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时代,我们如何提高判断力?

(2017-09-02 20:00:36)
标签:

判断力

吴军

利益冲突

成本分析

朱斌

分类: 管理新思

http://s15/mw690/001RtD9Kzy7dVwHED707e&690


信息时代,我们如何提高判断力?

朱斌


     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学会判断信息的真伪变得更重要。

     “得到”APP《硅谷来信》专栏里,美国硅谷著名投资人吴军老师介绍了三个提高判断力的准则,我看过之后觉得是干货,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出来,与朋友们分享。

      准则一:寻找逻辑漏洞

      判断一个说法是否符合逻辑,就看它是否能被证伪。科学理论与其它理论的区别在哪里?奥地利裔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给出了一个判断标准——可证伪性,作为验证一个理论是不是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 

      可证伪学说中有个著名的例子,说的是当我们观察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时,可以得出“天鹅都是白色”的结论,并用其指导实践,这是个科学论断。这个论断的可靠性不取决被再次验证的次数,而取决于可证伪性,即只要找到一只黑天鹅,原论断就被推翻了。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被不可证伪的说法忽悠。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只是在不断接近真理而已,我们自认为的那些自洽的、被证实的理论,或者自认为找到的原因,可能不过仅仅是一种可能合理的解释而已,并非构成因果关系的原因。

      比如上个世纪末,美国纽约的犯罪率大幅下降。关于这个变化原因,有人提出因为从70年代起美国堕胎开始合法化,导致非婚生孩子减少,而在美国单亲家庭的孩子是犯罪率较高的群体。这种说法对不对呢?美国其他城市的犯罪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仅仅纽约下降明显,因此未必是主要原因。

      美国从70年代堕胎开始合法化,堕胎率增加了,但是非婚生子女的比例并没有减少,而在过去的30年,拉丁裔单亲家庭的比例还在不断上升,非洲裔则持平没有减少;另外,美国真正的堕胎率高峰是1980年-1995年,大约是70年代的三倍。照这个理论,2000年之后纽约的犯罪率应该进一步大幅下降,这也没有发生。

      另一个说法是纽约是从1996年开始大规模安装摄像头,犯罪分子不敢犯罪了。这个说法听上去也有道理,能够自洽,但是本身也很难证伪。如果放到更长的时间和空间里,它就可以证伪了。

       从时间上讲,纽约大规模安装摄像头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的事情,而纽约市犯罪率大幅下降是1994年的事情。如果往后看,到了2005年,纽约市的摄像头比“9·11”之前多多了,但是犯罪率下降并不明显。从空间上看,芝加哥、巴尔的摩和圣路易斯都安装了摄像头,治安从来不见好转,反而也变得差了。

      真正比较有说服力的原因是,从1994年到2001年这段时间,纽约有铁腕市长朱利安尼当政,他强力打击犯罪,清理城市。纽约过去有一个让开车的人非常头疼的事情,一群非洲裔的男子在红绿灯处给停下来的车强行洗车,强行要钱。这种事情是明目张胆地进行的,和装不装摄像头没有关系。

      朱利安尼当市长后,对这种极小的犯罪也照抓不误。另外对那种往大楼墙上泼墨的行为也是见一个抓一个。对于妓女则开始驱赶,打掉了妓女工会,对嫖客则将他们的信息登报。对于市民也严格要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使得社会风气开始好转。

      纽约市犯罪指数从1994年开始大幅下降,到2001年基本上稳定在今天的水平。纽约治安的改进是一个局部特点,任何适用于全国的原因(包括堕胎和装摄像头)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另外,它变化最明显的时候就是朱利安尼当政的时期,在此之前没有变化,之后也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朱利安尼铁腕治理城市,是一个最为直接重要的原因。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判断一个观点或推理是否正确,一是相信常识,常识是经过很长的时间被证实和证伪的;二是相信逻辑,有些专家的结论看似合理、自洽,但不可证伪。

      准则二:进行成本分析

      有些观点或理论虽然在逻辑上站得住脚,也可能是诡辩,要判断其是否靠谱,需要借助成本思维进行分析。

      比如,近些年卖保健品的销售人员盯上了退休有钱的老年人。这些推销保健品的人的营销水平特别高,让很多老人每月平均花在保健品上的钱,比他们吃饭开销高出好多倍。

      老一代人常常因为过去过得是苦日子,舍不得吃,为了省几块钱的菜钱,会一大早跑到早市上去买便宜的蔬菜,但是买那些保健品,几千几万花起来都不心疼。

       不光如此,他们的儿女要是劝说他们不要买,这些老人听后还不高兴。儿女讲多了,老人们就会说:“你们做儿女的,不关心我们也就罢了,别人(指卖保健品的人)关心我们,你们还说三道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老年人购买保健品上瘾,有这样一些共同特点:

