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清南部几个塔头关于临清塔的传说

(2021-01-31 15:02:37)
标签:

365

文化

历史

临清传说

分类: 聊城文化风俗历史传说

流传在临清南部关于临清塔的传说
   相传临清的舍利塔原先并不在临清北边的永寿寺,而在临清南边四十多里的赵塔头村。说起这座
塔,在本地民间还有一段故事哩。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111/a1fcea21047d409ea71214ccfd1781ae.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111/271ded953f874af9bbd8d5b6817616bb.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111/a1fcea21047d409ea71214ccfd1781ae.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111/65b5839237f545ca97b9d0b28a464356.jpeg

   早时的赵塔头村有座天齐庙(文革时期已拆除),庙里有座塔,所以叫赵塔头。附近还有刘塔头、马塔头、娄塔头,国塔头、王塔头几个村庄。正午的时候塔影正好照到北边的村子,所以北边的村子叫影庄。南边二十里还有个叫南影庄。

   话说这天此地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挨门挨户地找人家借牛,人们问他:“借牛干啥?”老头只

回答两个字:“拉塔!”拉塔?这么大一座塔你凭啥拉得动?于是人们便不屑地漫应道:“拉去吧。

”可奇怪的事情出现了,第二天早晨一开牛棚们,人们惊奇地发现,牛的嘴里喷着热气、身上流着汗

水;再到外面抬头一看,熟悉的那座塔真的没有了——原来那位白胡子老头是活神仙,他是借得人们

的一个口气,夜里将牛的魂魄给拘走了,拉了一夜的塔,从塔头到临清四十多里,牛能不累吗,所以

把牛都累坏了。
    活神仙将塔拉到临清后,由于一路颠簸,塔顶裂了一道缝。于是不久在临清城里便出现了一个

锔盆锔碗的老头。拿盆给他锔他不锔,拿缸叫他锔,他也不锔,嘴里直嘟囔:“锔大家伙。”人们生

气了,一指北边那塔:“塔大,锔它去!”从此在城里喊“锔大家伙”的老头借了人的口气,便爬上

了塔顶,每天都见他在塔顶上“叮叮当当”地忙活着,不知过了多少天,塔上的老头没有了,塔顶上

却多了一条扁担长的大铜锔子。反正一般人看不到塔顶,如果能上去,据说还能看到那条活神仙锔的

大铜锔子呢。
    据传说,早年间对临清塔的未来也有预言:塔倒时,“从河东歪到河西,砸死穿孝骑驴的”,

现下不兴骑驴了,人们又赋予了新的含义:自行车不叫“洋驴”、摩托不叫“电驴子”吗?即要砸死

骑自行车或骑摩托车穿孝的。由于政府委托季羡林先生从中央争取下一笔款项,将塔修葺一新,所以

这种预言恐怕难以实现了。

舍利宝塔的来历,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神话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卫运河里来了两个鱼精,老大叫大青、老二叫二青。尽管法力尚浅,但是这二位却胸怀大志,一直梦想着跳过龙门,游进东海,成为魔教教主。要当上教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需要有足够的资历条件。其中必须具备一项基本条件——吃500个小孩。为了尽快达到这一项基本要求,它们碰了个面,就是否吃、何时吃、如何吃等事宜进行了认真磋商。最后,哥俩儿达成一致意见:“小孩的肉还是比较香的,是一定要吃的。有条件要吃,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吃。”这次会议之后,原本平静的卫运河已不再平静。坐船的小孩、在河边玩耍的小孩都成了鱼精们的美味佳肴。两位吃得很开心,可百姓们却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正在人们苦于束手无策的时候,从临清城南来了一位老者,鹤发银须,身带一股仙气。这位老者向百姓献上镇妖之策——如欲镇妖,必设高塔。要设高塔,无需劳民伤财。城南五十多里处,有一座二十多丈的废弃宝塔,将其拉来,便可镇妖。闻听此言,百姓竟无人叫好。因为对于凡人来讲,拉这么高的宝塔的确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这位老者不是凡人。看到众人无动于衷的样子,老者当即表示:“宝塔不用你们拉,我老头子来拉。但是有两个要求:一是要回家给我准备绳子;二是要回家给我准备牛。越多越好。”分工很明确,意见很统一,大家很高兴。一切准备工作都就绪之后,人们都进入了梦乡,除了一个人。

随着雄鸡的一声鸣叫,清晨的一缕阳光洒向了卫运河。人们睁开惺忪的双眼,没有看见那位老者,却惊奇地发现,一道长长的影子横穿运河。顺着影子望去,一座高大的舍利宝塔屹立在运河东岸。这座塔,八角八面九层,底层开一南大门,门楣上写着四个大字——舍利宝塔。门前有一封条,上面写道:“宝塔罩深井,深井锁二青。”看来,二位鱼精教主是做不成了。如果此塔不倒掉,估计它们哥俩儿会永远待在这里做一井之主了。

宝塔南面的地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辙印,一直向南延续了五十余里。果然,原来在那里的古塔不在了。可是,原塔周围的村庄还在,至今还在。它们的名字是马塔头村、赵塔头村、刘塔头村、国塔头村、娄塔头村、影庄……

纵观整座宝塔,其整体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通高61米,共八角八面九级,应佛教“灵收八表,九九归一”之意。“灵收八表”,意为此处汇聚四面八方之灵气。“九九归一”意为从来处来,往去处去,又回到本初状态。当然,这种回复不是简单的返回,而是一种升华,一种再造,一种涅槃,更是一个新的起点。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九”是最大的,也是终极的。故而许多人文建筑都以“九”为最,舍利宝塔亦不例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