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源流及文化价值分析

(2010-12-25 18:11:09)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源流及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摘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原地区广大人民于年节之际,迎新春、祈丰年的民俗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文化创造,其传统的制作工艺是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源流及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Value of New Year Woodcut Pictures of Zhuxian Town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孟庆红 Meng Qinghong 摘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原地区广大人民于年节之际,迎新春、祈丰年的民俗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文化创造,其传统的制作工艺是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 民俗文化 Abstract: The woodcut pictures of Zhuxian Town are fine folk art works used by the people in Central China to add to the festival rejoicing and to pray for a good harvest, safety and fortune in the coming year. They are created by the working people. 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 is described as the “TV of the ancient printing”. Key words: the woodcut pictures of Zhuxian Town,folk culture 一、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源流 年画是从原始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的,迄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民间最早的门神为神荼和郁垒。唐时,门神形象改为秦琼和尉迟敬德。唐后期,唐玄宗召画师吴道子作《钟馗斩鬼图》将其附会门神张贴。于是,贴门神成为我国民间驱鬼纳福的风俗。民间木版年画兴于北宋,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发达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时期,造纸技术提高,纸张的应用出现在普通百姓家庭。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3年),毕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我国的雕版印刷术推向了空前繁荣、发展的阶段;同时也为北宋京城开封的木版门神画的普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这段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东京木版年画印制和销售的盛况。靖康二年,金人占据了北宋江山,迫使年画作坊迁到距开封二十余公里的朱仙镇。朱仙镇木版年画业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陆交通得到空前的发展。加之宋朝宗教政策的极力推崇,导致以佛、儒、道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多种崇拜之风盛行,为民间灶马、门神的印制提供了宗教题材。与之相关的民俗节日成为维系人们虔诚而神秘的精神世界的一条纽带。公元1127年北宋南迁以后,带去了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朱仙镇木版门神画也随之传播到江南各地。对我国各地区间传统文化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明、清是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鼎盛时期。据李步青、廉方识著《岳飞与朱仙镇》记载:“镇之最盛时期,明末、清初。红纸门神系旧习过年之消用物,为镇中最著名之特产,往昔盛时,业此者三百余家,出品盛销于临近各省 ,大有独占市场之势。”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有“天义德”、“万通”、“天成”“天顺德”“豫盛荣”等。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生产,一直到腊月。据当时的老艺人回忆:仅“天成德”一家门神老店,明朝时作业人员就达四百余人,清朝末作业人员二百余人,解放前夕作业人员六十余人。其盛况可见一斑。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种类非常丰富,有武门神、文门神、灶王、家堂、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其传统的制作工艺画、刻、印、制环环相扣,体现了14世纪末叶到17世纪中叶印刷术的最高境界,是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朱仙镇木版年画继承了汉唐壁画的技法,具有构图饱满、线条粗犷、造型古朴生动、色彩鲜艳沉着、不易褪色的艺术特点,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随着社会的改革,时代的发展,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今天,对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漫长的华夏农耕文化时代,在民间深藏着多元的缤纷的人类文化因子。生长于中原地区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即蕴涵了我国封建社会农耕文化及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普遍要求和愿望。它贯穿着历史进程,拥有大量的地域文化的信息,承载着人类的进步;充分体现了民众的群体意识、传统观念和审美情趣。在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中蕴涵着丰富的民间智慧和民众知识,例如选材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自制工具、工艺流程与特点,行话术语等等无不体现了木版年画艺术中深蕴着的历史文化价值。 1、 朱仙镇木版年画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朱仙镇位于商周所建“杞封城”右侧,东京运粮河畔(贾鲁河)。据《通鉴辑览》称朱仙镇因战国时期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朱亥而得名。明盛时,朱仙镇是开封唯一的水陆码头,交通运输十分发达,南北往来货物畅通无阻。镇内商号林立,作坊云集。当时镇上的各种表演、戏曲演出、说唱等娱乐活动也特别活跃,盛况空前。朱仙镇优越的地理环境、突出的文化背景,给朱仙镇木版年画行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反之,朱仙镇木版年画及红纸业的繁荣,也给古镇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据已故老艺人张义生前讲: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产地,覆盖镇周围的大小村庄,朱仙镇只是集散地。明清时有许多木版行业的行会,雕版艺人有“门神会”,供奉鲁班和财神;红纸业有“红纸会”供奉葛仙(年画印染业是水中捞财的行业,祖师爷是葛仙)。