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避难所-----普通防御洞绝密(1)

(2011-03-27 13:20:14)

中国避难所-----普通防御洞绝密(1)
工事内部
中国避难所-----普通防御洞绝密(1)
光电传送带

【惊爆】中国科学院赵盛烨惊爆2012,上海,重庆,合肥开建避难所!

http://www.yhnwt.com/bbs/thread-1486-1-1.html

这是一篇我首先提出“地球质量重新布局”理论的文章
       ‘笔者声明:原来工作很忙,明天学校就上班了,并没有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但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现实印证了我的理论,就在台湾高雄发生地震前的一个小时,在我送爱人上班的路上,我对我的爱人说:也许是一个月,也许是更快的工夫之内,我们中国东海的某个区域会发生强烈的地震。所以本文意在从科学的角度上来分析地球内部运动,除此之外,别无它意。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批判和指教。
       我们大部分人都明白,我们脚下的这个星球是由多层物质组成的,并不是从地表到地心都是泥土,我写这篇文章不为科普、不为像韩寒一样耍笔杆,因为这不是散文。我写这篇文章不为获奖,因为这也不是论文。笔者意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希望读者在遇到关键问题时能查验相关资料,而不要连续对我提出新的、无需我解答的问题。至于本文中有些与传统地质科学相冲突之处,我还是希望地质学者们能够认真朗读我的理论,因为我是一个十岁就无师自创阿基米德原理的人,一直到我初中时才明白这种理论有人已经发觉过了…
       首先我们要从地球的内部构造上来分析,根据已经探明的资料证明,地球分为地表、软流层、地幔、外核、内核等,当然也会有其他的区分方法,但是采用这样的分层方法更有利于本文研究现有的自然现象。
       我们暂且放过地核不研究,来看看软流层,笔者经过查找资料得出这样的定义:“软流层(Asthenosphere)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Lithosohere)之下,深度在50-25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陆之下位置较深(深度在120km以下)。软流层顶底界面不特别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软流层的形成是须要肯定条件的,学过物理的人会明白,它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将我们见到的物质液化之后形成的,在这里我们须要注意,软流层是液体!那么,高温高压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应当是“万有引力”从宇宙中来看,地球其实就是一团以地心为中心的物质集合。星云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物质密度变得很高,质量很大,就导致星云的塌陷,形成比星云密度更高的星球。星球再吸引一些从他旁边经过的物质,久而久之物质团变得大了,星球表部的物质对星球内部的物质形成了很强的挤压作用,然后就形成了高压区域,高压区域应当分为固态和液态,固态是最高压的位置,很多的物质粒子被紧紧压缩,而过渡的区域中就会是液态的,他们通常不会受到太过强烈的压缩,于是高压导致了高温、高温导致了液化。就这样,地球从一团星云变成了现在的分层星球。
       我们再来看看地球的自转,开玩笑的说,如果地球不自转的话,可能体积会比现在小很多,但是地球的自传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很简朴:是多年累积下来的动量作用,但本文重点不是研究它为什么会转,而是研究它在转的过程中会怎样。
       地球转了,就要顺着肯定的轨道,否则就成活物了,抛开公转不去研究,在地球自传过程中有一个轴心,我们通常称之为“地轴”,地轴的北端在北极、南端在南极,地轴在地球中的位置并不固定,而有微小的移动,造成“极移”。极移的成因有很多因素,但笔者觉得除地球自古以来的规律性极移之外,主要原因是地球这团物质中的某些位置会出现质量的变化。这是有科学依据的,那就是我们之前谈到的“动量”,也就是“惯性”。然后我们再在现实生活中找寻一个例子,笔者很轻易的联想到了东北人玩的“尜”,也有人称之为“陀螺”。这种玩具的旋转类似于地球的自转,如果陀螺的密度是均匀的,它就会转的很稳定,而地球的密度是不会均匀的,虽然阅历多年的沧桑变化,地球已经找到了稳定自转的那一个轴心,但是这样的稳定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地球上的物质在移动!我们希望地球上面的物质移动相对地球本身的质量要尽量的小,否则我们可以想象在陀螺的某一个位置钉个钉子的效果,那就是地球的结果。说了这么多,有的读者可能觉得笔者正在科普,其实不然,笔者所讲的这些都是紧紧关连着的,现在就有那么一根钉子已经开始钉在陀螺上了。
       那就是地球两极的冰川!
