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西方众多的科学家发表的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说道:“人类和自然正走向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十九、二十世纪人类对自然界过度的开发造成环境恶化、人口快速增长……等等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由于人们无止境的追求金钱、物质和感官的享受,引起了身心失调、人格的缺陷等不健康心理。而世态的冷漠、心灵的孤寂,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导致个别人仇视社会。这已成为西方社会的顽症,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本世纪以来人类已经逐渐意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旋律。而人类要走向“和平共处与共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调整好“人与人和谐”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老子是最早提出崇尚自然,身心和谐这一主旨的。《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这里的“一”。指的是天人合一的最完美的和谐境界。可见老子追求的“道”正是一种安详宁静的和谐世界。庄子把“自然”(宇宙)看做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他把“自然的和谐”叫做“大美”。而《周易》则认为:“自然的和谐”“太和”是在元(自然界万物的萌芽)、亨(万物生长)、利(万物的成熟)、贞(万物的完成)中运行的。所谓“生生不易”也。体现了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和谐与统一。“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自然界只有万物之灵的人类,最能体现“天道”。所以《周易》把“天”“地”“人”并列称为“三才”。所以人应该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还认为,人有其自然的本性,这种本性源于“道”。“道”的本性就是“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道家在追求和谐与人格的完美时,很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只有心理和身体同时健康,身心和谐,才能“与道合真”,才是“真人”的境界。人类个体健康和谐了,才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和谐了,才会构成每一个和谐的家庭。家庭和谐了,才会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社会和谐了,才能与道相通,天下泰和。
老子又用水来比喻“道”,《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用水性之德,
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圣人)的人格与涵养,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因为水德至善,最接近道。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名、争利、争功、争大。只有施予而不求回报,是无心之善,故是真善。居留在众生都厌恶卑视之地,无怨无悔,随处而安,贞静自守。正所谓身安处即心止处也,所以最接近“道”!
老子又具体赞美了水的八种德性:
最善的人,就象水一样,安贫乐道,居处自然是最善最美之地,所谓心止处即身安处也!
不管那飓风暴雨、波涛汹涌,心胸象大海一样,开阔沉静而又能和合万物,不受外界任何情况所干扰。这是正是“真人守深渊”的涵养功夫!
水施预万物,
对众生无分别心,非有意为之,乃出于真诚仁爱之心,这就是“水”的仁慈本性。此本性即道性,《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才是“仁”的真谛!
水本无言,可是无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如朔望的潮水,皆能适时而来,适时而去,这就是水的信言!
理政要象水一样,《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不妄做、不妄为,这就是善政!
水的德行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柔可克刚,“滴水石穿”,显示了“水”“事善能”和“无为无不为”的坚韧本性!
水在举动方面,最合乎自然,水流到圆的地方,它就是圆。流到方的地方,它就是方。温暖、寒凉顺天时季节的变化。遇温热时就升华成雨露,寒凉时就结冰储藏,多余就流入江河湖海。这就是水“动善时”!
水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万物也不会与水相争,这就是水“和谐”万物的本性,也就没有怨咎。人若有水的涵养与善德,自然与道合真!
一尘寄语:
道从远古走来,道向未来飘去。
道是春风秋月,道是夏日冬雪。
道有时穿梭于喧嚣的都市,
有时隐匿于寂静的幽谷。
若执着追寻,却渺无踪影。
若无祈无求,却不招自来。
妙哉!道兮!
但愿这玄妙真醇的道风,
能给这喧哗过热的尘世,
一丝清凉,一份宁静!
愿您在前进的道路上,
能感悟道的超脱与智慧,
喜悦与真谛!
http://bbs.renlong.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217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