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最新信息-----摄影爱好者拍到罕见“飞碟云”和“爆炸蘑菇云”


标签:
杂谈 |
摄影爱好者拍到罕见“飞碟云”和“爆炸蘑菇云”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1年5月16日报道,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或许会被某些形状怪异的云朵吓到。比如说“UFO”漂浮在屋顶上空时,人们会以为真的有外星生物即将对地球发动攻击,看到“爆炸蘑菇云”时会认为地球的某个地方发生了核爆炸等。而这些仅仅是云朵在大气运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奇异外形而已
居住在英国佩思郡克里夫市的布莱恩·威尔顿和伊莎贝尔夫妇上周末拍摄到这张“飞碟”照片。布莱恩称:“这朵云彩和影片《第三类接触》中外星人飞船出现前的那一幕完全相同。尽管我非常清楚组成这一‘飞碟’的仅仅是荚型高积云,这种杏仁状或透镜状的云朵将很快因水分蒸发而消失的无影无踪,但在夕阳的照射下‘飞碟’云朵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另一张“爆炸蘑菇云”照片是由摄影爱好者近期拍摄于希腊米克诺斯岛。这朵“爆炸蘑菇云”极容易使人们想起上世纪40至50年代核武器爆炸试验现场,但这实际上是砧状积雨云在大气作用下形成的奇异外形而已。
泰国夏季出现反常凉爽天气
2011-5-16
国际在线报道(驻泰国记者任芊):近年来,极端天气及其导致的特大自然灾害给全球各地造成了巨大影响,接连不断的特大地震、洪灾以及泥石流等灾害的频繁发生一次又一次地给人类敲响警钟。泰国也不例外,继去年底发生蔓延全国近三分之一地区的特大洪灾之后,今年泰国北部和南部又分别遭遇了地震、洪灾以及泥石流灾害。每年的3月到5月原本应该是东南亚地区最炎热的夏季,但地处中南半岛的泰国今年却反常地凉爽。
泰国一年有3个季节,分别是每年11月至次年2月的凉季,3月至5月的夏季以及6月至10月的雨季,不过许多泰国人都习惯性地以热、很热和非常热来区分这三个季节,以调侃泰国四季炎热的天气。然而,今年的泰国却不再如往年一般炎热,根据泰国气象厅数据显示,今年泰国的夏天可能是近十年来最冷的一年,3、4月的平均气温比去年同期低了3摄氏度左右。
今年3月,泰国平均20摄氏度左右的天气持续了将近一周,而往年的3月总是晴空万里伴随着近40度高温,此外,今年3月泰国南部还出现不寻常的持续性强降雨,导致了继去年底以来的又一次严重水灾。这一反常天气一直持续到四月中旬泰历新年前夕,由于天气凉爽,许多人都担心宋干节期间无法尽情泼水庆祝,不过随着节日的到来,全国的气温也突然上升到正常水平。可是这样的天气却没能持续太长时间,进入五月之后,曼谷地区又一次进入了持续性降雨的天气,似乎预示着原本应该在6至7月开始的雨季已经提前来临。
针对近期天气的反复无常,泰国气象厅副厅长宋猜表示,虽然类似今年天气的波动状况暂时不能反映出长期性的气候变化情况,但是可以预测的是,极端天气模式因为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出现的频率可能会越来越频繁和强烈。
欧洲望远镜首次发现星际飓风 比地球飓风快万倍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日前发表公报说,素有“太空千里眼”之称的欧洲航天局“赫歇尔”红外望远镜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探测到由河外星系吹出的星际飓风。
河外星系是位于银河系之外、由几十亿甚至几千亿颗恒星和星云、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从中吹出的星际飓风,实际上是一种超高速运动的分子流。“赫歇尔”探测到的星际飓风最高风速超过每秒1000公里,比地球上的飓风快上万倍。
“赫歇尔”项目科学家约兰·皮尔布莱特说,这个发现对于了解恒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分子气体是构成恒星的必要原料,但强劲的星际飓风会把分子气体吹得七零八落,这可以阻止新恒星形成。
“赫歇尔”红外望远镜于2009年5月发射升空,是目前体积最大的远红外望远镜之一,主要用于研究星体和星系的形成过程
