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教学辅导三
(2014-05-15 16:42:40)
标签:
教育 |
《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教学辅导三
(第六、七章)
第六章 13-24个月婴儿的保育与教育
第一节
一、营养构成与营养状况评价
给13-24个月的幼儿调配饮食时,应充分考虑一以下食品种类:(1)乳制品;(2)蔬菜;(3)水果;(4)肉类;(5)蛋类;(6)油类
营养状况评价一般是通过临床询问和营养调查进行综合评价的,包括临床表现、体格发育评价、膳食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查。但身高(长)和体重的测定是判定幼儿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的最常用的有关幼儿体格发育的指标。
二、饮食需求
需要摄入足够数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为幼儿安排饮食结构的原则:(1)使各种营养素的供给量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合适;(2)产生这些营养素的食物间也要平衡。
加工、烹饪食物的原则:(1)食物原料应选择新鲜、相对软嫩多汁、质地细腻的食物;(2)食物加工应将食物切碎煮烂,易于咀嚼、吞咽和消化;(3)烹饪方法多以蒸煮煨等方式,少用油炸、烤、烙的方式;(4)口味清淡,不宜过咸,不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少用调味品;(5)膳食花样品种要不断交替更换。此案为,注意合理的饮食次数和进餐时间。
三、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
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养成有规律的进餐习惯;合理饮食结构,避免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第二节
一、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1)营造利于睡眠的环境;(2)做好睡前准备;(3)纠正不良睡眠习惯;(4)确保睡眠环境的安全。
二、卫生习惯
1.教给基本的盥洗方法:(1)引起兴趣;(2)从洗手开始;(3)良好的示范和适当的帮助;(4)注意清洗的顺序,形成动力定型。
2.引导幼儿逐步学会控制排尿和排便:(1)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2)训练幼儿使用尿盆
三、户外活动
阳光浴、空气浴对幼儿的健康大有裨益。
1.户外活动的益处:(1)走进大自然,锻炼体魄,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2)促进幼儿大肌肉的发展,满足其好动与探究的本性;(3)能接触到其他婴幼儿,提供了交往的机会。
2.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时间;(2)选择合适的衣着;(3)选择合适的地点;(4)选择合适的运动;(5)注意户外运动卫生。
第三节
1.缺铁性贫血
发病原因:(1)先天储铁不足;(2)需求量增加;(3)偏食或食物搭配不当导致摄入量不足;(4)及时添加辅食补贴;(5)急、慢性疾病等造成铁的吸收差。
预防:(1)提倡母乳喂养;(2)早产或双胞胎婴儿及人工喂养婴儿,应增加铁的摄入;(3)合理添加辅食;(4)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5)纠正不良的进食习惯。
2.小儿肺炎
类型:(1)吸入性肺炎;(2)细菌性肺炎;(3)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鉴别手段:一看:看咳嗽时呼吸是否困难、精神状态和睡眠。二听:听肺部是否有水泡音。三摸:感觉胸部痰液的震动。一般需要去医院用药物治疗。
预防:(1)多注意体格锻炼;(2)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3)少量多餐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注意休息;(4)保持呼吸道畅通;(5)保持室内安静、整洁,空气流动,保持适当的湿度;(6)加强皮肤护理。
3.中耳炎
提高幼儿的抵抗力、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积极措施。此外还要注意口腔卫生,洗头洗澡时防止污水流入外耳道;不要用力给幼儿挖耳朵。
4.流鼻血
纠正幼儿挖鼻的不良癖好,积极防治鼻炎、鼻窦炎等疾病。保证幼儿的正常休息。秋冬季节鼓励幼儿多喝水,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二、常见意外伤害
13-24个月幼儿的最常见的意外伤害包括摔伤、撞伤和吞食异物。
三、计划免疫
13-24个月幼儿满2周岁时需要加强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针和麻疹疫苗针各1次,口服小儿麻痹糖丸1粒。秋末冬初季节注射流脑疫苗1次。
妥善保管免疫计划预防接种卡。
第四节
1.13-18月龄:教养人应满足幼儿充分活动肢体的需要,支持和鼓励并大胆放手让他在自己的活动中发现和发展。
2.19-24月龄:教养人可让幼儿拉着小拖车之类的额安居练习走路,并使幼儿有机会拉着玩具侧着走和倒着走;通过游戏训练幼儿跑步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有意训练幼儿上下楼梯;可以准备一些适合这个年龄幼儿的玩具,促进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协调活动能力,通过手的活动,促进手的动作的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
二、认知发展教育
1.13-18个月龄:幼儿特别关注对物体外在特征的感知,能初步认识物体的功能。教养人应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其多动手操作;多让他们自由游戏,不轻易限制他们的活动;多与幼儿开展互动游戏,利用更多的生活情景让他们在主动操控中获得多样化的经验。
2.19-24个月龄:幼儿自我意识与内部表征开始萌发。可以让幼儿尝试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和他们一起反复朗读图书、吟唱他们喜欢的歌曲,一起回忆生活中发生过的有趣的事情。
三、语言发展教育
1.13-18月龄:单词句阶段。多与幼儿进行沟通和接触,创造多听和多说的氛围,激发他们交流的愿望。也可开展亲子阅读。
