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领教北方的冷
(2011-02-08 16:48:05)
标签:
作者:孙道荣刺痛穿透侵袭僵硬冰壳杂谈 |
分类: 杂谈 |
离开东北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今天看到《新民晚报》上有一个浙江人到吉林长春市去出差,写了一篇“体验领教了东北的寒冷”,的文章,读来很是有趣,转帖在此,供博友们赏读、一乐!
东北的冷,我也清晰地记得,但这个浙江人掐着表计算“冷空气袭击人”的速度,感受东北的寒冷叙述的真实又生动,非常有趣。确实也是这样的,只不过那时当知青的我们,没有“他”这么好的兴致。我们当知青的地方黑龙江比吉林长春可还要冷多了。
北方的冷,如雷贯耳。 听说我要去长春开会,同事都伸出了舌头,做萎缩发抖状:北方冷啊,一定一定多穿点!妻子更是担忧得不得了,连忙去大商场购买御寒衣物,能买到的都买了:厚实的羽绒衣、保暖内衣、驼绒棉裤、手套、口罩、羊毛袜、翻毛皮鞋……最夸张的,是她不知道从哪淘到了一顶四平瓦的棉帽,这玩意可早不见人戴了。 飞机上预报说,长春地面温度是零下32摄氏度。我所在的城市,每年最冷的时候,也只有零下三四度,实在想象不出,零下三十多度是什么样子。下了飞机,兴奋而胆战心惊地走出候机楼,迎面一股清澈、凉爽的空气。还好啊,没想象的那么冷。摸摸鼻子、耳朵,也都完好无损。接机的朋友说,赶紧上车,别冻着了。坐上车,手无意间摸到身上的衣服,惊讶地发现,就这么一小会,外衣已经冰凉,并快速地向体内逼近,就像一只嗅到了香味的虫子,顽强地一头钻了进去。朋友说,只消在室外呆上七八分钟,冷空气就能将你穿透。有人吓得伸了伸舌头。 汽车向城区驶去。扭头想看看窗外的风景,眼前模糊一片,原来窗户上,都是冰凌。汽车的暖气,也丝毫不能撼动它。用手刮刮,十分厚实,刮不动。张着嘴,贴着窗玻璃哈气,很长时间,才融出一个小洞。眯起一只眼,从小洞望出去,白茫茫一片。 下车,走进宾馆,只见服务员都穿着单薄的工作服,还没来得及惊讶,热浪就迎面扑来。我们纷纷解开外套,摘下帽子和手套。真温暖啊。 接下来,是两天会议,都在我们入住的宾馆里举行。如果不是偶尔看一眼窗外的雪景,我们几乎忘记了这是在冰天雪地的北方。而北方的冷,似乎也远远地离开了我们。晚上,盖着一层单薄的被子,你能梦见的,大约也是南方温暖的早春吧。 吃过晚饭,我决定出去走一走,我不能到了北方,却与寒冷失之交臂。戴上帽子、口罩、手套,武装整齐地走出了宾馆。大街上,除了往来的汽车,几乎没有行人。脸上帽子和口罩没能罩住的部分,首先与冷空气遭遇,没几分钟,就感到僵硬、生疼,赶紧将帽子往下拉拉。要命的是呼出的热气,从鼻翼两侧蹿上,将眼镜片模糊。摘下眼镜一看,傻了,镜片上,刚刚哈出的热气,转眼就结出了一层霜冻。 我用手表大致掐算了一下时间:2分钟,脸开始刺疼;5分钟,双腿被寒风穿透;10分钟,冷气洞穿鞋底、毛垫、羊毛袜,和厚厚的脚板底,向上侵袭;30分钟,感觉整个身体已经与外面的冷空气融为一体。 我摘下手套,抖抖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照相机,自拍了一张。拍完,再拿起手套,黑色的皮手套已经僵硬了,手伸进去,仿佛伸进一个冰壳里。 北方的冷,是真的冷啊! 听说我一个人在室外游荡体验了半个多小时,一位来自广东的会议代表惊讶地问我:“你是哪里人,怎么这么不怕冷?”得知我是浙江人,他笑了:“难怪,你们北方人,就是不怕冷!”北方人?也对,相对他们来说,我也算是北方人了。可我这个“北方人”,这次可真领教了真正的北方的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