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则:父母应有权威性
(2010-10-26 10:13:45)
标签:
亲子教育健康 |
分类: 心理咨询 |
“克里斯,如果你再不住手,瞧我怎么收拾你!”母亲喊道。
孩子老实了半分钟,然后他微微一笑,又开始泼他的茶水。
“克里斯,住手,我在说你呢!”
孩子停了停,以便半分钟之后故伎重演。
“要我跟你说多少遍,真受不了你!”母亲的声音变得又高又尖,表情变得像个孩子,就差没有哭了。“你在不住手会让我发疯的。求求你了!”
孩子似乎对母亲的苦苦央求无动于衷,而且变得更加有恃无恐。
为什么孩子会如此“残酷”?作为一个静静的旁观者,我的心在隐隐作痛。看到这一幕,我感觉到的不仅是心痛,而是几乎整个身体都在痛。
过了一刻钟功夫,母亲终于——尽管晚了一些——意识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尊严,她严厉地说:“这是最后一次警告!我再说一遍,回你自己的房间去!”
孩子根本不当回事,继续玩他的“心理游戏”。这时母亲不由分说一把抓住拼命想挣脱的儿子,把他送进自己的房间。大人之间终于可以继续谈话了。半小时后母亲再去儿子的房间。克里斯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紧紧地抱住自己的母亲。此后孩子的表现极其可爱,这一幕人们可以想象得到的。从他的心灵深处真正喊出的是他的需要,他真正需要的是母亲的坚强有力,他想看到一个有能力进行制止的母亲。孩子只有体验到父母的伟大和坚强,他们才会有安全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对于孩子即使付出“高昂的代价”也值得。
如今父母越来越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父母,因此孩子变得越来越了不起。因此对于孩子折磨父母,惹父母生气,这种现象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这种恶作剧其实只是一种求助的呼喊:“什么时候你们才能懂我真正想要什么呢?”父母应该清楚地让孩子知道,到底谁说了算。在上面的这个例子中母亲对孩子太放纵了。让孩子及时知道规矩还是必要的,这样他们好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
父母常常暗暗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做出越轨的事情。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做越轨之事,这对父母和孩子都不是什么好事。而如果什么都允许,如反权威教育,那么孩子的身心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
孩子们说的和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一回事,而孩子们心里真正想要的,这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孩子在家里经常捣乱,我们可以肯定,孩子还有他们的另一面,用爱去做的一面。
父母通过相互尊重达到对孩子的尊重。如果父母统一了思想,孩子也就知道了自己该干什么,他们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并愿意遵循父母的意愿。如果母亲对孩子的期望总是与父亲的不同,孩子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父母有了过失该怎么办?为了继续维护父母的威信,父母不应请求孩子的原谅。如果父母确实做错了什么,他们可以对孩子说一声“抱歉!”
因为父母不应在孩子面前降低自己的身份,就连海灵格一般都不当着孩子的面给他们的父母提建议。
后一篇:疏通堵塞了的情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