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教学辅导(4)
(2012-11-27 10:40:20)
标签:
教育 |
一、本章内容体系的概念图导向
幼儿园的园地选择与规划 |
幼儿园房舍配置的卫生 |
一、桌椅卫生 二、玩具、教具卫生 三、其他 |
一、房舍卫生的衡量标准 二、幼儿园房舍配置具体的卫生要求 |
学前儿童环境教育 |
幼儿园的设备卫生 |
一、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学前儿童环境教育活动设计与评价 |
学前儿童营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
一、园地的选择 二、园地的用地 |
二、本章内容自主学习建议
1.沿着概念图的逻辑体系进行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时按照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
“理解”
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既直接有利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又可以使学前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妨留出一处空间如活动室或者走廊处让学前儿童自己动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手工制品或栽种花草、盆景,设置自然角和绿化长廊。请以“我的绿色空间”主题分别设计出大、中、小班的活动计划。
三、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
1、幼儿园房舍卫生的衡量标准与卫生要求
2、桌椅、玩具、教具等的卫生要求
3、学前儿童环境教育活动的内容和设计
四、本章内容的教学难点
1.幼儿园园地规划;桌椅卫生要求等
五、关联的学习资源
1.中国健康教育网http://www.nihe.org.cn/
2.中国学前教育网http://www.preschool.net.cn/
3. 李林静. 学前卫生学[M]. 重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1.
六、相关参考资料
幼儿园玩具提供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玩具作为游戏的支柱在幼儿的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幼儿眼里,只要能玩耍的物品都是玩具。陈鹤琴认为玩重要.玩具更重要,玩具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就好比中、小学的教科书一样不可缺少。他指出玩具并非仅仅使儿童快乐,还应该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在提供玩具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供什么,更要思考为什么提供和怎样提供的问题。通过对幼儿园游戏的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在提供玩具时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玩具层次问题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玩具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师在提供玩具时不应以数量取胜,而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提供符合幼儿需要的玩具。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表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处于不同的游戏阶段,尽管幼儿的游戏主要处于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但各年龄段幼儿表现出的特征和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各年龄班幼儿的游戏和玩具应有所区别。教师在提供玩具时应该体现层次性,以便使玩具更好地发挥“教科书”的功能。
目前有些幼儿园在提供玩具时缺乏层次性,各年龄班的玩具无论在数量、种类还是结构上都大同小异,小、中、大三个年龄班的幼儿玩着几乎相同的玩具,一个幼儿从小班到大班玩的玩具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导致有的玩具对大年龄幼儿来说因过于简单而不能激发其操作欲望,有的玩具对小年龄幼儿来说又因过于复杂而使其不感兴趣。举个最普遍的例子,不同年龄班“娃娃家”里的玩具不外乎“娃娃”“家具”“餐具”“食物”等,所不同的只是大小。大年龄幼儿对适合小年龄幼儿玩耍的玩具几乎不感兴趣,常表现出与“娃娃家”游戏不一致的行为,如嬉戏、打闹、追逐等。其实,这些非游戏行为并不是他们游戏水平的真实反映,而是由于玩具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所致。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小班幼儿对玩具的需求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他们对玩具的形状、色彩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为小班幼儿提供种类相同但数量稍多的色彩亮丽、形象逼真的主题玩具,供他们开展平行游戏:中班幼儿不仅喜欢各种主题玩具,对多样化的智力玩具也感兴趣.因此给中班幼儿选择玩具的范围可扩大;大班幼儿对各类玩具都感兴趣,且在体力和智力上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可根据游戏情节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多样化、复杂化、富有挑战性的玩具。
二、玩具的适宜问题
陈鹤琴十分强调儿童玩具的年龄特征,他认为人生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游戏,也有相应的玩具。同样一个玩具在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同样一个玩具的关注点存在差异。
适宜性主要是指玩具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目前,教师在确定游戏主题及提供相应的玩具时还存在着远离幼儿经验,不能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现象。比如在“银行”游戏中,有的教师提供了制作精美的盒子、废弃的键盘、各种自制的存折、废旧的银行卡.以期扮演银行工作人员的幼儿像真正的工作人员一样操作。然而,不管是“顾客”还是“工作人员”,可能只知道银行是取钱的地方,他们对取钱的过程都缺乏了解,只是热衷于做一个取钱的象征性动作,而不是真正需要一个成人世界的银行。由于教师缺乏对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的深入了解,导致“幼儿在简单模仿动作中体验”和“教师期望幼儿在遵循规则中学习”之间发生矛盾。这也许就是“银行”游戏在幼儿园受到冷落的原因吧!当然,并不是所有“银行”游戏都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如果给幼儿提供可以点数和计算的结构程度相对较低的材料,幼儿也许就有机会玩出自己所理解的“银行”游戏了。
大多数幼儿园开展的游戏基本一样,有“娃娃家”“菜场”“医院”“餐厅”“‘理发店”“银行”“邮局”“茶社”“美容院”等,这些与衣、食、住、行等家庭生活需要相关的主题已成为幼儿游戏中最基本的元素。其实,幼儿最熟悉的场景是家.一开始幼儿只是通过模仿各种角色的动作(不是角色本身)来反映他们的理解,而对其他场景并无多少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才逐渐具备更多的有关社会生活的经验。而教师常常以成人的经验来替代幼儿的经验,希望每个区域都有幼儿参与,甚至还以“在工作时间不能乱跑”等要求来制约幼儿在游戏中自由交往。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简单搬弄、旁观、无所事事或按照教师的希望行事等行为。其实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和风俗民情,各地幼儿园在组织游戏时可以反映这些不同的社会生活经验,产生更多的游戏主题。
三、玩具的安全问题
目前,由于幼儿园有限的资金难以改变玩具数量不足的状况,因此各种废旧食品盒(月饼盒、牛奶罐、易拉罐、可乐瓶、雪碧瓶)、日用卫生用品容器(洗发水瓶、沐浴液瓶)、化妆品(口红、粉饼)包装盒、废弃的手机及电话机等都出现在幼儿游戏中,使幼儿园成为废品储藏室。
利用废旧物品来弥补幼儿园游戏材料不足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我们发现这些废旧物品大多有残留物,没有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或根本没有进行相关处理。
