁摆在板下移动,会发现板上的东西也跟着动,像在跳舞一样。
8.留下问题: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被吸起来的?
问题:结合材料说明如何指导儿童开展科学实验。
8.材料:
进入大班不久,孩子们总是围在一起谈电视、图书中有关恐龙的故事,来园时有的带恐龙玩具,有的带图书资料,对探索恐龙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区域活动中一个幼儿画的恐龙,吸引了很多幼儿,为什么霸王龙是食肉的而剑龙是食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恐龙蛋是怎样变成小恐龙的?幼儿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些问题也成为幼儿们探究的焦点,由此可见小朋友对“恐龙”产生了兴趣。于是我为幼儿创设了资料角,提供一些有关的书籍、VCD,以进一步引发幼儿研究“恐龙”的兴趣。
于是,一个自发生成的“恐龙的故事”主题确立了。活动一:关于恐龙的谈话;活动二:收集相关恐龙资料;活动三:各种各样的恐龙;活动四:恐龙的生活环境;活动五:恐龙的灭绝;活动六:制作恐龙。
问题:结合材料说明如何指导偶发性科学活动。
二、设计题
1.“植物”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之一,请为此类活动设定教育目标。
2.“水”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之一,请为这一活动设定教育目标。
3.请以向日葵为内容设计一份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
4.“勤劳的小蜜蜂”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常见内容之一,请为这一活动设定目标。
5.以下面的内容为题,设计一份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
啄木鸟
啄木鸟是树木上攀援的鸟类,它后肢上四趾分为两组,两趾向前,两趾向后,可以很容易的攀附在树木上。它的嘴象一把凿子,专食树皮下栖息的害虫。它尾羽的尾轴坚硬而富有弹性,在啄木时起着支架身体的作用。
6.以下面的内容为题,设计一份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
蜗
蜗牛取食食物的茎叶,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