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善若水and和光同尘

(2011-03-10 23:09:43)
标签:

孔丘

上善若水

万物

《老子》

盈科后进

杂谈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通俗的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在本章中,老子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水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柔弱,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二、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三、包容、宽容,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四、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他们具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还包括他们所谓的“恶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以前看《仙剑奇侠传一》,看到人浮在水面上,觉得好神奇,才知上善若水之玄妙。前几日,一晚发现西操场外一僻静处,有一素质拓展专用器材,但人迹罕至,是为浮桩也,用铁链条拉着,连成一线,是考验人平衡的一个项目。我顿时感觉这东西用来练“上善若水”的心境最合适了。只有心无杂念,心境平和,心胸坦荡之人才能稳站与于桩上。是个不错的东西
----------------------------------------------------------------------------------------------                        “和光同尘”( hé guāng tóng chén)。
    翻开字典,解释的千奇百怪。有人说其出处为《老子》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的解释为“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用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也有比喻随波逐流,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还有一本词典解释为:光是光荣,尘是污垢。所以结果出来是:近义词有同流合污。在《佛光大辞典》里解释为“【和光同尘】……于佛教,指佛菩萨为救度众生,须隐藏菩提之智慧光,以应化身权假方便,生于充满烦恼之尘世,与众生结缘,次第导引众生入佛法。”“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而是与恶人接触后,容易被恶所污染,那么就要远离恶人”。这样就出现了“【近义词】:与世无争、浑俗和光(to be in harmony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看来,真的要依义不依语了,更重要的是,依法不依僧。
但是我以为:
“光”是“常寂光”,光在现代科学叫波。常寂光也可理解为常寂光土,即理性之生长处境。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光如如不动,不迁不变,所以名常;此光离有离无,所以名寂;此光跨越时空,照俗照真,所以名光。其处境即妙觉(因有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无非。)究竟果,佛所居之土。
“尘”是邻虚尘,也叫邻虚(《胜论外道》谓此“邻虚于三灾劫末时亦不坏,分散于虚空而常住”。佛教之小乘有部宗,虽立极微为实有。然以为因缘所作,业力尽,极微亦坏,故明为无常生灭。是内外道之区别也。《楞严经三》曰:“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百论序疏》曰:“外道计,邻虚无十方分,圆而是常,……毗昙明亦有邻虚尘,无十方分,具二缘生,故是无常。一因缘,二增上缘。”《止观三》曰:“如释论解檀波罗蜜,破外道邻虚云。此尘为有为无,若有极微色,则有十方分。若无极微色,则无十方分。”)。也称极微。有的佛教书上说尘之七分之一叫邻虚尘。七乃虚数,意多也。我把它翻译成英文为less than quark。现代科学已经认识到一颗沙粒还有3000个空间,实际不止此数。佛家说微尘大世界,其实是色法之最极少份,邻似虚、空,此也为色法之根本。
“和”乃“无缘大慈”。
“同”乃“同体大悲”。
这样我们看到,表面上光和尘是相对的,实际是一体。我们由表及里;由追求到实操;由眼观方向到脚踏实地……,言尽意宽,与佛相随,大慈大悲,“和光同尘”造就我们从容向上的心灵,促使我们自己塑造我们伟大的人格。
我偶然之间发现这个词,在《明朝那些事儿》上,当年明月评价袁崇焕时用了这么一个词,不解,才细查得知的。有抱负、有个性、有能力,要想顺利施展出来,还要学会和光同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