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秋思先生的《儿嫌母丑》有感
(2011-12-18 15:20:25)
标签:
沉重话题连衣裙穷酸唯恐悠然自得生怕饮料瓶议论含泪而去杂谈杂谈 |
分类: 杂谈 |
秋思先生赠送我的《溪上青青草》一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儿嫌母丑”,读来令人感叹。
秋思先生说:自古以来有一句话叫“母不嫌儿丑” ,反过来应该是“儿不嫌母丑”。但如今却出现不少“儿嫌母丑”的现象,因此“儿嫌母丑”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
秋思先生在文中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秋思先生的女儿有个同事,一天,同事的才读三年级的女儿突然严肃地要求妈妈,买一条连衣裙穿,要不,就不要妈妈送自己上学了。妈妈满足了孩子的要求,买了一条时尚漂亮的连衣裙。第二天穿着新买来的连衣裙到学校接女儿,女儿看见了很高兴了,对妈妈说:“同学夸妈妈好看”。
第二个例子:秋思先生谈到,每年的大学新生报到时,许多家长都是全程陪同,为孩子张罗,忙这忙那的。唯恐孩子不会自己料理生活,甚至忙得汗流浃背,而站在一边的孩子却想没事人一样,悠闲自在,心安理得。有些贫困山区的孩子的父母,在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以后,怕自己劳苦人的面容让体面人家的孩子瞧不起,收拾完后就悄悄地走了。而他们的孩子也嫌弃父母的穷酸样,要父母赶快离开,生怕被别人知道。
第三个例子:秋思先生说看到网上的一个帖子,讲的是一个从小生活在贫困地区的苦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外求学,参军提干终于跳出贫穷的故乡,在西昌卫星城当了部任干事,他成了家乡父老的骄傲。但是,其老母思儿心切,千里迢迢来到西昌看望儿子时,一次独自在家,偶尔看到了宿舍外人们丢弃的塑料饮料瓶就捡回了家。这事被儿子的同事看到了,在背后议论纷纷。儿子知道后,大光其火,回家狠狠地责怪母亲,出言不逊。老母最后是抹着着眼泪离开了西昌,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儿子。
读了上面三个故事,心里很不是滋味,例1中的三年级女孩,嫌弃母亲的穿着,孩子小,要求也不高,母亲满足了她,她就高兴了。但我们想一想,这个孩子的前进道路上,还会对母亲提各种各样的要求,一旦母亲不能满足她了,会怎么样?
例2中的大学新生,自己进入了高等学府,就怕同学看到自己父母的穷酸样子,要知道你今天能够跨入大学校门,就是你的穷酸父母克勤克俭,辛辛苦苦把你培养成的。才进入大学校门就瞧不起父母了,这样的孩子大学毕业以后能孝顺父母吗?
例3中的那个干部,其母捡拾废弃的饮料瓶,同事背后议论纷纷,确实够丢面子的。但可以好好劝说母亲,用得着大光其火吗?如果那个干部能够好言相劝,也不至于让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老母亲含泪而去呀。
秋思先生在文中呼吁:儿嫌母丑,应该猛醒!物欲横流,毕竟是过眼烟云,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而母爱是永远的归宿。
“儿不嫌母丑”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应该是:无论父母是否富贵,是否穷酸,是否美貌,儿女都不应该嫌弃。然而,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浮躁的,虚荣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下,亲情观在悄然变化。时至今日,金钱、权利在许多时候成了成功的标志与阶梯时,“儿嫌母丑”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了。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应该引起社会的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