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2月22日,我在离开海丰农场三十五年后,第一次“回娘家”探亲。

我是黑龙江转点到海丰的上海知青,在黑龙江插队六年,1975年转点到上海海丰农场围垦工作六年,是个“两栖知青”,黑龙江是我的第二故乡,那么海丰农场就是我的第二娘家!
前几天,在围垦微信群看到群主上传的通知:可以报名参加赴大丰(海丰)知青农场47周年文艺交流会。有这样的机会,多好啊,赶紧报名!
站在奔赴海丰的大巴前面,请求驾驶员同志帮我留个影,为的就是驾驶室窗前的“大丰”两个字!

7:30准时发车,这次的组织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报名,联系出发、日程安排、费用等等都是在微信上操作与联系。组织者当年虽然与我们同在一个海丰农场工作,但海丰实在太大,分场就有好几个,所以大多数人都未曾谋过面。未曾谋面丝毫没有影响组织活动
。因为知青们回家看看的心情是一致的,我们也充分享受了一回信息社会的便利
!
知青领导飞飞给我们讲当年她当大队长时发生在他们连队的艰苦创业的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手起家,上海知青刚来时,挖一土块垒泥墙,芦苇编的帘子就是知青房间隔断,河岸边的斜坡上挖一个洞就是伙房......
上海知青头一次插秧,最让女生害怕的不是蚂蝗,而是水稻田里游动的水蛇,女知青吓得哇哇叫......身为大队长的飞飞心里实际也怕,硬着头皮抓起一条水蛇抖动,为的是稳定“军心”
。
今天的海丰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知青连队的房子没有了,场部机关的高大的楼房也不见了......但那片留下了8万上海知青汗水与泪水,甚至鲜血的热土依然!当我们的大巴从高速公路拐入两边广袤的田野时,车上几个男生激动地站了起来:“这是元华一队,我就是这个队的,对面是元华二队,前面一点就是灯泡厂......
当年为安排大批新疆支青来海丰,上海农场局对于海丰的几万知青重新安排,全部撤回上海市郊。时隔三十五年,这些老知青对这片土地依然是这么熟悉,熟悉的似乎昨天还在这里。刚才激动地给我们讲解这里是元华一队,那里是元华二队的知青,听说当年他是可以不下乡的,是他军队里的父亲送儿子到农场来锻炼的,没想到他父亲这一送,竟然送儿子下了一辈子乡。
飞飞讲到当年知青开西大河的艰苦场面,有一次休息时,女知青们累得竟然集体大哭......此情此景今天听来不免令人唏嘘万分!许多当年参加开河的知青肩膀上,至今还留有一块硬硬的肉,那是当年挑河泥磨出来的茧子,也是海丰这块土地留给知青身上永不磨灭的记忆。
海丰这片热土留下了知青的汗水和泪水,也留下了不少知青年轻的生命,西大河每年都有知青死去。有一年夏天连续死了7个上海知青,有中暑死去的,有到河边洗衣服掉河里死去的,有游泳死去的......当那个中暑死去女知青父母来到女儿生前的连队(创业队),一看创业队艰苦的居住环境痛哭失声:“她这几年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还不如解放前哪......”
23号午饭后,返沪的途中,听
侯勤讲故事,她和飞飞一样,也是当年的知青领导,19岁担任下明分场创业队大队长,上面交给她的是一大片荒滩。
面对这片荒滩,她和另一个队长规划,然后到上海招工,带领新知青在荒滩地上盖简陋的房子,芦苇、泥草土块是墙。简陋房盖起以后,早晨起来,房间的地上经常有蛇和老鼠在窜,冬天盖两条被子,两条被子中间钻进了一只大老鼠......
侯勤、飞飞,今天站在我们面前,身材娇小,可就是这样两个今天看来还有点娇柔的女子,十八九岁时已经带领着一二百个——十七八岁的上海知青在海丰这片热土上与天斗,与地斗
。真正是小身材大能量,我敬佩!
我在东北插过队六年,也在海丰知青农场工作了六年,深知插队知青与农场知青的区别:插队知青到生产队,有老农民带着领着;而海丰知青连队清一色的上海知青,一般大的年龄,说白了就是大孩子带着大孩子战天斗地,什么活都得知青自己干,很不容易!


来回路上都在听老知青们的故事,第二天傍晚回到上海,驾驶员同志对我们说:谢谢你们,让我听了两天的知青创业故事,希望你们以后再来租我的车,以后还想听你们讲故事。
大丰中国知青主题馆。

进门墙上
宽阔的展览馆走廊。

会议室

观众席

休息室

展览馆餐厅,今天大丰知青主题馆招待远方回家探亲的儿女。

参加这次会议当年的围垦战士。
大会开始,领导讲话。

文艺节目交流。





知青主题馆工作人员特意排练的节目,重现当年女知青形象。



时装秀!

小菊,围垦时我的好朋友,这次她得知我报名参加回访,她立刻也报名,同在一个城市生活,离别三十多年,这次相见友情依然!这两天,我和小菊还和当年一样形影不离,过瘾!

台上台下互动,气氛活跃!





我和小菊看到这个打扮成当年知青模样的主题馆工作人员,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很是喜欢,和她留个影。

签名墙上留个名字!

右边一大部分,就是我们当年围垦出来的,十万民工加上海知青,靠着两个肩膀围了四十万亩土地。围垦出来的土地盐碱含量高,需要三年的土地改良才能种庄稼,于是围垦结束以后成立了“胜利渔场”养殖对虾。我们在的时候,对虾养殖成功,成立了加工厂,建了冷库......听说现在的对虾养殖规模不小。这次很想去看看的,由于时间紧,未能如愿。

东方红客轮,上海十六铺到南通的航线,上海知青到海丰,需要一整夜的航行,早晨到南通在转长途汽车。那是回一次上海很不容易。

邮局联系着知青远方的亲人。

上面这些信,是我们这次赴海丰参加活动一个组员当年父亲写给她的,每星期一封,她至今保存着。旅途中,她给我们讲父亲对她的爱,泪流满面。她讲到有一年中秋节父亲带着十个月饼来农场看她,连队里的知青看到上海亲人来了,高兴地都把她父亲当自己的父亲一样,最后父亲把十个月饼掰开分给大伙儿吃,自己的女儿却一口也没有吃到

。

这里老的知青纪念馆。

知青纪念馆老馆,就是当年最早的海丰农场场部,我1975年来海丰报道到,就是在这里,还住了一宿。
1975年5月,正好是围垦筹备时候,于是被分配到围垦指挥部工作。那个时候海丰农场内部没有公交,我是从老场部走了二十多里到围垦去报到的。

还保持原先的老样子。

知青时代

知青摄影基地。




这次同赴海丰上海老知青与“中国知青主题馆”领导合影。

上海、南京、无锡老知青合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