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是相对于体格发育而言,也是婴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表现于婴幼儿神经心理的活动,包括坐、爬、站、走等身体动作能力,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情绪情感、气质、个性心理特征等。
第一节 大脑与神经系统发展
脑的发育是婴幼儿心理发育的物质基础。婴幼儿心理正常发育的前提是其大脑解剖形态的完善和功能的成熟。
一、脑发育的可塑性
胎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在各个系统中居领先地位。出生后前5年,尤其是第一年脑的发育特别迅速。新生儿脑重(约为390克)不到成人脑重(约为1400克)的1/3,脑细胞的体积较小,功能也很不完善;9个月婴儿的脑重约660克,比新生儿期增长近一倍,3岁儿童的脑重达900~1000克,为成人脑重的2/3。
二、脑发育的代偿性
儿童的大脑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即一些脑细胞代偿另外一些脑细胞的功能。在发育的某一时期,局部脑细胞的损伤或丧失,可由临近脑细胞代偿其功能,从而形成新的通路。神经学家研究发现,发育早期脑受损伤,到成人期较少受影响,但过了一定的敏感期,尤其是发育晚期,脑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将永久存在。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大脑的代偿性。
三、脑发育与心理行为的关系
大脑的发育并不是随婴儿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成熟的,除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营养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外界的刺激越频繁、越强烈,脑细胞发育的速度就越快。在外界环境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下,大脑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因此,父母及托幼机构的保教人员应抓紧3岁以前的关键年龄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
第二节 婴幼儿于东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其脑的形态及功能有关。运动的发育是婴幼儿神经发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又能促进神经的发育。
儿童第一年在动作的发展上就取得了非常重重大的成就,特别是出现了人类特有的动作——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第二年动作发展相对稳定。第三年又是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运动的发展遵循着一些规律,同时,运动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
一、运动发展的规律
(一)从泛化到集中:婴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不精确的、不协调的,以后逐步分化为局部的、精确地、协调的动作。
(二)从上到下:儿童动作的发展是白头端向足端进行。
(三)从近到远:儿童动作的发展是从身体中部开始的,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得越早,然后逐渐向远端发展。
(四)先正后反:儿童正面的动作先于反面动作的发展。
二、大运动发展程序
大运动是指姿势或全身的活动,依次是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跃等。
三、精细动作发展程序
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运动,以及手眼协调操作物体的能力,多为小肌肉的运动,在全身大肌肉发育后迅速发育。儿童的手在精细动作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婴儿抓握物品的方式最初是用手掌的尺侧抓握,进而用全掌抓握,然后发展到桡侧掌抓握,8~9个月开始用手指抓物,10个月会用拇指与食指对指取物,以后手指的灵巧性继续发展。
精细动作的基本动作包括抓握、翻揭、搓揉、撕扯、挟取、旋开、捏取、捻压、折叠、捆缚等。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需要儿童双侧肢体的配合性动作。而且,随着精细动作水平的提高,儿童手眼协调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并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贯穿于精细动作之中。
第三节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是一个基本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获得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
一、视知觉的发生发展
视觉刺激在儿童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中提供着重要的信息。婴儿出生时,眼睛已经有相当好的光学特点,即有瞳孔对光的反射,已能看见明、暗及颜色,但新生儿所有的视神经细胞都尚未发育完善,还需要经历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0~6个月时儿童视力发展的敏感期。
二、听知觉的发生发展
新生儿出生时鼓室没有空气,所以听力低下,听觉阈限高于成人10~20分贝。出生后3~7天,听觉敏锐度有很大提高,2个月已能区别出笛声和铃声,4个月以后能按类别区分不同的语音,这种感知不同语音的能力有助于以后语言的学习。
正常儿童的听觉强度为0~20分贝。如果听觉强度在20~40分贝为轻度听觉障碍,40~60分贝为重度听觉障碍,80分贝以上为极重度听觉障碍。早期发现儿童先天性和后天性听觉障碍,尽早配戴助听器,早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就能让大部分聋儿能听、会说,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生活和学习。
三、皮肤感觉的发生发展
