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性、宗教及死亡
(2010-10-26 10:20:49)
标签:
健康 |
分类: 心理咨询 |
人们感觉到的不是上帝而是空无。甚至在教堂里,许多人也不再能感觉到上帝的存在。按照海灵格的观点,一种真正的宗教态度必须能够面对这种空无的出现。这也许是“最深刻的可以想象得到的宗教活动”。
仰望苍穹,一片空无。
我们悲叹,上帝已从这个世界隐去。
他也从圣经中隐去,
我们不能向已经离去的上帝祷告。
在海灵格看来,传统的信徒意识到依赖于他们所无法控制的力量。面对生和死采取敬畏或恭顺的态度。海灵格说,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采取敬畏或谦卑的态度是最好的办法。
启示宗教表现出人类社会化的基本特征。人们相信一些传统的东西,其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去发现和体验,而是为了使自己成为这一群体的成员。海灵格认为,这种形式的宗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来的不仅有关于人类的痛苦,还有价值。
自然宗教,或者如海灵格有时所说的“世界宗教”,它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肯定。它把人类联合起来而不是隔离成一个个群体。如果人们尊重客观存在的东西,那么就不能再仅仅留在自己的那个群体里。他必须走出他的家庭和群体,去面对一个更大的家庭和群体。
冥想并不是为了连通更大的空间,而是为了在人们与更大空间相连时偶尔能感受到思索的需要。通过冥想人们可以获得以后行动所需要的力量。然而针对那种空无的冥想,海灵格认为是软弱无力的,因为空无的冥想失去了与日常行为的联系。所有与日常行为相分离的东西在海灵格看来都是不可信的。海灵格认为,力量蕴藏在日常行为之中,如思考在伴侣关系或婚姻中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孩子、在职业方面有什么问题?海灵格说,我发现那些冥想者所冥想的“有许多都非常轻,他们与干重体力活的人相比没有什么(心灵上)的重量……。
“宗教的”和“秘传的”,它们对于海灵格来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秘传的东西是狭隘的,而宗教的东西则是广博的。一个受到秘传的人通常认为自己胜于他人。他总想找到点什么,以便能用它来做点什么,并以此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于是也就失去了与生活中日常行为的联系。然而通往深奥和智慧之路并非这种强行和努力所能达到的。
从那些求助于秘传的重病患者身上海灵格常常看到一种不应再看到痛苦或面对死亡的方法。如果有人认为,为了表示对上帝的感激,病愈之后他应该声明信奉上帝,那么疾病和痛苦就变得毫无价值了。他将因此丧失力量。而深刻的精神性恰恰在于能够坦然地对待死神。一旦到了那一刻,只要面对就是了。
在我们的文化中关于对死亡这一主题的探讨总是与恐惧连在一起。按照海灵格的说法,生命被看成是与死亡无关的东西,被看作是必须充分利用的个人财产。但我们也可以从死亡的角度来看待生命。每个人被生命短期占用,不久又被重新弃置。在生命的最后我们又回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与我们通过我们的父母走出来的存在与深远相比,生命只是短暂而渺小的一瞬。
从这一角度看,一个孩子的早死并不是什么可悲的事。不管是到85岁才死的人,还是只有一岁就离开人世的孩子,他们俩返回的都是那个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的地方。从这一层面讲,他们是平等的。
如果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我们生命的每一天就会充满力量。我们可以帮我们所拥有的到死为止的时间视为一种礼物。有了这种态度,生命的意义将完全不同。如果我们把死亡视为朋友,我们就能泰然自若地看待生命的短暂。有了这种态度,我们也就能更好地对待我们自己家族中的亡灵了。如果亲人去世了,重要的是尊敬他们。尊敬亡灵对所有家庭成员都是有益的。
我们只有让自己感受到巨大的分离之痛,而不是有意回避,才能真正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如果回避痛苦,我们将无法摆脱痛苦,生命也就因此失去了意义。
海灵格说,如果哪位亲属的痛苦不结束,通常说明他还在生死者的气。对此的办法是:“我尊重你的生命和死亡。”有时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即某人承受了其他某位死者亲属的那种没有经历到的悲痛或者还欠着死者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