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年即以清渊之名设县制。后赵建平元年(公元330年),因依傍清河(卫河古称)而更名为临清县,临清之名由此而始,沿用至今。
临清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县城东南的仓上村东,时代是北魏至金。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华里,东西宽3华里,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北城墙、北城门遗址犹存。城内主要建筑有:古县衙、钟鼓楼、文庙、奶奶庙、净域寺等,有多座汉代至北宋末年的古墓。出土有大量的瓷片,宋代六大瓷系、五大名窑中的大部分瓷器。临清古城遗址,为后赵,北魏至金"临清故城",因居于汉屯氏别河之东西而分"水东临清"和"水西临清",后赵时期,改清渊县为临清县(临清之名始于此),建城于今临西县仓上村东卧牛坑内。史称"水东临清",北魏年间又建临清城于今临西县仓上村南北月洼中,史称"水西临清"。隋代开挖的大运河永济渠段穿县西门而过。唐代,古县分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级,时临清县(治今临西仓上)为望县,乃贝州最大古县,析临清南部而建的永济城(治今北馆陶镇,原临清张桥店,详情见于旧唐书)与清河县同为紧县。时临清县有唐代最大的正仓,素有"国之北库"之美誉。宋代大水,临清县入宗城县为镇,永济县被废并入馆陶县,一年后临清县复设,永济县一部分寻隶临清,馆陶县将古城由东古城镇迁往临清张桥店,原永济县古城(今山东冠县北馆陶镇)。金代临清城被毁,运河由临清尖冢(今临西尖冢)改道卫运河,金天会年间,临清古城由仓集镇(今临西仓上)迁往曹仁镇(今临清市旧县村);1956年清平县撤销,除旧城区划入高唐县成立清平镇,其余划入临清县,即今临清市康庄镇,金郝庄镇,松林镇,老赵庄镇,戴湾镇,魏湾镇,尚店乡,刘海子镇等;1964年卫运河大水,1965年临清县卫运河西岸的童村(今临西县城,原临清故城仓集镇),下堡寺镇,吕寨镇,尖冢镇,枣元乡,老官寨镇,樊村乡,城关区在卫运河西岸的西城区(今临西县河西镇),水波乡,黎博寨,单屯,大刘乡等等划入河北邢台专区,成立临西县,意为临清河西。同时将馆陶县卫运河东岸的烟店,八岔路,潘庄,今临清唐元大部划入临清市。由临清市保留了临清的建置,但今临清市是原临清在卫运河东岸的城区和大辛庄与清平县,馆陶县的乡镇东拼西凑而来,临西县则保留了临清县的主体。临西县成立后,县城初设河西街(临清在卫运河西岸城门内的老街巷),于1970年迁至童村(今临西县城,原临清故城仓集镇所在地)。此临清古城遗址系临清故城,隋唐大运河故道沿岸的临清古城遗址。
.
汉代清渊县因何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古清河流至此地,汇而为渊,故而名为清渊。据《临清州志》记载:“清渊俗称鱼池城”。鱼池城是不是真正的清渊古城遗址,不是。清渊古城与鱼池城又有着密切联系。《水经注》上记载:“淇水又东迳清渊县故城西,又历县之西北为清渊,故县有清渊之名矣,世谓之鱼池城,非也”。《水经注》上有上古时期清水在此聚而成渊的记载。也记载了清渊城西北有清渊潭。古清水即淇水在此地域分流汇集,水内有城,城内有水,形成潭渊,清渊城就是因清水在此汇聚成潭而得名。
临清地域出现的第一个县治建置为清渊县。清渊县始建于西汉高祖年间,大约在公元前206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历史上的清渊县城在什么地方?知道的人恐怕不多,现在大部分人都知道,临西县仓集镇仓上村是临清故城,然而,临西县仓上村的临清古城,是五代时期的临清故城,其实,汉代的清渊古城在馆陶县清扬城村。据《馆陶县志》卷一45页记载:“清渊县故城,在县西北十三里,汉置县,属魏郡,俗曰青阳城”,那么,青阳城又是哪里?现在叫什么?经过查阅《馆陶县志》和《河北政区沿革志》,得知馆陶县城北的清扬城村,就是史书中记载的青阳城。所以说,今天的馆陶县清扬城村附近就是汉代时期的清渊县故城。通过谷歌卫星地图,还可发现清扬城村附近地势高亢,有一条明显的河流痕迹在其东侧自南而北流过,这条河流就是历史上的清水河。这也印证了《水经》上所说的清渊城在“水西”。另外,经过采访当地老人,结合馆陶县考古调查也证明,青阳城一带确系汉代的政治活动中心。考古发掘和农民深挖土地时,在这里有大量的汉代文化瓷片、民居残砖片瓦等出土。清渊县古城在清扬城村历时500余年,至晋代(330年)由于黄河决口,清渊县城迁徙至河东清水堡,就是现在的冠县清水镇。
临清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县城东南的仓上村东,如今,古临清北城墙、北城门遗址犹存且部分探明。城内主要建筑有:古县衙、钟鼓楼、文庙、奶奶庙、净域寺、官仓等,有多座汉代至北宋末年的古墓。出土有大量的瓷片,宋代六大瓷系、五大名窑中的大部分瓷器。
古临清官仓遗址位于在仓上村西南,仓上村村名也是由此而得。此遗址西岸为临清古城西城墙。西城墙之外,有古永济渠(大运河),有利于粮食的装卸、转运和存储。临清,是主要的运粮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故临清官仓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
丰富的地下文物埋藏,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冀南平原旧城面貌、风土人情、城市发展的珍贵资料,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古城泯灭的原因,也就是在1127年(金天会五年)县城东迁曹仁镇的直接原因有三,
一是宋、金战争。我地是古县城驻地,又是宋、金“拉锯战”的主要战场,破坏尤甚。
二是水患,北宋晚期,我地屡遭洪水袭扰,陆地行舟,毁禾稼、败庐舍,城内官民建筑损毁严重,以至于在北宋熙宁五年一度把临清并入宗城(治今威县邵固),“旋复置”,并最终徙治曹仁镇。
三是永济渠的东移。隋代开凿的永济渠在临清古城遗址一带北流,它是一条贯通南北的黄金水道,它在给古临清带来一些灾难的同时,主要是带来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繁荣。由于黄河南移等诸多原因,上游来水大减,永济渠渐废。后又逐渐东移到今卫运河的位置。永济渠的东移,使古临清失去了运道的繁盛,没有了交通上的便利,这对于主要依靠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起来的古代县城的存在是一个极大的不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