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夏氏祖源
今年的九、十月份,我去了两个地方,一是南通、二是回了趟老家安庆。
在安庆住的时间不长,但是办了不少事情。其中,最主要的事情,有四件:
1、看望60年以前,我在安庆一中念高中1年级至3年级(2)班的班主任华文农及其夫人汪淑珍。
回想当时,正逢大办钢铁时期。华老师刚从部队转业下来,多少带有一些部队的作风。加上年龄也只比我大个六七岁,我又是个班干部,所以,我们能滚爬到一起,
能打成一片。毛主席视察安庆中时,我是小锅炉工地上的头。我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那时,我的幸福感,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这些,都铸造了我们之间的无比深厚的情感。
大学毕业,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每次回老家,都要去看望华老师,请他吃饭。这一次。弟弟夏积勇陪着我。我们谈天说地,欢声笑语,喜笑颜开,毫无顾忌。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动人的年代。
2、到江南宣城地区的宁国市,看望了50年前我念安徽大学中文系时的同班同学程安栋。
弟弟夏积勇陪着我。9月29日,很早起来吃过早饭,从安庆出发,换了几次公交车,晚上才到宁国。见面后,欢喜非凡,交谈十分热咯,两人抢着讲。回忆过去,回忆我俩的友情,是我们交谈的主题。
我们上大学时,赶上了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那时,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肚子饥饿难忍。我的这个同学,经常带我去他的一些部队的同乡那里去,每次都受到热情款待。回校后,肚子不饿了。交谈时,他也说起我,那时带他到我姐姐家去,受到了热情的款待。我姐姐夏静芳,那时在巢县泮汤温泉疗养院工作。老同学在这个时候,提到我姐姐,真的让我感慨万分!
我到宁国与程安栋欢聚这天,是9月29日。他想不到,就是在9月10日这一天,也就在半个月以前,我姐姐因病医治无效,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听到他讲姐姐对我的恩德,我又是感动,又是悲伤。我感动的是程安栋,他真是我的挚友,这点事他还一直记挂在心头。
悲伤的是我姐姐走了,我再没有这么好的姐姐了。
我们在宁国住了两天。老同学领着我们逛了不少地方。除了一些风景区,最主要的是两处:一处是水库。那时,他是这里的县长,还是宣城地区政府的秘书长。修水库时,他是指挥部的第一把手。这座水库修好以后,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患,也解决了这里民众的吃水问题。一边走,
我一边笑着 对他说:“ 你这是让我来看你的工作成果来了....
第二处是,瞻仰了惠云寺。这是一座新建的寺庙,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走进大雄宝殿,中间供的是释迦牟尼佛,两边挂的是冲天接地的一幅木雕精美的对联。内容,记不大清楚了,好像是:
念一声,礼一拜,罪减沙河证般若
珍三宝,受三皈,福如江海过彼岸
走到这里,我最欣赏的是这幅对联上的字。写的好极了,字很美,我见过的书法家的字,还到不了这个水平。细一看,阿,有个落款,就是我这位老同学程安栋写的。
就在我写完这篇文章的前两天,10月29日,我收到了快递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是程安栋寄来的书法作品。一共三幅,
两幅对联,一幅竖屏。竖屏写的是毛主席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啊,他知道我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所以他写来了。对联写的是:
风晨雨夕思益友
山高水长忆恩师
为文不可随风气
作事终当及真心
看了这三幅墨宝,心情激动不己。竖屏,我要作成精美的镜框。对联一定要裱糊好。
然后,挂到我家最显著的墙上。因为这些,在我的家里,是无价之宝!
跑了一趟宁国,与老同学程安栋欢聚,我感悟良多。我常想,我也是一个快80岁的老人了,乘着我现在身体还行,还走得动路,就应该出去多走走,看看老朋友、老同学。这一趟宁国之行,一点也不感到累,
只感到快活。所以,我觉得这一趟,很值!
