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淌了5000年的苏州河,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此后,她又花了100年的工夫,“搭建”了近代国际大都市的最初框架。苏州河原名吴淞江,全长 125公里,是上海境内继黄浦江之后的第二大河。苏州河源自太湖,在下游与黄浦江交汇。
现在把东西流经上海市区的这一段吴淞江称为“苏州河”,这是沿用了外国人改的名字:Soochow Creek。英国商人把吴淞江称作“苏州河”,是因为他们只知道从这条河,通过青浦县境内,一直可以到达苏州。1848
年,英国领事馆与上海道台订立扩大租界的协议时,吴凇江的上海一段正式改名为苏州河。[

苏州河游船的起始站——丹巴路码头,到了这里才知道苏州河原来有十八弯。
乘坐这样的小游船开始了一个半小时的游览。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位于上海城区的苏州河段先后建成了18座大桥。


一个又一个河弯。


从游船的驾驶室往前方看,邮政大楼到了。

也许您以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盛名为外滩所专有,其实,苏州河沿
河岸又何尝不是呢?坐落于四川路桥北堍的邮政局大楼,便是这些建筑中较为突出的一座。大楼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属折衷主义建筑风格。8层高的塔楼雄伟而不呆滞,顶部为巴洛克风格的装饰亭,原有天使群雕和两组主题雕像,环绕楼顶及装饰亭(“文革”中尽毁,现有的雕像为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配以大楼两侧的科林斯柱,端庄秀丽,楼内二层营业厅,宽敞华贵,时有“远东第一大厅”之誉(现今的内部结构布局已有变动)。值得一提的是,该大楼为上海第一座钢筋结构和砖石外墙的建筑,竣工之际着实轰动了一番。

19世纪所建多为木结构,20世纪初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些桥中不少为租界工部局所建或改建,因此一般桥梁都集中于苏州河东段,且多带有浓郁的欧洲城市拱桥风格。自外白渡桥以西,分别有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西藏路桥……若沿苏州河西行,便可细细品味这些老桥的风韵。

苏州河向西延伸的。沿河两岸曾经错落地散布着农田、湿地、芦苇、沟汊,冷僻的地方野气愈重,“秋风一起,丛苇萧疏,日落时洪澜回紫”。在都市化的铺展之势面前,这些土生土长的东西已不能与膨胀的经济共栖,它们不得不一步一步地向后退去。在它们腾出来的空间里,参差地立起了英国领事馆、礼查饭店、百老汇大厦、文汇博物院、新天安堂、光陆大戏院、公济医院大档、邮政局大楼、自来水厂、天后宫、河滨大楼、自来火房、圣约翰书院(后为圣约翰大学)等等各擅胜场的建筑。这些楼群临水而立,时人譬之为“连云楼阁”。它们以商业繁华为扩展中的都市画出了一种侧面的轮廓,流经其间的苏州河就此成了一条城市的内河。

一百多年来,城市长足发展的过程是与人力影响和支配苏州河的过程连在一起的。人力的影响和支配,使苏州河日甚一日地被两岸的社会经济构造所笼罩,也使苏州河在不息的流淌之中一点一点地失去了自然本色。
20世纪中期那一场改造中国的革命,使许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但这一条流过城市的河流却仍然在视野之外。40多年前,小学课本描述工厂里的烟囱冒出来的浓烟,是以盛开的黑牡丹为比喻的。其夸张和遐想既显露了文人浪漫的不着边际,又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工业化的理想与期望。

这是仅有的一小段还没有改造的危棚简屋。

自河南路起到恒丰路,则弄堂密布,它们建筑年代迥异,式样也不尽相同。

沿途的老厂房还在。

从苏州河沿岸看,东段弄堂较少,民居也多为高级公寓。



21世纪到来的时候,沿河两岸正在新播绿色。绿色延伸促成了希望和憧憬的延伸。我们期待着新世纪的苏州河重现烟雨中的灵秀,夕照下的妩媚;水里鱼游,岸上鸟鸣。有万千心愿的牵动和盼望,这天已经来到。


在今天的苏州河岸,新造的高楼也比比皆是,和老房子形成对比。
2007年5月,上海通过了《苏州河综合治理方案》。市政府提出两个治理目标。一,2000年底消除黑臭;二,2010年鱼虾重现苏州河。
历史上的苏州河水质清澈。二十世纪初,随着上海人口、经济的发展,苏州河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日益严重,1920年市区河段开始出现黑臭。以后,逐渐加剧、扩散,1978年上海境内河段全部受到污染,市区河段终年黑臭。经调查,造成苏州河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沉积在底泥中的有机物的释放、支流带入的污染、上游来水的水质较差、截流系统的溢流、不利的水动力条件、船舶污染及市政雨污水泵站的排放等。污染的苏州河严重影响上海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严重影响上海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人的母亲河?苏州河又清澈了,鱼儿重返苏州河。如今,苏州河边的一块块绿地成为周边地区居民清晨健身的好去处;一幢幢高楼从苏州河畔崛起,苏州河沿线的住房早已被房产商瞄准,成为房产商开发的“黄金地段”;苏州河里能捕捉鱼虫和小鱼,绿色浮萍飘上了河面
注:照片拍摄于10月18日,解说词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