皮肤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等,婴儿的皮肤感觉很早就表现出来。新生儿痛觉已存在,但不敏感,痛刺激后出现泛化反应。新生儿对温度的感受比较敏感,能区别牛奶和水的温度太高或太低,冷刺激比热刺激更能引起明显的反应。新生儿约触觉有高度的灵敏性,其能对接触身体的襁褓或被褥的任何不舒服的刺激产生强烈的反应,其中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眼帘等处。
四、嗅觉和昧觉的发生发展
婴儿出生时嗅觉中枢及末梢已发育成熟。哺乳时新生儿闻到奶香就会寻找母亲的乳头,4个月的婴儿能比较稳定地区别好闻的气味和不好闻的气味。婴儿味觉的发展也比较早,新生儿时期就能对不同味道的东西产生不同的反应。
第四节 婴幼儿注意、记忆、想象的发展
一、注意的发生发展与培养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当人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事物时,注意就发生了。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始,注意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一)注意的分类: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二)注意的发生与发展
注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2个月的婴儿仅为无条件的定向反射;3~4个月则能较长时间注意一个新鲜事物;6~7个月对鲜艳的物体和声响产生定向反应,会准确地转头寻找;之后到1岁,注意时间延长,并会用手触摸注意的物品;1~2岁的儿童,不仅能注意当前感知的事物,还能注意成人语言所描述的事物;至3岁,儿童的注意进一步发展,能倾听故事、歌谣等。
(三)教育关注
注意对儿童认知的发展非常重要,应从小培养。对3岁以前的儿童来说,首先要注意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环境,扩大经验、增长知识、发展感知觉。人的感知觉越敏锐,他的注意就越易被外界刺激物所引起。
二、记忆的发生发展与培养
记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是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记忆主要有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在眼前重新出现,而且觉得确实感知过,即为再认;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却在头脑中重现出来,即为回忆。
(一)记忆的发生发展
儿童由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发展,记忆能力也随之初步发展起来。婴幼儿的记忆首先出现的是再认。5~6个月的婴儿能再认妈妈,从复杂的背景中分辨出妈妈的脸,但此时再认的保持时间很短,只有几天。1岁的婴儿能再认10天前的事,并开始出现回忆。3岁的儿童可再认几个月以前的事,回忆可保持几周。一般来说,人不能回忆3岁以前的事
(二)婴幼儿记忆的特点
婴幼儿的记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记忆时间短;记忆内容少;记忆内容多带有情绪色彩,;记忆的无意性很大;随着他们的探索行动而记忆;记忆中喜欢背诵;记忆的精确性尚差。
(二)教育关注
在培养婴幼儿的梁忆能力时,首先要注意创设一个良好、轻松的情绪环境,丰富生活的内容,以便手其记忆。其次通过游戏、生动的玩具、朗朗上口且易于理解的儿歌及故事,给予必要的刺激,以逐步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和记忆的精确性。
三、想象的发生发展与培养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与回忆不同,回忆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再现,而想象则是人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根据语言的调节在头脑中形成过去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一)想象的发生与发展
1岁以前的婴儿没有想象,l~3岁开始有想象的萌芽。这一年龄段儿童的想象内容还非常贫乏、零散,局限于模拟成人生活中的某些动作,没有什么创造成分。
(二)儿童想象的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想象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想象的主体易变化,画画时一会儿画小人,一会儿画飞机;想象有时与现实分不清,经常将童话里的事情当成真实的;想象具有夸大性;满足于想象的过程,想象常常没有预定的目的,具有幻想的性质。
(三)教育关注
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时,可以用续编故事、补画面、提问、听音乐等方进行,同时培养儿童绘画、手工、朗诵、唱歌等表达想象的基本技能,为以创造性思维发展打下基础。
第五节 婴幼儿认知能力与思维的发展
一、认知的发生发展
认知是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全部心理过程的总和,是大脑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人的认知来源于动作,动作既是感知的源泉,也是思维的基础。儿童运作适应环境是发展的真正原因,儿童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论是外部的实际行动(动作)还是内部的系统行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
二、认知、思维与智力
认知是在婴幼儿探索的活动中能动地发展起来的。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以及随儿童年龄和经联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婴幼儿认知的发生发展包括其感知觉、注意、记忆、等能力的发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而思维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智力活动是在人脑内部进行的认知活动,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等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个体认知发展的过程,实质也是其智力发展的过程。
