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根在哪里?
(2010-10-26 10:43:18)
标签:
学习障碍父母依恋关系母语健康 |
分类: 心理咨询 |
这是他第二次咨询,从第一次回去后的反馈来看,切入点是正确的——幼时与父母之间依恋关系的中断,或者说根本没有得到良好建立,导致了学习、工作、恋爱、人际关系中出现一系列问题。
咨询师只是咨询师。个案与他们自己的命运、家族相连,只有成功接纳他自己的命运,在困难里才可看得见转机。这个时候质疑他的仇恨是不智的,我曲线救国,请他做个练习。邀请他想象一下,在他的学习环境里,谁对他有帮助?当他觉得比较容易成功的时刻,感觉特别好的时刻,是谁跟他在一起?
他说在当下每一天,他除了对父母等的怨恨,就只剩焦虑。我说,孩子都希望父母只有好没有不好,但是父母都有好和不好的时候。你可以找找那些正面的能量。除了父母,在你生命中,有哪些重要的人给了你积极的影响?他们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个案开始认真地扳手指头,报上一长串名字,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由衷的微笑。我说你看,你正面能量还是很强的嘛。我抬了张空椅子放在旁边,说,当你静不下心来学习,你可以像这样放一张椅子在旁边,想象上面名单上给你感觉最好的那一位,就在你内心,在你身边支持你。那个人会是谁?
“噢,从情感上讲,一定是我奶奶!”个案沉浸在儿时回忆中。他一岁多时离开父母,被送到乡下和爷爷奶奶生活,直到6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奶奶在他的描述里,是那么温暖、亲切、善良。从他脸上的光彩,我想这个练习应该是有用的。
个案专业课非常好,惟独英语有问题。在系统排列理论里面,海灵格专门讲过移民对于个体归属感与集体良知的影响。个案6岁前在乡下生活,以后回到父母所在的大城市,少年时期因突发事件被迫随父母迁移南方。此过程中与母语环境的切断,个案处于无选择权状态,虽然在家里会说家乡话,但“我好多年根本就不跟父母讲话,讲家乡话时间很少。以前没注意过,只有遇到老乡的时候,两个人都讲普通话或官话方言很别扭。”个案说。
每个人的故乡和母语都存在于潜意识深处。如果与母语之间断了联结,或者对故乡有阻抗,要再去学习其他语言,会不会同样存在“双重转移”?是文化的断裂,也是对母语的背叛。
这样的背叛是被迫的,也是他不能接受的。个案自我防御机制启动,把责任都推给了父母,走神总是想起父母或投射对象如何不好如何不是,导致学英语很难集中注意力,这也是消弭自责和愧疚感的一种方式吗?
我对个案说,如果喜欢你的故乡,以及和母语之间关系畅通,你想学什么语都会很顺利。经常说母语,把母语放在心里,会有情感上的安定感,有了这种安定感,我们就有更多能量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化。
“真有这么神奇的事?”个案半信半疑。我建议他把感觉非常好的乡下作为故乡,同母语一起放在心里,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甚至可以想象,包含了许多可爱人和事的故土,同样在身边支持着他。
个案走的时候很开心,对他来说以前从没听过这样的理论。我也很开心,我相信这两点会给他更多帮助。觉得还没到时候说的是:那些支持我们的人,那些故土乡音,也是“向父母鞠躬”的一个重要成分,它保留了一个人最初与最深的感受,它是一个人的根啊。
前一篇:孩子与父母中断联系时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