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年后的相聚(二)

(2010-05-09 19:09:33)
标签:

寻访

校园

空乘培训

恍如隔世

海鲜

分类: 生活随笔

重回育华学校


    正如“彩虹坊”所约,六月中旬我接到了袁英杰的短信通知:各位老师,为了却二十年的心愿,本月二十日组织一日游。活动安排,1,上午重返育华学校。2,中午芦潮港吃海鲜。3,下午游“滴水湖”和海边码头。集合地点,上海科技馆地铁站7号出口。张培菊车:经树人,朱国庆,朱怡冰。830分准时上车。袁英杰的短信,一目了然,简单明了,不愧是当年的工会委员。时隔二十年,当年的老同事聚在一起,好似时光倒流,我们还是二十年前的我们。袁英杰老师又重新担负起了他的老本行,他还是我们的工会委员,安排活动细致又周到,不怕麻烦,不怕劳累,有他是我们的福分。

   我到地铁车站时,张燕娣和袁英杰早已等候着了。一会儿,张文钰,徐平来了。蓝黎敏来了,经树人来了,经老师当年是我们的副校长,大学毕业,是张校长作为急需人才引进的。后来,因工作调动,到上海律师事务所工作。经老师一来,我就看见他一直在笑,笑得很开心。朱国庆老师来了,他略微比过去胖了些,朱国庆老师当时我和他在一个教研组,办公桌面对面,上班下班又是同路,见了面格外亲切。我今天来,心里也特别想看看他(彩虹坊聚会,他去外地出差了),细心的袁英杰特意将我们安排在一辆车上,我很感谢他。

   830分,我们的车队准时出发,一共是四辆轿车,三辆车是陈玉红,姚慧华,张培菊开的,还有一辆是定居在澳大利亚的孙开明老师开的,最近他正好在上海,所以也赶来了。他们都不满五十岁还未退休,在我的眼里,他们年轻有为,车开得好极了,又稳又快。而且很细心,我们一上车,张培菊就递给我们每人两瓶“农夫山泉”水,想得真周到。                  一路上,我和经老师,朱国庆,张培菊不停的说着话,好像要把二十年的话一下子全说完似的。张培菊老师是我校中学里的英语老师,她英语专业毕业后来我校工作了三年,后调到市区工作,又考取了公务员。看着她瘦弱的身子,文静的外表,真想不到,她瘦弱的身子中竟包含着不少刚强的力量。

   说说笑笑,不经意间很快就到了我们原来的学校。大门口原来“育华学校”四个字已不见踪影,换上的是“浦东空乘培训学校”几个烫金大字。马上就有人为我们开了大门,四辆车鱼贯而入。正对大门的是一个模拟机舱,上面写着“飞乘体验舱”一看就知,这是培训空乘人员用的。模拟机舱的上方是一幅巨大的广告牌,一个空姐笑容可掬地正对着我们微笑。

   老师们一下车,就在校园里寻找,前前后后的寻找记忆中的熟悉的校园。原来小学部的两幢教学楼,现在是“行政楼”与“宿舍楼” ,中学部的两幢楼是“教学楼” ,四幢楼全刷成妃色,颜色很柔,大概是空乘学校的缘故,空姐的漂亮是出名的么。           
     
校园的一条林荫路上,出现了两个人,细看原来是中学的教务主任丁正球老师与陈国珊老师,他俩正从中学部朝我们走来,他们一定也是先去看老办公室,老教学楼的。一见面,又是一番亲热的握手,互相问候。

    陈国珊老师今年才四十七岁,后生年轻有为,现在已是奉贤“五四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党支部书记。84年至88年,我和他在第六师范同学四年,后来他又被送去“复旦大学”政教系读本科。他是农场自己培养的人才。

   老师们在校园中高兴的寻找着,“看,这是我们数学教研组的办公室” 。

“这是校长办公室” 。

“来,我们是一个教研组的,一起照张相吧,袁英杰,快,给我们拍照。”

 ······
二十年后的相聚(二)

袁英杰是有求必应,满足老师们的愿望。

 姚慧华去后校园找她过去的会计室,蓝黎敏也到后校园去找过去的宿舍,还找过去学校的老大门,都已无影无踪。我告诉她们,在你们离开后不几年,老大门就封了,你们找的那一排平房,在建中学新大楼时就拆除了,算起来已经拆了有二十年了。

我自从离开学校后,十四年来从未回去过,奇怪,我记忆中的学校是三幢楼房,今天一看是四幢,怎么会多了一幢?也有几个老师跟我一样,说是多了一栋楼。我们几个转来转去,看看是多了哪一幢?可又都记不清了。最后,有人说是多了第二幢,说这是以后新盖的。我站在校门口仔细看着,我看见了一楼楼梯拐脚处的墙上,对着校门的一块黑板,这块黑板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记忆。我说:“这幢楼不是我们走了后新盖的,我记得我毎周都要在上面写一周工作安排的。”一直在我们边上看我们追忆的陈国珊笑了,他说:“你总算想起来了?你那时在上面写了几年了。”我当年曾经担任过小学教务主任,周一老师们来上班,都是先要看看小学部的工作安排,听课,教研组活动,教师开会,进修······以对一周的工作心中有底。当年这么熟悉的事物而且在此工作了十五年,竟也会忘记,真是不应该啊!