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镇上依例举行“门神会”、“红纸会”,艺人都聚集在关帝庙、葛仙庙前隆重庆祝。每年的阴历十一月十五是销售一年一度的木版年画的开始,到了这一天,镇上店铺张灯结彩,各大画店老板相约同时“挂幌子”。来自各地的大小画商云集镇上,手推车、马拉车络绎不绝。有经验的商贩则抢购“伏货”(夏季印制的年画,因存放时间长,颜色“吃”入纸内,经过变化,即沉着又鲜艳),并因能抢到“伏货”引以为快。大街上吟唱叫卖,一派热闹非凡的年节气象。 2、 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民俗文化价值年画艺术是生活的艺术,体现了大量的民俗的意蕴。民俗,即民风世俗。它有着特定的社会意义。由于年画展现的是民俗的“人文景观”的一个形象世界,所以表现最突出的一个特色是“生活的理想化和理想的生活化”。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即随和了当地大众百姓美好的思想追求。把现实生活的缺陷和不足寄托在理想之中,激励生活的信心和奋斗的勇气。新年伊始,广大人民群众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病害不临等愿望,都寄托在岁首新春之时。年画是新年张贴的一种起点缀作用的风俗画。又基于自古“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则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的历史原因,故朱仙镇木版年画在题材方面,逐渐形成了以趋利避害、迎福纳祥和富有文化教育意义为特点。例如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吉利画,采用多种形式表现“金玉满堂”、“招财进宝”“摇钱树”“聚宝盆”“连年有余”等内容,给人们指出了美好的前景,顺应了他们追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幸福美满的愿望。年画《灶神》,基本上概括了农家的生产、生活需求。上面的“农家历”把全年的播种、管理、收获、储藏等农事活动,作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农民把它贴在灶头,依照历头上的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农家也就在新春到来的节日里,送别过去的一年,迎来新日子、新生活,并增添一些喜庆、吉祥的气氛!这正是我国长期封建社会小农家庭生活的缩影。 3、 朱仙镇木版年画体现的宗教信仰观念古代神话不仅是宗教的萌芽,也是艺术的土壤。最早的年画就是神话现象。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理解和把握,产生对诸神信仰、希冀、恐惧、敬畏的心理,媚神思想油然而生。前代宗教艺术的成就,形成了诸神的偶像。在朱仙镇年画中,创作者把这些偶像加工、升华,以满足人们过年供养所尊之神的要求,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如门神护宅、天官赐福、财神增财、灶王是一家之主深入民心,只到今天,在中国农民头脑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有一项很重要很典型的就是《天地全神》画,从天地、日月、山川、风雨、雷电等各种自然神都是农民崇拜的形象。从农民赖以生存的需求来说,无非是为了得到种种天官神祗的庇护,使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崇拜祖先的观念很古老,这自原始社会便有对人祖伏羲、女娲等“尊祖”观念和信仰。朱仙镇年画里,有“神主”、“家堂画”,画上把一家的祖先的名字写在上面,有的还画有祖先的画像,每逢过节,一家跪拜。这种习俗,教育子孙不忘祖先功德。这种封建社会的组织,形成了几千年来的族属观念,也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它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大者都是炎黄子孙,小者是本家族,血脉相连,同根同源。这种民间信仰,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些民间信仰构成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里,产生过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潜在力量。 4、 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工艺中深蕴的民间文化内涵各种民间艺术无论在形式、内容上都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间工艺在使用材料上,自然之物是首选,尽可能作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物尽其用。朱仙镇木版年画选用梨木雕刻木版;用各种植物或中草药熬制颜料;工艺中所用的刀、锤、凿、锉、垫版布、案子、印夹、管钉、夹口砖、颜料盒、提刷、趟子、托黄板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民间艺人的文化创造。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一套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领。传说,从艺人员非常重视恪守它的程式化,有些近乎于仪式的崇拜与遵从。他们相信工艺流程的每一步骤和它们之间的顺序,是师傅传下来的规矩,决不敢随意增减。有经验的艺人对每一个工序都做得十分认真,才能印出好活。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刻板工艺有伐、支、挑、跟四个刀序,接下来是下空、出渣、净底。刻板时行刀要均匀一致,关键地方要屏住呼吸,运刀时不能有半点颤动。有的线条细如发丝,自始至终粗细一致,稍不留神则前功尽弃。小印的工序有夹纸、爽纸、定版、上色、出纸、领纸、跟纸;套色的工序有印黑、托黄(为了省版、省时,一些画托黄时不刻板,改用土纸上桐油刻成漏子,正面漏印)、印红、印绿、印青,或加托水红(印脸),加印水墨(眼珠、帽子加重印黑)、加印金色,停、晾。工艺流程实际反映着一种文化 认识。民间工艺几乎都有一部分靠心、手感觉才能把握的操作技巧,这必须依赖长期的制作实践,否则难以掌握。这也是一种文化。其巧妙之处,恰恰在于其难以言传,必须亲历身受,才能作到熟能生巧。这也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之所在。而且其背后也确有深邃的文化知识内涵。民间工艺像其他行业一样,也有自己的行话术语,除了上面提到的工具、流程有许多独特的名称之外,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产品也有许多专称。象门画类的大毛、小毛、中台、二边;神码类的大灶、小灶、中灶、大家堂、二家堂、中家堂等等。这些专用词汇一般只在业内流传,使得业种成为一个独立沟通的小天地,同时又与整个民俗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俗文化风貌!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其中不仅蕴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对中华民族各地区间传统文化的融合及传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又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精神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很高的审美欣赏价值,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富魅力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冯骥才 .年画是民间艺术的龙头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3.1 [2]任 骋 . 民间工艺与民间文化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3.1 [3]邓 岭 朱仙镇年画与民俗 中州民俗编辑部 1989.2
■来源:中华姓氏谱牒 http://www.pudie.com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