       笔者查找相关资料发觉地球的总质量大概是6x10的24次方千克,南极冰川的质量是3x10的19次方千克,而北极冰川的质量没有相关的资料,很可能是已经融化殆尽了。如果南北极冰川全部融化了,二十万分之一的质量将重新布局在这个星球,这是灾害性的!也许有的人会觉得“不就是海平面降低了么?大不了我们向内陆迁移啊!”,其实这不只是海平面降低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地表有海洋、有陆地,而以地球的轴心为准线,我们可以发觉海洋和陆地的整体质量是平衡的:位于地表、在地轴两侧的陆地和海洋的质量大概不会相差很多。如果南北极冰川全部融化的话,这些水就会流入海洋,而占地表总面积71%的海洋并不是均匀分布于地表的,他们质量会增加,面积会扩大,这将导致陆地、海洋相对轴心质量的严重失衡,地轴偏转在所难免,以至可能会影响到地球的公转轨道。损失无法评估,后果也不可想象!(你明白陀螺上面多个钉子之后,陀螺会转到什么地方去吗?)
       也许2012,根本不须要外星物体的撞击……也许有的朋友觉得笔者在危言耸听,那么笔者用这样“质量重新布局”的原理来整理和预言一下我们地球上的运动吧:
       1)10多年前我们关照到地球南北极的冰川正在融化;
       2)我们可以观测到太平洋、大西洋海平面降低;
       3)地轴发生微小的、非陈规的变化;
       4)受到新流入水的压力,漂浮在软流层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东部、非洲板块南部微小的、缓慢的下沉;
       5)受到地球内部压力的影响,漂浮在软流层的亚欧板块、美洲板块西南部、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北部微小的、缓慢的抬升;
       6)在此次地质运动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两个板块间相互运动最强烈的地区,它们包括:东南亚、青藏高原、日本台湾一线、南美洲西海岸;
       7)除板块间的纵向运动之外,板块间也会出现常见的水平运动,会影响更广泛的地区。
       上述地质运动是一个不会很漫长的历程,运动速度视冰川融化速度而定,现在我们重点分析和揣测一下我们近几年阅历过的和即将阅历的地震:
       1)印尼海啸代表了印度洋板块下沉的开始,随后处于支撑点的汶川发生地震,接下来会是不丹-尼泊尔-伊斯兰堡一线发生更强烈的地震;
       2) 亚欧板块上升的明显标志是喜马拉雅山的加速成长;
       3)智利、海地地震仅仅是美洲板块东部下沉、西部翘起的开始,伴着太平洋板块的下沉、南极洲板块的抬升,秘鲁必将发生震级远超智利的特大型地震;
       4)由于北美洲西海岸处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但是两个板块间仿佛已经开始了融合,因此此处有可能不会发生地震,但北美洲就必将下沉,如果冰川融化速渡过快则会导致融合处的断裂,造成10级左右的特大地震;
       5)台湾最近的地震只是太平洋板块下沉、亚欧板块抬升的开始,接下来大约在2010年5月前,日本东京周边估量会发生8级左右的地震;
       6)同为上升板块,位于亚非交界的地中海一带可能会发生小规模的地震,震级也许会在4级左右;
       7)如果翘起的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出现中断断裂,凄惨无比,全球也会发生连锁的质量重新布局和振荡。
       8) 还有很多地区会发生变化,请读者自行根据本理论进行分析。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伴着两极冰川的连续融化,质量重新布局也会越发的强烈,更多的我便不能揣测到了,还希望大家从自身做起,减少资源浪费和温室气体排放。自然界总会回报我们的好与坏,即便是世界末日那天真的来临了,我不会忘却今天我给大家的分析和忠告,我死而无憾。 ’
       中国九三学社社员
       中国科学院在读研究生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工程师
       赵盛烨
       2010年3月4日
       于辽宁抚顺
---------------------------------------------------------------------------------
2012年底上海要建成3个临时避难所,可以供避难30天以上,没有提位置,没有提避难人数......