三、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与内容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婴幼儿认知发展主要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初步发生与发展的时期,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初步阶段(感知运动阶段)。认知的发生与发展有以下六个阶段。
(一)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也称本能阶段,新生儿天生具有无条件反射。
(二)动作习惯和知觉形成阶段(1~5个月):婴儿早期由于某些条件反射,形成了一些行为习惯,如吸吮手指、头转向声源、目光追踪移动的物体等。
(三)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5~9个月):此时婴儿的视觉和动作开始协调,出现伸手够物、敲打、传递玩具等,且这种够抓、摆弄物品的能力越来越趋于成熟。
(四)手段与目的之间协调阶段(9~12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动作从一开始就明显地表现出它是用来达到目的的方法。另外,这个阶段的婴儿还获得“物体永存”的概念。客体永久性概念获得是婴儿智力发展阶段的重要成就,是一切认知活动发展的基础。
(五)感知运动阶段(12~18个月):婴幼儿能够通过偶然尝试而发现新的达到目的的手段,探索新的方法并且能够为了了解外在客观变化而进行的不断尝试。这是婴幼儿智力发展的又一大进步,它标志着婴幼儿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六)智力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这时婴幼儿具有了心理表征能力,他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外在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心理的内化进程。婴幼儿获得心理表征能力的明显标志是:
1.不用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即通过头脑中组合动作来构成达到目的的新方法。
2.产生延迟模仿能力。例如,看见小伙伴把果皮扔到垃圾,第二天自己也学着扔果皮到垃圾筒。另外,近24个月的婴儿不再是原始的混沌状态,能将自己的的愿望与现实区分开来。这个自我中心化和相应的去自我中心化过程,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一般规律,并贯穿于儿童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
四、思维类型的特点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应。婴幼儿期是人的思维发生和初步发展时期。2~3岁儿童开始产生思维的低级形式——感知动作思维,到学龄前阶段开始发展具体形象思维,之后出现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逻辑思维。从个体角度看,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着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
五、教育关注
对0~6个月的婴儿要多进行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对他抚摸、说话,让他追视移动的玩具或人脸,寻找声音,加强他对语言的理解。7~12个月的婴儿在感知觉刺激的基础上,可多进行翻身、爬行、摆弄玩具等动作的练习,多与其游戏、进行言语交流,促进其知觉和有目的活动的开展,建立“物体永存”的概念。1岁以后的婴幼儿手的精细动作快速发展,要给其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2岁以后的幼儿,其皮肤感觉的灵敏度和定位能力逐步提高,手部皮肤在感知周围物体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期口语发展迅速,儿童认知开始进入最初的思维阶段。语言的发展对促进自我意识的建立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六节 婴幼儿语言的发展
语言为人类所特有,它是词的符号系统,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人们交往、思维的工具。从广义上来说,文字、言语、视觉信号、手势等均属于语言的范畴。
一、语言发展的生理基础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和大脑功能的完善。任何一项功能的异常均可出现语言障碍。因此对语言发展缓慢的儿童,应首先检查其有无听力障碍或发音器官的器质性损害,以便尽早配戴助听器或进行手术治疗。其次要检查发音器官有无问题,包括口腔、鼻腔、咽、喉、声带等,以及与发音有关的唇、舌功能和出牙情况。而对智力落后儿童的语言障碍,则必须进行早期训练,才能提高其发展水平。
二、语言发展程序
正常儿童语言的发展经历发音、理解和表述三个过程。三个过程一环套一环,1岁以前,儿童主要处于咿呀学语和初步理解的前语言阶段,1岁以后开始学说话,先说单词,然后组成句子,逐步完善。
三、婴儿的“前言语行为”
婴儿会说第一个字之前的时期称为前言语行为阶段,这个阶段大约是婴儿出;生至12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感知觉、注意、记忆、发音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步发生发展起来,出现了咿呀作语(1~6个月)、咿呀学语(6~10个月)等非言语性声音,出现表情、手势等姿态交流现象。这些都是发生在婴儿期的、与未来言语发生密切相关的“前言语行为”。
四、言语的基本特征
言语是语言的传递过程,它既包括听、读等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也包括说等表达过程。语言只有通过言语活动才能体现它作为交流工具的职能,而言语也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二者密不可分。
