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上海市第五女中,对于我来说竟然是这么短暂,还没有毕业,学校就易名为——第五中学。从此,这所百年老校改变了性质,成了男女混合学校。
68届是文革前最后一批参加小学到中学升级考试的学生,因此我也有了一次自己选择填报志愿的经历。选择女子中学,虽然遭到父亲的反对,但最后父亲还是尊重我的意愿。
清楚地记得录取通知书下来以后,第一次到学校参加“篝火晚会”的情景,那个主持篝火晚会的女学生名字叫“刘榴”,还记得当时她穿着白衬衫和一条大红背带裙。除了有几个男教师外,一色的女生,有点惊喜有点好奇。
开学了,看着高中部的大姐姐们娴雅端庄,好生羡慕。
第五女中,前身是教会学校——善导女中,创办于1893年。文革前夕的校庆上曾经看到过善导女中的老照片,记得善导女中的照片中有教会嬷嬷。今天我想在网络上查找善导女中老照片,很失望,不能如愿。
1954年,善导女中迁址虹口区武昌路,更名为“第五女子中学”。

这幢四层楼房是我们的教学楼,
四楼顶层两边有两个大露台,放学以后,我经常喜欢和同学一起登上四楼露台观看东边的四川北路街景,观看西边操场上运动的学生和四楼露台上学校舞蹈队训练。
第五女中文革前是乒乓重点学校,记得那年容国团曾经带领国家乒乓队亲临我校。我校有一个男体育教师就是从乒乓球运动员退役下来的,每天早晨我们的早操就有“乒乓操”、再就是“春季操”。当时的第五女中每天的早操很少做“广播体操”。
66年文革前夕的,刚进中学的我被挑选到“团体操队”接受训练,准备参加国庆节人民广场的大型团体操表演。年纪大些的上海居民大概都会记得,当时上海每年国庆节都会拍摄一个电影纪录片,影片最后总有一个大型团体操,练了几个月文革爆发,团体操训练停止。
原来以为我的女中梦可以持续,我可以在此读完高中升入理想的大学,哪曾想......
文革中的复课闹革命开始,69届学生进来,第五女中改为“第五中学”,成了一所男女生混合学校。那天,69届学生进我校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女生进来了,可男生们却挤在学校大门口不肯进来,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愿意带头进入原来的女校
,
最后是不知是哪个调皮的学生喊了一句:“第五女中招女婿啦......”,一蜂窝拥进来,从此结束了第五女中的历史。
第五女中没有了,虽然它更名为“第五中学”,但我总觉得它不再是我的母校,我的母校早已随同文革而逝去。
69年三月,我是班里,也可以说是全校68届学生中第一个报名去黑龙江插队落户的,学校把我树为“上山下乡”典型,橱窗里贴着我的名字,大会上我发言......我是班里第一个走的,所以到现在为止,班里同学的上山下乡去向我都不知道。
2003年,有一起插队的同校同学通知我,第五中学110周年校庆,我没有去,因为那已经不是我心目中的母校了,我的母校已经随同文革而消逝。
这是69届学生进入以后更改的校名,现在的校名“第五中学”,虽然感情上我有失落,但每每经过四川北路的武昌路556号,还是禁不住要回头望望,甚至有两次还走到了校门口。
可今年发现,第五中学的原址也已经不复存在,盖起了三十几层高的大厦,学校又已经迁移了。哎,谁让它的原址地处市中心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