       1. 老年人身体多少有点毛病,身体会时不时地不舒服。

       2. 老年人都对西药的副作用很担心,宁可相信保健品,也不相信药,没事也懒得去医院。

       3. 孩子们工作忙,和老人交流不够,因此久而久之老人有什么事情也就懒得找孩子咨询了。

       4. 卖保健品的销售人员替老人的孩子当了孝子,这点很重要。他们深得老人们的信任,老人们一致觉得他们是真正对自己好,为自己的身体着想。

        5. 一些保健品,刚开始用的时候还真有效,是心理作用,还是有什么成分,或是什么原因,大家也搞不清楚。但是绝大部分后来其实没有什么作用,但是老人又不敢不用(有时是被吓唬住了)。

       老人们认为那些卖保健品的人,是关心自己的人,这个判断从逻辑上是站得住脚的,但如果从成本思维角度来分析,这些卖保健品的人就不靠谱啦。

       我们都知道干什么事情都是有成本的。那些销售人员自己也要养家糊口,每个月花那么多时间帮忙和照顾老人们,这些时间都是有成本的。找个保姆照顾自己要多少钱,就知道他们每个人每个月必须从你们身上挣到多少钱了。另外,他们也不是敲开一家门,就能卖掉一份的,因此那些失败的推销,成本都要算到老人头上。

       另外,如果老人们在医院看病,且不说医生们多少要受医德的约束,为了自己的晋升要认真治病救人,就是现在的医闹也让他们看病时非常小心。由于他们犯错误的成本非常高,因此还是信得过的。那些到小区去推销产品的人,真要出了什么事,他们跑了老人们都没有地方去找。也就是说,他们犯错的成本非常低。

        如果老人们能从成本思维角度分析推销保健品的人的做所作为,也就不会被这些人表象的“活雷锋”行为迷惑啦。成本是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难以避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拿它作为一把尺子考量人们想法和做法的初衷,是非常有效的。

        准则三:判定利益冲突

        如果有专家或名人通过媒体表达出某个观点或立场,你不能只听他的公开说辞,还要看看他说出这一观点时背后的利益考量,这就是判定利益冲突准则。

        比如,今年6月2日,美国特斯拉电动车的老板埃隆·马斯克,因前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决定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是2015年世界上近150个国家签订的共同减少二氧化碳排量的协定,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并义正严辞地说特朗普如此不关心人类的未来,你封我的“科技顾问”不要了,并提交了辞呈。

       你如何看埃隆·马斯克的立场?你是否为他这一举动叫好。如果你从《洛杉矶时报》等媒体上了解更多一些信息,你会看到埃隆·马斯克做出这一举动背后的玄机——利益冲突。

       埃隆·马斯克创办的特斯拉电动车,到目前为止销售不到20万辆电动汽车,获得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近50亿美元的补贴,其中大约20亿以现金的形式直接给了车主,剩下的给了他公司本身和充电补贴,平均每辆车补贴两万多美元,是美国一辆中等价位汽车的售价。

       如果特朗普改变美国的能源政策,取消了对特拉斯每辆车1万美元的现金补贴,以及很多低价甚至免费的充电优惠,很多人就不买特斯拉了。

       可以想象,到时候特斯拉的生意会受到政策的影响,但是埃隆·马斯克直接呼吁补贴显得太赤裸裸地占便宜了,于是他找准这一次机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这样显得冠冕堂皇。不过,大家很快算清楚这个账之后,发现了他的利益冲突,因此对他讲的道理根本听不进去。

       埃隆·马斯克是新能源领域有发言权的人,但是他讲的话是否都有道理则要两说。有些时候他是站在中立立场上讲,有些时候则是站在他公司利益上的,因此判断他的话是否可信并不难,只要看看他和他的公司是否是那种观点的受益者即可。

       利益冲突是我们每天都可能遇到的事情。在工作或生活中,我们要看懂别人的真实意图,不能仅看他表面上说了什么,还要看他背后的利益诉求是什么。

        总结一下,我们判断一个人的观点或结论是否正确,如果通过自己的常识无法轻而易举看出,还有三个重要准则:一是从逻辑上看其是否站得住脚,即是否能被证伪;二是如果逻辑上能自圆其说,那就从成本上分析其行为是否合理;三是不仅看其表面上的言辞是否正确,更要从背后探究其行为的利益动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