3、到安庆公墓,给爸爸妈妈祭拜。
弟弟夏积勇陪着我。我们先买了鲜花,然后给老人磕头。
许多时候以来,我心里经常想的一件事,特别是这天,站到老人的墓前,我的这个想法更加突出。我常想的是,我夏积智能有今天,得益于两大恩人:一是毛主席、共产党;二是这里睡着的两位老人和姐姐夏静芳。道理很简单,没有毛主席、共产党,像我们这样的穷苦阶级的家庭,是永远翻不了身的。没有老人,就没有我。他们一辈,吃苦耐劳。开始,他们为无米下锅操心。后来,一直为拉扯我们长
大成人,特别是供养我读书上学,受尽了苦和罪,可以说,他们没有过上一天的好日子。所以说,父母的恩情深似海,一点都不错。姐姐夏静芳,是个大孝子。她的一生,是值得我学习的好榜样。单说一件事,就能看出她的好来。她从护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月工资30元。她每个月往家里寄15块钱,解决了家里“揭不开锅盖”问题。直到我大学毕业,总有10年之久,姐姐往家里寄钱,一个月都不落。9月10日,姐姐走了。我12日从北京赶到了南通,参加姐姐的丧事。特别是与姐姐遗体告别时,我和从安庆老家赶来的弟弟和妹妹们,哭成一团。我还从来没有这么悲伤过,我们舍不得姐姐走啊!
在安庆公墓,我们还去大姑夏国珍和大妹夫杨吉胜那儿祭拜。
4、到夏家栏坝,追寻夏氏祖源。
这是我的一个宿愿,这次得以了愿了。
10月3日,星期三,这天一早吃过早饭,夏积勇的儿子夏峰开车,领着夏积勇和我,还有大妹妹夏静芬、夏积勇的孙子夏天乐,一行五人出发了。车子走了一个多小时,到达怀宁县秀山乡政府所在地的夏家栏坝。这一条街,叫“栏坝大道”,住的几十户人家,多数姓夏。
这里的人,非常热情好客。听说我们是追寻夏氏祖源来的,就更加热情。我们随便找到一家,打听宗谱的事,这户主人立即把我们带到有宗谱的人家。这是一个生意家庭,大的小的,男的姓夏,女的不姓夏,都非常客气。二话不说,就把夏氏宗谱搬了出来,让我们看,让我们翻,让我们用手机拍照。通过研阅,我们大体上了解到我们夏家祖宗的一些情况。
大约500年前后,那时明初战乱,夏家从江西省迁徙过来的。当时,这里还是无人区,划地为界。所以,称为“夏个(家)栏坝”。
从宗谱上看,夏家分为五房,我们家可能是小房。我是“积"字辈,宗谱里的辈份排列,我是第21代。宗谱里的辈份排列为:
振起承先志
贻谋衍庆长
存心惟厚德
累代有 余祥
积善恩荣久
从仁福寿康
丰功干载茂
骏烈万年扬
根深枝繁盛
雨润滋物青
民安国永泰
维章氏升平
翻阅完宗谱以后,有些地方,我不大理解。小时候,听大人讲,祖父、父亲,甚至,我这个“大头孙子”,都写进了家谱。在这本宗谱里,怎么没有我们的名字呢?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跟弟妹们商量。我问:这里怎么没有我们家的人呢?
出来以后,遇到了一位老人,夏积勇上前去请教。老人说,这是一部新谱。修谱的时候,我们这里曾派人到安庆,请他们来人参加修谱。遇到一个人,冲着我们的人说:现在什么时候了,还搞这玩意儿?我们的人就回来了。你们家的情况可能没有加进去。老人用手指着一个人家,对我们说:“他家有老谱,你们可以去看看,那里幸许有你们家的情况。”
我们一看时间,也太晚了。只好下一次,再来吧。
我这次在老家,从9月25日开始,到10月6日晚上离开,一共只有11天。和弟弟妹妹们在一起,除了上述的四件事以外,还游览了风景区巨石山,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欢乐又醉心的家宴。都是令人高兴,值得一说的事情。为什么上述四件,看起来都是孤立的,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能放到一起,成为一篇文章,又值得那么强调呢?是的,这是应该放在一篇文章里写,而且,在我心中,是需要重点说一说的四件事情。因为我一直记着一句老话: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先人的恩德,很好理解。朋友,同学,老师的恩德,我们也不能忘记。想通这些,我的文章,不就好理解了吗。
在老家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感触良多。我用激动的心情,赋词《清平乐》一首,以抒这时我心。
清平乐
追寻祖源,一生企盼,满园花绽放。岁月逢春人丁旺,处处莺歌浪漫。追寻风
光渊源,一路欣尝清泉。不是先人护佑?哪来夏日今天?
(2018年10月31日于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