言语又可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部分。外部言语是用来进行交流的言语,内部言语是伴随思维活动产生的不出声的言语。一般认为,内部言语是口头言语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声言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外部言语的内化。例如,2~3岁儿童在做一件事情时经常自言自语,这是因为他的外部语言正在向内部语言转化,到4~5岁时这种现象就不再出现了。
五、教育关注
1.在前言语行为阶段,应该多跟婴儿说话,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鼓励婴儿发音和用姿态表达,对他们的表达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回应。
2.在幼儿学说话阶段要耐心引导,每天都要有与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鼓励他用言语表达。还可以通过看图画书、鼓励游戏等方式,不断增加幼儿的词汇量。
3.仔细观察幼儿的言语表达情况,理解幼儿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隐语、暂时性口吃、内部语言外化等生理现象,保护幼儿学说话的积极性。
第七节 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是在人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属于外部表现,具有情境性、暂时性和冲动性,是不稳定的。情感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人对社会性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采取的不同态度的反应,是人类所独有的,它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一、情绪情感对婴幼儿发展的意义
情绪情感是婴幼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婴儿情绪的感应力使他处于主动位置,能从成人那得到最好的哺育。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学习,而不良情绪则起干扰和破坏作用。情绪情感对婴儿的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动机作用,同时,良好情绪对婴幼儿的人际交往、自我意识产生和个性形成均有促进作用。
二、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生与分化
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分化、丰富起来的。新生儿对谁都会笑、会发声音,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陌生人逗引,都会产生同样的反应。但是3个月以后,他们开始能在相当的程度上辨别人,对母亲比对别人凝视的时间长,并且有特别的微笑。6个月的婴儿,这种倾向变得非常明显,陌生人抱他就哭,母亲抱他就会立刻不哭;听到母亲的声音就高兴,对母亲微笑、主动发音,而一旦母亲要离开就会哭着要去追。婴儿自身对母亲或其他特定对象之间所形成的这种感情联结,就是“依恋”。
三、婴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笑
婴儿出生就开始有笑的反应,通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表现为卷起口角微微一笑。出生后1~4周,婴儿在吃饱、听到柔和的声音、抚摸面颊时也会微笑。但这些微笑都是反射性微笑,而不是社会性微笑。5周以后,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范围缩小,此时婴儿对人的声音和面孔容易报以微笑,但对谁都微笑,不能区分熟人与生人。4个月开始,婴儿逐步出现社会性微笑,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微笑要更多,并开始对陌生人带有警惕性注意。认知能力和认知发展水平在婴儿微笑的发展中起着很大作用。
哭
哭虽然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但在婴儿发展过程中不全是消极意义。婴儿常用哭声引起母亲的注意,新生儿刚出生时,啼哭的原因是生理性的,主要包括饥饿、寒冷、疼痛、睡眠被打扰等。以后引起啼哭的原因逐步变化,除生理原因外,逐步增加社会性诱因。哭的类型也由应答性的、反射性的哭,逐步发展出主动性的、操作性的哭(后天习得)。
恐惧
恐惧是一种消极情绪。新生儿自出生就有恐惧反应,由听到大的声音、从高处降落等所引起。4个月后,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如被火烫过、被小猫抓过,从而引起恐惧情绪。18个月以后的婴幼儿会产生想象性恐惧,开始产生对黑暗、动物等的害怕。过分恐惧不仅会影响婴幼儿的认知活动,而且还对儿童个性的形成有消极作用。长期的恐惧会造成儿童的退缩行为,从而形成怯懦、胆小的个性。
四、婴幼儿情绪的社会化
社会性微笑、母婴依恋、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等是婴幼儿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母婴依恋
与母亲形成健康的依恋,对儿童以后的情绪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婴儿从对母亲的依恋开始,逐步扩大依恋的范围。依恋发展的过程,即儿童向自立发展的过程。
(二)分离焦虑
儿童与母亲或其他照顾者产生依恋后,一旦分离,将使儿童产生一种悲伤、难过和盼望的心理状态,。在儿童时期,母子分离会造成儿童严重的心理挫伤,出现明显的行为反应。
(三)陌生人焦虑
婴儿逐渐能分清熟人和生人后,与母亲建立了依恋关系。当出现陌生人时,婴儿会恐惧、焦虑。托幼机构的保教人员除了对儿童进行有计划的教养外,还要使每个儿童、尤其是新入托的儿童及时得到注意,并对儿童的要求敏感地做出和蔼的反应,鼓励他们在新环境中交往、探索,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种种条件。
五、教育关注
婴儿早期的经验对他的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时,首先,要注意给予他足够的爱,并教他爱父母、爱老师、爱小伙伴、爱小动物等;其次,要教他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如摔倒了不哭、与小朋友共享玩具等,来培养儿童稳定、良好的心境;再次,注意从小培养道德观、荣誉感、责任感等良好情感,正确地引导他克服和抑制嫉妒心、虚荣心等一些不良的情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