校园里,教学楼前,有的杂草长的齐胸高了,我们问:“国珊,这草长的这么高,学校是否还上课?”

“空乘培训学校现在也不在这了,学校要拆了,一会儿你们到校外看看,外面工棚都搭好了。”

以前学校蒸蒸日上的热闹场面:教室里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冬天的集体晨跑,球场上学生们跳跃的身影······都已不复存在,恍若隔世。

是啊!我们的学校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产物,它从1976年开始创建,到2000年合并到“五四学校”短短的二十四年,在知青们大批回城的情况下,它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走出校门,朝海边的方向看去,上海中西制药厂还在,药厂的西面矗立着许多高高的水泥柱子,这是在建造船厂,规模庞大。校门的左边是新搭的几排工棚。这里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明年,或后年来我们可能连路也不认识了,农场和学校都将永远消失。

我们在校门口拍了集体照,作永久的留念。

 

二十年后的相聚(二)

 

(后排背红包的是我)学校原有老师六十多个,今天来的是部分当年的知青教师。


     我们的车队出了学校,在往日热闹的农场中心区的街道上,我们看到的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路上行人稀少,电影院门口围着几个人在下棋。八十年代建造的楼房已很陈旧。我们理解,这是因为即将要拆除了,这里的人们有盼头,迎接他们的是美好的未来。如今,这儿已划到浦东新区,美丽的临港新城在迅速发展,我们到芦潮港去吃海鲜,沿途看见了已投入营运的从上海南站至临港新城的火车,还看见了正在建设中的轻轨。

中午,我们在海鲜城聚餐,陈玉红为了我们今天的聚餐,前几天特意从市区驾车赶来预定,点菜。二十个座的直经二米的大圆桌,把我们二十人围在了一起,大伙济济一堂。袁英杰建议每人说几句话,无论你谈什么都可以,他先带头说,然后依次说,到底都是当过老师的,都那么会说。

一顿饭吃了足足有三个小时,菜相当丰富。早就听说芦潮港的海鲜城有名,也听说上海许多人特意来吃海鲜,我从未来过,今天来了,真让我开眼界。上的菜量大,味美,又新鲜。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炒黄泥螺和手撕甲鱼了,以前曾听说过黄泥螺可以炒着吃,但从未见过,今天一尝,果然名不虚传,其味道鲜美无比。再看那装在两个特大盘子中的甲鱼,一个个还昂着头,就似活的一样,有老师说不敢吃。陈玉红介绍说这叫“手撕甲鱼”,拿在手上慢慢撕着吃。我学着样试着撕一小块在口,椒盐的,嫩嫩的,好吃!还有一道菜,是红烧鱼块,尝一口,鱼肉细嫩,我问边上的张品红老师:“这是什么鱼?很好吃的”。她尝了一口说:“是鲳鱼” 。乖乖,这么厚的肉,这鲳鱼要多大的啊?张品红老师不是上海人,这么多年她一直在这儿生活,她判断是鲳鱼,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的吧。

下午230分,我们继续下一个行程,去“滴水湖” ,我跟着旅行社去过两次,因此,我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导游” ,向没来过的老师介绍它是个“人工湖”,面积有四个西湖那么大······第一次来的老师很高兴,他们惊叹湖光秀色的美,忙着拍照留念······
   四点钟,我们的车又来到了芦潮港码头,芦潮港那昔日的小鱼港完全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幢幢二十几层的高层建筑群,“临港泥城”是它们的新名称。

与码头上的工作人员商量,我们毎一辆车花了二十元钱,允许我们直接开到码头上去。这码头与一般的码头不一样,它要通过长长的通道桥,这样码头边的海水就深了,大船就能停靠了。我们依在码头的栏杆边,让海风尽情地吹,东边远处的东海大桥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海面上,大桥上集装箱卡车来来往往运输忙。它连接着洋山深水港,连接着世界各地。

海水从东往西滚滚而来,朱国庆老师说:“站在码头上,面对大海,就好像是乘在船上一样。”好好体味一下还真是有此感觉。

袁英杰在忙着拍照,摄像,他要记录下今天的活动,记录下我们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他准备制作一个碟片给毎个参与的老师,最辛苦的还是他。

今天早晨的气象预报说,中午以后有雷阵雨,有人与上海家里通话,得知上海市区从中午开始就下雨了,而我们玩到现在不但不下雨,而且还很凉快,感谢老天的帮忙,它大概知道了我们今天的活动,成全我们,让我们度过了激动又难忘的一天。

晚上,我回到家里,心情依然不能平静,今天和老同事,老朋友一起过了有意义的一天。和他们在一起感觉到了他们的生气勃勃,也感觉到了曾经做过教师的人的与众不同的气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世博夜之舞
后一篇:蒋氏故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