研究表明,附着在不同材料的玩具上的细菌数量有所不同。经检测发现,刚消毒的玩具上的细菌数为0,玩过24小时后再检测发现其细菌数分别为:塑料玩具35.木制玩具59,布制玩具89.皮毛制玩具2348。这些很少或几乎不列入消毒范围就供幼儿游戏的物品的安全问题应该引起幼儿园和教师的重视。
四、玩具的结构问题
从构造复杂程度和使用功能大小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玩具分成高结构玩具和低结构玩具两种。
高结构玩具是指构造复杂、功能固定、可变性小的玩具。由于结构复杂或功能比较单一、固定,一件玩具可能只有一种用途。这类玩具不管是成型玩具还是自制玩具,其逼真的外形很容易限定,幼儿游戏的情节和玩法。由于不能提供多种玩法,这类玩具很快就会被幼儿冷落。
低结构玩具结构简单、功能多元、可变性大、可操作性强,可以不断激发和保持幼儿探究的兴趣。满足幼儿采用多种玩法的需要。低结构玩具就像陈鹤琴所说的是“活”玩具,永远具有生命力,幼儿园应该多提供造价低廉的低结构玩具。
目前.尽管幼儿园的许多玩具是自制的,并不是花大价钱购买的,但并不具有低结构的特征。比如,用泡沫制作的“鸡腿”“‘汉堡包”,用塑料制作的各种“蔬菜”“动物”,用废旧布料或衣物制作的各种“糕点”“水果”“‘玩偶”,用各类纸板做成的“豆腐干”“海带串”“面食”以及各种食物的图片标志”这些不能活动的“死”玩具虽能传递成人社会的经验,让幼儿了解某种物品的名称及其用途,但大大束缚了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强调逼真和高结构,使玩具成了游戏中的装饰品和摆设,使其观看价值大于操作价值,幼儿在游戏中只能重复担任搬运工的角色,严重限制了游戏水平的提高。
五、玩具的来源问题
幼儿园玩具的来源主要是购买和自制。《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一条强调幼儿园应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就地取材,自制教
自制玩具如果全由教师包办代替,不仅不能满足幼儿的操作需要,还会占用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而让幼儿参与制作玩具,既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解脱出来.又可以使幼儿自制出体现其生活经验的玩具。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幼儿享受到自主和创造的快乐,因为自制玩具本身就是一个游戏和活动的过程。如果事先制作好玩具,就等于剥夺了幼儿自由操作和探索的机会。如果幼儿在游戏中不能以自己的方式驾驭玩具,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可见,教师不仅要因地制宜地提供多种玩具,以促进游戏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且要把制作玩具的权利交给幼儿。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第八章教学辅导
一、本章内容体系的概念图导向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与评价 |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 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的基本途径 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案例分析 |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测量的工具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评价的注意事项 |
学前儿童环境教育 |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
一、游戏疗法 二、家庭疗法 三、沙盘疗法 四、行为疗法 五、感觉统合训练 |
学前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简介 |
一、心理健康概述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
二、本章内容自主学习建议
1.沿着概念图的逻辑体系进行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时按照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
“理解”
微笑向自己或他人传递快乐的信号。请以“我的微笑”主题分别设计出大、中、小班的活动计划。
三、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标准以及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四、本章内容的教学难点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测量
2.学前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
五、关联的学习资源
1.中国健康教育网http://www.nihe.org.cn/
2.中国学前教育网http://www.preschool.net.cn/
3.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六、实践教学
1.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或者观察录像,共同讨论成因及对策
2.通过讲评让学生掌握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七、相关参考资料
全感是人与人进行交往、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一般而言,当儿童拥有了安全感,他就敢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从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而这会进一步增强儿童与人交往的意愿,提高他社交的能力;反之,如果儿童对人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与别人进行交往。从另外一种情况看,假如在与别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坏,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会遭到阻抑。
当成人威胁或惩罚儿童时,或许只是着眼于当前能够控制他们,并没有考虑这些惩罚或威胁会给儿童的未来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它对有些儿童确实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儿童的不安全感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那么采取一些措施可以增加其安全感。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成长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又包括心理环境。学前儿童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因此,不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一方面,应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要为儿童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心理气氛。物质环境,要重视房屋的稳固,房间的设计布置,室内的采光照明,校园的美化,饮食卫生条件,各种器具和设备的安全等。和谐的心理气氛,就家庭而言,家庭成员之间应和睦相处,互相体贴,互相关心,夫妻之间更应恩恩爱爱,这会给孩子以极大的安慰和轻松感,同时,也有利于儿童通过耳濡目染养成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优良品德;就幼儿园而言,幼儿教师应真诚地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孩子,同时要教育他们和睦相处,不打架、不欺负人。父母或教师,都不应单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对孩子滥施威胁和惩罚,更不应挖苦、辱骂、体罚孩子。
总之,安全感在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影响,不论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应该帮助儿童增加安全感。当儿童缺乏必需的安全感时,要分析其中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排除其不应有的不安全感,培养或增加其安全感,从而使儿童的心理得到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