2.19-24月龄:双词句阶段。多给孩子创造表达的机会,鼓励其大胆的说,不代替他们表达。借助图书故事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可以通过继续教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和顺口溜等方法,训练幼儿逐步把字音发准。
四、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教育
1.13-18月龄:能表达一些主要的情绪情感。教养人数显要正确对待幼儿的情绪,倾听、共情,引导合理表达;以身作则,做好的榜样和示范;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一起评论简单的是非观念,及时表扬;创造机会与其他小朋友交往。
第五节
第七章 25-36个月婴儿的保育与教育
第一节
需要六类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营养状况评价的标准:(1)身高和体重;(2)临床表现:观察是否有蛋白质缺乏、营养性贫血、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等;(3)智力营养状况。
二、饮食需求
提供热量和营养充足的膳食。
注意饮食次数与安排:年龄越小,进餐次数越多,一天中各顿的饮食应有合理的安排。
烹调原则:(1)适合其咀嚼和消化能力;(2)避免食用过多的刺激性调味品和油炸食品;(3)不宜使用生硬、粗糙、过于油腻的食物。营养小贴士:(1)奶类、坚果类可以零食的方式进行补充;(2)进餐时心情愉快;(3)年幼不进补。
三、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
1.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2.学习自己拿勺子吃饭;3.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4.饮食定时定量并逐步接近成人的饮食习惯。
第二节
睡眠方面的保育重点主要是保证睡眠时间与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主要包括定时起居、分床独睡、睡前准备三方面。
二、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原则:(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避免单纯的说教,寓教于乐;(3)坚持一致性和一贯性原则。
培养内容:(1)独立用勺子吃饭;(2)学习穿脱衣服。
三、户外活动
时间:夏天每天一般3-4个小时;冬天一般不少于2-3小时。
第三节
一、常见疾病及其预防
常见疾病包括:肥胖症、蛔虫症与龋齿。
1.肥胖症
危害:直接危害内脏的功能;影响骨骼发育;影响智力;运动能力差。
病因:(1)遗传;(2)营养失衡;(3)缺乏运动。
预防:(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2)养成运动的习惯;(3)定期监测体重。
2.蛔虫病
预防为主:(1)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喝生水;不乱放东西入口中,不吮吸手指,不随地大小便。(2)教养人每年检查幼儿粪便1-2次,每年驱虫。消灭苍蝇、蟑螂,做好分辨和水源管理。
3.龋齿
预防:(1)养成饭后漱口、定时刷牙的习惯;(2)保证饮食的合理和健康;(3)定期检查口腔以早发现早治疗。
二、常见意外伤害及其预防
常见意外伤害主要有溺水与车祸等,教养人与早教教师应做好各种防范措施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第四节
一、动作发展教育
该阶段的幼儿已会一些基本动作,需进一步学习一些复杂的动作和带有技巧性的动作如跳、跑与平衡的能力。教养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跳的游戏,与他们一起踢球,锻炼大运动的技巧。继续锻炼手部的精细动作。联系自己吃饭、穿脱衣服等,鼓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认知发展教育
从2岁开始进入前运算阶段,能脱离实物,运用表象和语言等符号来描述外部世界。教养人可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1)保护幼儿对食物积极关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带幼儿到户外天地给予丰富的刺激,锻炼试听和观察能力;(3)利用熟悉的事物启发他们感知事物的特性;(4)积极引导幼儿进行口头语言的练习,让其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关系,丰富表象,引导幼儿想象。
三、语言发展教育
2岁以后语言能力飞速发展,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成人应努力做到:(1)创设有利条件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或多动游玩中通过模仿来学习语言,并给予正确引导;(2)通过讲故事、朗读儿歌、看图说话来丰富幼儿词汇,让幼儿说完整的句子;(3)丰富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交往中发展和丰富语言。
四、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教育
(1)教养人要理解幼儿情绪情感特点,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和分为,以自然的心态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情感发展;(2)以身作则,在幼儿面前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3)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第五节
2-3岁的幼儿开始逐渐由偏重“养”过渡到“育”。
1.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尊重幼儿的想法;2.适时参与幼儿的活动,积极鼓励与合理引导其大胆探索;3.正确对待幼儿的反抗,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4.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前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