中国避难所-----普通防御洞绝密(1)
---------------------------------------------------------------
  2012来了,合肥也不怕
去年的热门灾害大片《2012》中展示了灾害来临时的场景,自由女神的头应声落地、特大城市洛杉矶被赶紧被吞噬、世贸大楼轰然倒塌,当人类末日与灾害情结在大银幕上被放大,现实中类似的灾害也许不会发生,但是我们也阅历了“SARS”、“5·12大地震”、甲流等突发灾害。让合肥的市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去年4月6日在肥东梁园发生的3.4级地震。面临突如其来的灾害我们应当怎么办呢?合肥的防护措施到底怎样?近日,记者带你探秘合肥的人防工程。
中国避难所-----普通防御洞绝密(1)
《2012》海报。
   “地下神经中枢”保平安   
   合肥市作为现代都市,人员密集,当自然灾害和紧急事件发生时,极轻易发生人员伤亡。关于可能发生的一些意外突发公共事件,如地震、水灾等等,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各级指挥人员飞快了解现场情况,及时进行相应处置至关重要。而合肥的0212工程就是合肥遇到较大突发性的灾害时,相关决策人员能够飞快把握现场情况,及时进行民防应急处置的现场指挥平台。
   很多合肥市民并不明白,合肥市的人防设备遍布全市各处。日前,记者来到这座地下城的中枢地带。这有一座建设结实的地下指挥所,它就是合肥人民防空指挥所。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可防核弹和生化武器的大门、先进的通风系统、充足的物资,这些人防工程将爱护群众的生命安全。一旦发生战斗,敌机空中来袭,这个指挥所将成为整个城市防空指挥体系的“中枢神经”。在这座地下指挥中心理,指挥大厅能收到交警、110等部门的监视信号,可以反应出全市的即时情况,比如重要路段、水库、重要目标的及时情况,供指挥人员把握信息。一旦合肥发生一些突发公共灾害,相关领导也可以在这座最先进的指挥大厅里指挥协调,作出部署。
中国避难所-----普通防御洞绝密(1)  
民防应急指挥车   
   规划建上百区级避难所 
   “没想到人防应急包里面配置的小型灭火器派上用场了,多亏了它,我们社区的小火灾被及时扑灭。”日前,蜀山区一社区居民运用人防装备进行了自我爱护。目前,我市部分小区配备了人防应急包,在这个应急包内备有小型灭火器、多功能消防斧、急救绳、应急救护包、应急灯、防毒面具、急救哨等所需物品。而这些应急包主要配发给居民小区,用于社区居民处置突发灾害事件时运用。 
   为使居民能够应对类似灾害的发生,自2008年以来,合肥加强了社区民防建设,将城区空地、绿地、停车场、公园、广场、学校操场等场地运用起来,供市民就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排。目前,全市320多家街道和社区组建了民防应急队伍,编制了民防应急预案。全市建成市级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基地8个,正在建设的市级应急避难场所12个,有效用地规模达2321公顷。2010年将规划建成102个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和100个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初步建立市、区、社区三级联动的防灾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中国避难所-----普通防御洞绝密(1) 
地下城里用非凡材料做的大门   
   学校社区成防灾“基地”  
   火灾发生时应当怎样选择逃生通道,地震时第一工夫躲在哪里较安全,遇到雷击时要尽量远离哪些物体? 
