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

(2011-09-22 09:10:31)
标签:

上海

东北

黑龙江

普陀山

青年人

分类: 杂谈

我查了字典,“故乡”一词的意思是:出生或长期生活过的地方。

我问自己,你的故乡在哪里?

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查字典吗?

我的确有点搞不懂,我的故乡到底是哪一个?

我出身在上海,从小在上海成大,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把我送到离家8000里路的小兴安岭插队落户,那时我清楚地晓得自己的故乡是上海,“阿拉是上海人”!

从黑龙江回城以后,我有点糊涂了,常常会顺口就说:“阿拉黑龙江是这样的,阿拉黑龙江是那样的”,当时曾经有人这样说过我:“你是东北人啊?看摸样不像!”

我这才明白,原来我已经把东北当作自己的故乡了。在东北那么多年的插队生活,不知能不能算作“长期”,如果能算,那东北就是我的故乡了。

几年前,在浙江普陀山旅游,那天早晨吃饭时,听到旁边一桌有几个青年人说的是东北话,我不由自主地走过去问他们:“你们是从东北来的吗?”

“是啊,我们是从哈尔滨来的”,一个小伙子回答了我。

“我是黑河的”,我向他们介绍道。

“你是黑河的?”小伙子惊讶地打量着我,似乎有点怀疑。

“我曾经在黑河插队,是上海的知青”,我补充说明道。

“哦,原来你是毛泽东介绍去的呀!”小伙子明白了。

这些青年人马上对我热情起来,招呼我坐下,我们愉快地聊开了,聊他们的行程,聊我的行程,这时候,我觉得他们也已经把我当做老乡。那天早晨的聊天,听那熟悉的乡音,真过瘾!

前年在厦门,晚上想到厦门的步行街去看看,就在宾馆门口拦了一辆出租车。驾驶员知道我们要去步行街后,问我:“你们从哪儿来的?”

“从上海来的”我说。

“你们上海人来厦门乡下干什么?

我很奇怪,问:“厦门怎么是乡下?”

“你们上海人不是总把外地人叫“乡下人”吗?”看来此驾驶员对上海人有看法,不太友好哟。

他刚才说的几句话,我听出了是一口地道的东北话,我问他“你是东北人吧?”

“是啊。”

“我以前也在东北的黑河呆过”。

驾驶员转过头来仔细地打量了我一下:“你在黑河下乡?那你是插队落户了,我是齐齐哈尔人,在兵团当知青”。

“大姐,你是哪一年去的?”他突然改变了对我的称呼,喊我“大姐”了。

马上这位驾驶员兴致勃勃的跟我们讲:他父亲是“残疾战斗英雄”,身上至今还有几块弹片没有取出,当年他完全是可以不下乡的。他是满怀豪情地瞒着家里人偷偷拿出户口簿,报名去了北大荒兵团的。现在,由于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厦门工作,他和妻子也就来厦门居住了。

“哈哈······哈哈······”驾驶员快乐地边说边笑。还热情地向我介绍厦门有哪些特色景点一点要去看看,有哪些特色小吃一定要品尝一下。

厦门的步行街到了,我们下车后,驾驶员还在车窗口喊:“大姐再见!”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碰到东北人,我就觉得亲切。这些非亲非故的东北人,一旦知道我曾经在东北插队过,马上会把我当作故乡人,感情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我看到有个知青这样写:当年我们北大荒,苦得要死,累得要命。在新垦荒点,住的是简易帐篷,蚊子、小咬、瞎蠓无孔不入,吃的别说肉,连青菜也很少,一天三顿清汤,从黑河到北安,一直喝到建三江。更不用说别拉洪河修水利,大兴安岭上伐木材,还要扛起180斤重的大麻袋,这对于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

位上海知青这样说:“经历——再苦再难的经历,都不会白过,最终都会沉淀为财富,滋养你,丰润你。”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对那片黑土地魂牵梦绕的原因吧!

     2009年,我随上海700个老知青一起赴黑龙江参加“黑龙江知青博物馆”的开馆仪式。《黑河日报》头版首条新闻:重温难忘岁月喜迎知青回家标题中的“回家”一词让我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故乡”的含义!

     当知青的经历让我有了“两个故乡”,我经常这样自诩:我是半个东北人!

 故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