天文学家宣称: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数以百万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秘外星人的想像。日前,天文学家宣称,尽管目前发现大量的系外行星,但发现外星人的概率却几乎为零,很可能地球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
据国外媒体报道,宇宙是否只有一个空间维度?这是一个令理论科学家费解的问题,但近日,有科学家声称将马上找到答案。
这个想法最早由布法罗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德扬·斯托伊科维奇(Dejan Stojkovic)在2010年提出。他的团队认为,早期的宇宙单一且微小,是一维的(像一条直线),然后膨胀成二维(像一个平面),然后再形成我们如今生活的三维空间。如果这个理论能被证实,或许就能解决粒子物理学家面临的重要难题。
在《物理评论快报》的一份新论文中,斯托伊科维奇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一种可证明“维度消失”的假设是否正确的实验。因为光和波传播到地球需要时间,所以,当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时候,本质上是在回望过去。在一维或二维空间,引力波无法存在。所以,斯托伊科维奇博士认为,已计划完善的引力波观测站(LISA)无法发现任何早期宇宙的引力波。LISA全称为空间天线式激光干涉仪(The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是美国宇航局和欧洲太空总署的合作项目,将于2016年开始工作。
斯托伊科维奇博士表示,维度变化的理论将彻底转变人们对宇宙演变的认识和想法。
这个理论指出,大爆炸后的早期宇宙,充满了高能量,反而有较少的维数。这也可以解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不兼容。量子力学通常描述宇宙的小规模,而广义相对论擅长描述宇宙的大规模。同时也指出随着宇宙的膨胀,将会增加第四个维度。
斯托伊科维奇博士称:“物理学家为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30年,但现在的想法也不足以解决他们的困惑。我们应该考虑到该理论是否有系统性的错误,然后去发现更根本的新理论。”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多年以来天文学家一直被宇宙起始之谜所迷惑,或许他们应当抓紧时间研究。日前,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称,在遥远的1万亿年,宇宙大爆炸的多数证据将消失。
科学家称,1万亿年后宇宙大爆炸的证据将消失,届时人类如果能存活下来的话,则生存在仙女银河系,他们通过极高速恒星或许能发现宇宙起源之谜。
虽然未来天文学家很可能受益于先进技术和更深入的物理学,但他们将无法利用宇宙大爆炸之后残留的证据。研究人员称,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的证据很可能于1万亿年后消失。事实上,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银河系已与仙女座星系发生碰撞形成仙女银河系。
然而,研究人员能识别一些重要线索,使人类后代(如果人类仍存在的话)能使用这些重要线索追溯宇宙的历史。
未来1万亿年宇宙大爆炸的证据将消失
目前,天文学家已观测到宇宙诞生数百万年后形成的早期星系,它们已有130多亿年历史,同时,他们使用宇宙大爆炸形成的渗透光线——宇宙微波背景放射线,也能探测到宇宙大爆炸的迹象。
在遥远的未来,科学家则无法从地球或者附近的星球上观测到这些证据。宇宙微波背景光线将逐渐衰减,并被拉伸成为光线的微粒——光子,其波长长于宇宙可见光线。同时,由于宇宙处于膨胀之中,从未来遥远的观测角度,远古星系将逐渐远离无法观测到。太阳和其它恒星将燃烧,到那时地球的邻居星球要比现今的更少。
然而,所有未来星系探索的希望并未完全破灭,这是因为未来天文学家可通过仙女银河系抛离的极高速恒星来研究宇宙大爆炸。在未来1万亿年,极高速恒星是地球天文学家能观测到的最遥远光线源。
极高速恒星有助未来天文学家揭开宇宙起源之谜
美国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理论和计算学会主管阿维-罗卜(AviLoeb)说:“过去我们曾认为宇宙观测不会适用于1万亿年之后,目前我们不必担心这样的状况。极高速恒星将使仙女银河系中的智能生命知道宇宙膨胀和历史上宇宙的形成。”