   昨天,记者探访了绿城百合小区。一走进绿城百合小区,就观察在楼道的门前张贴着防空防灾急救表示图,2号楼进入第6号门入口再进入民防避难场所,同时在小区的辽阔处也有明显的民防避难场所的标识。随后,记者从2号楼的楼道跑到最近的防空入口花费了1分38秒。据了解,近年来,人防部门将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延伸到基层社区,运用人防工程和广阔地,建立肯定数量具有基本功能的民众避难场所。同时针对不同灾害事件的特点,制订紧急起用民众避难所预案,并将疏散区域、避难线路和运用要求等事先告知居民群众。我市很多学校、社区、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活动,向市民普及防灾常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唤起公众“居安思危”的防灾意识。
 中国避难所-----普通防御洞绝密(1) 
工作人员在地下城工作
中国避难所-----普通防御洞绝密(1)
工作人员在民防应急指挥车内 
   焦点链接  
   如果灾害来临我们做什么  
   ■火灾   
   平时应养成良好的习惯,进到一幢陌生的写字楼、宾馆、酒店,应首先熟习环境、找安全通道,并注意灭火器、防毒面具等的位置。楼房着火时,应根据火势情况,戴上楼道配备的防毒面具,并用灭火器将全身喷一遍,快速下楼。还须把毛巾浸湿,叠起来捂住口鼻,无水时,用尿液也可,多叠几层,将口鼻捂严,顺着楼道等安全通道飞快往外撤。穿越烟雾区时,即使感到呼吸困难,也不能将毛巾从口鼻上拿开。  
   在无路可逃生的情况下,可运用设在电梯、走廊末端以及卫生间附近的避难间,躲避烟火。如果没有避难间,首先应关紧房间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但不要打碎玻璃,有烟进来时,赶紧关窗。并用毛巾、床单等物品堵住其他烟雾可钻进来的缝隙,或挂上湿棉被、湿毛毯、湿床单等难燃物品,不断向迎火的门窗及遮挡物上洒水,最后淋湿房间内一切可燃物,一直坚持到火熄灭。同时,主动与外界联系。  
   ■地震   
   地震发生的过程中,不要匆忙进入或离开高层建筑物,因为这时被高处坠物砸死砸伤的几率最大。  
   如果人在户外,于广阔处蹲下或趴下,避开高大的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避开高耸或悬挂的危急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或下方。最安全的地方是公园、广阔的广场、医院、学校操场。  
   如果在室内,在平房或三楼以下楼层低的屋子里,应尽快跑到室外辽阔地;不可乘电梯,若当时正在电梯中,门又打不开,则要抱头蜷曲蹲下;若在较高楼层,一时难以跑出,则应躲在厕所、厨房内靠承重墙一侧;大楼内则应蹲在结实牢固的家具旁、内墙墙根、墙角、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屈膝抱头,额头枕在两臂上,不可躺卧。当情况暂时稳定,则要设法与外界联系,打电话、发短信,或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平时应在卫生间放置矿泉水、电筒、扳手等备用。(转载自:合肥晚报)
   责任编撰:心禾
(原文地址:http://www.hefei.cc/news_view.php?d=9692)
--------------------------------------------------------------
重庆首个应急避难场月内动工 可同时容3.8万人
重庆首个应急避难场月内动工
   本报讯(记者袁秦汪君)昨日,记者从市政府应急管制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应急办)获悉,我市首个完全新建的市级应急避难场所,将于本月内在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动工,6月底建成。
   我市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仅花卉园一个,但园内硬件设备缺位,无法满意市民避难要求。市应急办应急处置处相关人士介绍,今年我市将全面启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首个新建的市级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在巴南区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内,月内动工,预计6月底前建成。
该场所面积9.7公顷,可同时容纳3.8万人避难,内设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棚宿区、应急供水系统、直升机停机坪等。该人士称,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我市在借鉴北京市的经验上,准备将与美化环境结合起来。不运用时,该避难场所就是一块供市民休闲的草地,一旦灾害来临,只需铲去草坪即发挥避难功能。
   此外,年内我市还将建2个市级避难场所,分别位于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大田湾体育场。同时,全市40个区县和北部新区也将各自建成1个区县级应急避难场所。这些避难场所将重点选择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学校操场等区域,避难场所必需位于周围建筑物倒塌范围外。同时让市民只需步行半小时即可到达。
   到2012年,我市将建成6个市级应急避难场所,其中最大的避难场所可容纳5.3万人避难,最小的也能容纳0.66万人避难,此外区县级应急避难场所将达到92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