极高速恒星是一对双星游荡过于接近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重力作用可撕碎双星,吸食一颗恒星进入黑洞,并以160万公里的时速将另一颗恒星抛离至星系之外。当极高速恒星逃离星系将被宇宙膨胀加速。通过测量极高速恒星的速度,未来天文学家能够推算出宇宙的膨胀,这些信息有助于揭开宇宙大爆炸之谜。
结合仙女银河系内部恒星的年龄,我们的后代能够推算出宇宙的年龄及其它重要参数。罗卜说:“未来天文学家不用必须相信宇宙大爆炸,通过仔细的分析和智能分析,他们能够发现关于宇宙历史的微妙证据。”
罗卜和同事将这项研究发表在即将出版的《宇宙学和天文粒子物理学》杂志上。
新理论称宇宙撞击是物种大灭绝诱因
据美国探索频道报道,作为物种大灭绝的原因,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失去了它们的冲击力。据有关物种大灭绝的一项新理论认为,宇宙撞击通常不足以导致物种大灭绝,而真正的大灭绝得伴随具有长期影响的另一事件的发生,比如由重大火山爆发导致气候的异常变化。换句话说,彗星本身不能导致恐龙死亡,除非它们已经是濒危物种。此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古生物学》杂志上。
负责此项研究的霍巴特大学和威廉-史密斯大学的南·阿伦斯表示,这种联合冲击能解释恐龙和其它灭绝事件。
导致物种大灭绝的是这二种事情――“冲击”和“压力”,前者如彗星撞击产生的快速且致命的冲击,后者像百万年连续的火山爆发导致生态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当二类事件同时发生时,物种大灭绝出现的机会就会上升。
在此研究中,阿伦斯小组梳理了近3亿年的地质记录,计算出了撞击的陨坑、巨大火山爆发和古代气候周期,之后将它们与物种大灭绝相比较。他们发现当“冲击”类事件发生时常常伴随一百万年左右的“压力性”事件,物种死亡的速率也随之出现很大的戏剧性。此理论非常适合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当时一颗彗星撞击尤卡坦半岛,同时现今印度的德干玄武岩一个巨大的火山也在爆发之中。
但其它物种大灭绝事件还有疑问,比如地质历史记载中最大的一次物种大灭绝是二叠纪-三叠纪的物种大灭绝,导致地球上90%的生命死亡,但当时并没有撞击事件记录在案。相反,所有迹象都表明西伯利亚出现的一场为期20万年的火山爆发充当了谋杀武器。总之,新理论认为撞击影响要比先前想象的小,然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这还不足,他们认为真正的凶手是火山爆发而不是宇宙撞击。
盘点促进人类诞生进化的十大“宇宙机遇事件”
【搜狐科学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我们人类所生存的地球,仅是环绕一颗普通恒星——太阳的小行星而已,这种情况在宇宙而言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从早期宇宙的混乱到地球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磨难,以及地球生命所经历的曲折进化历程,可以证明人类能够幸存至今是一个奇迹!目前,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列举了对人类进化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十大“宇宙机遇事件”:
如果我们生存星球所处的宇宙区域密度小于宇宙大爆炸之后混乱状态期间的平均密度,地球人类将不可能存在。依据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宇宙爆炸理论,新诞生的宇宙充满了“膨胀场”,驱使宇宙膨胀指数为10-32秒一个周期,幸运的是当时人类并不存在,如果宇宙密度低于平均密度,人类就不可能存在。
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后,宇宙意想不到地炽热,混合着大量的微粒——电子、正电子、夸克、反夸克等,微粒间稳定的结合可能形成恒星和行星,但生命的形成仍有一定差距。
46亿年前太阳诞生
氢气、氦气和星际灰尘是太阳系形成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宇宙逐渐冷却,稳定的原子和分子很快形成,宇宙大爆炸后1亿年,首颗恒星诞生,这是一颗氢气和氦气构成的巨大恒星,这些宇宙早期恒星生命很短暂,最终以剧烈的爆炸结束生命,并向宇宙播撒重元素“种子”,大量的恒星和星系相继诞生。
45亿年前“火星”星球碰撞地球
大约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星球碰撞在地球,大量的岩石残骸位于邻近轨道上,最终形成月球。这对于地球人类的存在有什么影响呢?由于月球的大小提供稳定的引力,使地球保持稳定的倾斜角度,从而避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加热导致极端的气候变迁,这对于地球人类后期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39亿年前太阳系“猛烈轰炸”为地球带来生命元素
39亿年前太阳系内小行星“猛烈轰炸”地球,很可能为地球带来水资源,并为孕育地球生命诞生提供了条件。“阿波罗号”宇航员从月球上采集的月球样本发现一个奇特的事实:月球表面上存在较大陨坑的历史可追溯至39亿年前,并且这些同时期陨坑遍布月球表面。这表面这一时期月球所遭受的小行星猛烈碰撞事件,地球也难以避免。这一时期的小行星猛烈碰撞更直接地影响地球生命起源,可以想像小行星碰撞地球形成像非洲大陆大小的“溶化岩石池”,伴随着逐渐冷却,碰撞弹坑将很可能成为生命起源的理想区域。
20亿年前地球单细胞有机生物出现
大约25亿年前,第一个有机生物出现在地球上刚形成的水环境中,当时最早的有机生物非常小,经过10亿年的进化,单细胞有机生物出现变体、繁殖,并大量生存于海洋中。光合作用对于单细胞有机生物具有创新意义,从25亿年前海洋细菌释放氧气,使地球大气层充满大量的氧气。
6.35亿年前:地衣时代的到来
地球早期生命必须搭乘“氧气过山车”,直到绿藻和真菌地衣共生时代的到来。最早复合细胞存在的地球世界与现今地球完全不同,细菌较早期的光合作用使大气层中氧气含量达到2%,仅是当前大气层氧气含量的十分之一。窒息的空气和停滞的海洋是早期地球的主要特征,随后地球地质和生态一致性的巧合变化将地球从睡眠中唤醒。
大约8亿年前,大气层中氧气含量开始改善,伴随着罗迪尼亚超大陆板块分裂和火山喷发,为海洋环境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微生物出现大量的光合作用,促进了生物的繁殖生长。然而,伴随着大量的氧气消耗,逐渐增强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大量的微生物死亡沉积在海底,主要的温室气体从大气层中过滤。到大约7.2亿年前,地球已陷入冰冻时期,甚至冰冻延伸至赤道,这一时期被称为“雪球地球”。一些灾难对于生命也是机遇,当二氧化碳含量逐渐降低,这将驱动生物系统革命。面对冰冻的地球环境,绿藻和地衣等陆地先驱性生命体在冰冷环境中幸存了下来,但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逐渐恢复,6.35亿年前,冰川消退至极地,地球其它大陆开始露出绿色生机。
6500万年前“杀手小行星”碰撞地球却为哺乳动物带来希望
6500万年前一颗10公里直径的岩石小行星导致恐龙灭绝,但这次小行星碰撞开启了哺乳动物的“生命之窗”。6.35年前之后地球大气层中氧气含量逐渐升高,地球生态系统的进化加速,并进化形成许多动物,其中部分物种生存至今。3.5年前,地球覆盖着茂盛的绿色植物,之后这些绿色植物却促使恐龙家族的出现,恐龙在地球上的霸主地位持续了1.6亿年之久。差不多每隔1亿年,地球便遭受较大小行星的碰撞,6500万年前一颗10公里直径的岩石小行星碰撞地球导致恐龙的灭绝。
在这场小行星碰撞灾难中,天空变得昏暗,气温降低,全球下起了酸雨。几个月之内所有的恐龙相继死亡,海洋和空中的其它大型爬行物种也大量消亡,鸟类和陆地植物也出现死亡现象。对于哺乳动物而言,却具有另一番意义,虽然它们并未顺利通过这场灾难,近半的哺乳物种灭绝,但那些体型较小、食腐性哺乳动物幸存了下来,它们能够挖洞避开火灾和酸雨,它们经常生活在淡水环境或其周围,以大量死亡的动物尸体为食,它们比那些生活在海洋和干燥陆地的物种更具生命弹性和适应性。幸存的物种和生物成为地球生物圈的主要成分,随着地球生物圈的恢复,哺乳动物填补了恐龙的地位。在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后的1000万年里,哺乳动物的进化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并实现哺乳动物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一支重要的哺乳动物血统——灵长类动物,暗示着未来人类的出现,
6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的进化
在史前非洲东部,一些人类近亲灵长类动物进化发育较快,但历史证实进化形成有力的颚部和强壮肢体并不如进化形成更大的大脑。大约3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开始大量出现,并逐渐占据了更多的茂盛热带雨林;大约2000万年前,非洲东部类似现今亚马逊河丛林的环境成为灵长类动物的家园,它们喜欢在树枝之间攀爬。但随着地球板地的运动,大约1500万年前,非洲东部高原出现两座由北至南、2000米高的山脉,这两座山脉阻断了印度洋潮湿气流,使非洲的气候发现了显著变化。
大约250万年前,快速变化的环境使灵长类动物也发生相应的进化,灵长类动物进化趋向两个分支:一个是进化形成更大的大脑,具备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另一个是下颚形成得更大,使其能够咀嚼更坚硬的坚果和块茎食物。最终前者在变化的地球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后者最后被自然所淘汰。头脑聪明的智人成为人类的直接祖先,最终从非洲大陆走出来向各大陆进行迁徙繁衍。
7万年前:人类语言的出现促进人类的进化
早期人类从非洲大陆走了出来,从解剖角度分析,身材苗条、大脑较大的群体来自20万年前现今的埃塞俄比亚,不足10万年前一小支早期人群穿过红海抵达阿拉伯半岛。
远古中东和亚洲地区有大量的牧草场,早期人类在这里可找到丰富的食物来源,并且气候非常适宜生存。伴随着集体之间的捕猎行为、群体生活,大约7万年前,早期人类之间逐渐产生了语言。这样,他们能够更直接地将自己的思维表达出来,通过语言信息的传递逐渐形成了群体性生活,交流捕猎方法,商定协作式的捕猎策略等。语言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的进化。
爆炸恒星发射“宇宙子弹” 时速达800万千米
科学家解开宇宙早期超大质量黑洞形成机制之谜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通过对宇宙早期大质量星系碰撞模型的研究,天文学家日前解开了宇宙形成初期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之谜。
“这项工作首次演示了一团超大质量尘埃云如何塌缩聚集成为超大质量黑洞的过程,”物理学家鲁奇奥·梅耶(LucioMayar)说。他来自瑞士理论物理学院,是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该项发表已经发表于8月26日的《自然》杂志。“在其他类似的模拟中,人们都仅仅假设了一个星系的情形,但是我们知道在宇宙的早期阶段,星系碰撞是非常频繁的。”
超大质量黑洞可以具有数亿倍太阳质量,几乎存在于每个星系的中心,梅耶说。在这项研究的数学模拟中,当两个原始星系发生相撞时,形成了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但是不同的是,初期的原始星系含有比现代星系多得多的气体成分。在碰撞过程中,星系中的气体由于引力潮汐作用落向质量中心,从而能形成一个致密、超大质量的气体云核心,其具备的超大质量很快就将使自己崩塌,收缩成一个巨大的黑洞。
“这种情况让人困惑,我们无法理解具备数十亿倍太阳质量的超大黑洞何以存在于早期宇宙中,”天文学家朱莉·科莫福德(JulieComerford)说。她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虽没有参与此项研究,但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发来电子邮件。“这次的研究是对于理解超大质量黑洞如何快速形成的重要进展。”
此项新的模拟对于寻找引力波具有重要意义,引力波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一种时空波动现象。“当这种超大质量黑洞出现,时空将显示巨大的扭曲。我们认为这将是宇宙中存在的最显著引力波作用,应当最容易被探测出来,”梅耶说。“当你成功模拟这样的大质量黑洞形成过程,你应当能够找到很多极早期宇宙引力波的痕迹”
针对这一谜团,美国宇航局将在未来10~15年内发射激光干涉空间天线(LISA)卫星,其设计目的便是从未被探测到的引力波现象。梅耶表示,根据这次的研究结论,即早期宇宙有大量超大质量黑洞形成,宇航局LISA卫星上的探测器将着重探测来自早期宇宙的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