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城址的三次迁徙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 |
分类: 聊城文化风俗历史传说 |
聊城城址的三次迁徙
上世纪八十年代旧州洼北有一高大的土堆,当地群众称之为“老台”,旧州洼南之张屠庄有一高大的土堆,当地群众称之为“王坟”,此二土堆现均已不存,据旧志载:“巢父墓在城东南十五里,旧治十字街东南” 。当地群众说的“王坟”大概就是“巢陵”。
今之“旧州洼”南接张屠庄,东接东外环之傅家老庄,西接军王屯,向北400米是徐田庄。
一、聊古庙是聊城最早最初的城址
聊古庙是春秋至北魏聊城故城。聊古庙,又名“聊崮庙”在阎寺镇申李庄东。春秋后期,今聊城一带为聊摄国。齐国灭聊国后,始称“聊城”,为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聊城城址聊古庙的时间约为一千余年,距今已二千五百余年。 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6/1914/24957667_2.jpg
聊城县志》记载:“聊城为高阳氏(即黄帝之孙颛顼)莅临之地。”当地人为了怀念他,给他修了衣冠冢,冢旁盖了庙,人称“聊古庙”。明万历年间在此建有庙宇。清宣统二年修纂的《聊城县志》记载:“聊城城西北二十里有高阳氏陵,俗称聊古庙”。其位置在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之阎寺村申李庄东西新河左岸。《续山东考古录》载:“聊城县故城在城西北十五里,今聊古庙,是后人于其地立庙名耳。”。北魏人郦道元记录其当时的风貌说:“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即鲁仲连射书台。
“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清康熙年间,聊城人状元邓钟岳到此,书写“聊古庙”匾额1方,悬于庙门,遂将“聊古庙”之名称沿袭至今。
过去该庙的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彭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颛顼庙计划重建,为东昌府区重点开发建设项目。
颛顼墓在聊古庙西北约50米处,传说是它的衣冠冢或泥塑像葬处。颛顼墓旁有水井,称圣水井,传说此井“颇著灵异,逢旱祈祷,辄降甘霖”。古为聊城八景之一,称为“圣泉携
“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清康熙年间,聊城人状元邓钟岳到此,书写“聊古庙”匾额1方,悬于庙门,遂将“聊古庙”之名称沿袭至今。
过去该庙的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彭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颛顼庙计划重建,为东昌府区重点开发建设项目。
颛顼墓在聊古庙西北约50米处,传说是它的衣冠冢或泥塑像葬处。颛顼墓旁有水井,称圣水井,传说此井“颇著灵异,逢旱祈祷,辄降甘霖”。古为聊城八景之一,称为“圣泉携
二,王城是第二次的城址
王城是北魏至后晋时聊城的县城。
《魏书·地形志》载:“聊城县有王城,郡、县治”。北魏太常七年(公元422年)安平王镇平原,王城为安平王镇守平原所筑之“平原镇”。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平原镇”为“平原郡”,当时平原郡领:聊城、博平、茌平、西聊四个县,王城为平原郡的治所;聊城县治所也迁至此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聊城县治由聊古庙东迁40里(今东昌府区北杨集东南、丁块西南一带)。
北魏泰武、永安年间,葛荣于此置冀州,寻废,魏孝武帝复置平原郡。
隋开皇三年(583)废平原郡,开皇十六年(596)置博州,仍治王城。
唐天宝元年(742)改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复为博州,而州、郡治所一直在王城。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因黄河决口,王城淹没。南迁州、县治所于巢陵故城。
聊城县治在王城的时间为446年。
王城是北魏至后晋时聊城的县城。
《魏书·地形志》载:“聊城县有王城,郡、县治”。北魏太常七年(公元422年)安平王镇平原,王城为安平王镇守平原所筑之“平原镇”。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平原镇”为“平原郡”,当时平原郡领:聊城、博平、茌平、西聊四个县,王城为平原郡的治所;聊城县治所也迁至此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聊城县治由聊古庙东迁40里(今东昌府区北杨集东南、丁块西南一带)。
隋开皇三年(583)废平原郡,开皇十六年(596)置博州,仍治王城。
唐天宝元年(742)改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复为博州,而州、郡治所一直在王城。
巢陵城 从聊城大学南门沿湖南路向东四公里有“九州洼渔村”,向北即到巢陵城遗址。因
“旧时为博州治所”,故今称“旧州洼”,俗称“九州洼”。
“巢陵城”是后晋至北宋初聊城的县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聊城旧城因“河决城圮”,于是把县治南迁至巢陵。“巢陵”因有巢父墓而得名,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黄河决口,巢陵城毁,博州及聊城县治所迁至孝武渡西,博州及聊城在“巢陵城”的时间共47年。
巢父是中国古代名士。他生活在尧舜之时,“山居不营世利”,以树筑巢,居于其中,故称其为巢父。相传,尧曾“以天下让之”。巢陵城俗称“旧州洼”,讹传为“九州洼”。有“狮子红眼闹旧州”的传说,目前正在启动旧州洼湿地公园建设。
“巢陵城”是后晋至北宋初聊城的县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聊城旧城因“河决城圮”,于是把县治南迁至巢陵。“巢陵”因有巢父墓而得名,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黄河决口,巢陵城毁,博州及聊城县治所迁至孝武渡西,博州及聊城在“巢陵城”的时间共47年。
巢父是中国古代名士。他生活在尧舜之时,“山居不营世利”,以树筑巢,居于其中,故称其为巢父。相传,尧曾“以天下让之”。巢陵城俗称“旧州洼”,讹传为“九州洼”。有“狮子红眼闹旧州”的传说,目前正在启动旧州洼湿地公园建设。
上世纪八十年代旧州洼北有一高大的土堆,当地群众称之为“老台”,旧州洼南之张屠庄有一高大的土堆,当地群众称之为“王坟”,此二土堆现均已不存,据旧志载:“巢父墓在城东南十五里,旧治十字街东南” 。当地群众说的“王坟”大概就是“巢陵”。
今之“旧州洼”南接张屠庄,东接东外环之傅家老庄,西接军王屯,向北400米是徐田庄。
三孝武渡西城是聊城第三次的城址
“孝武渡西城”即今聊城之老城。宋淳化三年(992)6月,因黄河水患,巢陵城毁,移聊城县治至运河孝武渡西,即今聊城运河以西的旧城区。“孝武渡”也叫“崇武渡”;运河大码头即崇武渡大码头。
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6/1914/24957667_9.jpg
熙宁三年(1070)始划定规模,搬运土木,修筑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军事需要将宋筑土城扩筑为砖城。扩建后,城高池深,布局严密,易守难攻,时称:“能陷不失的凤凰城”。孝武渡也叫崇武渡即今大码头。《聊城县志·城池》记载:“孝武渡在通济闸上流,其渡口西有羊使君街”。通济闸今称“闸口”。
“孝武渡西城”即今聊城之老城。宋淳化三年(992)6月,因黄河水患,巢陵城毁,移聊城县治至运河孝武渡西,即今聊城运河以西的旧城区。“孝武渡”也叫“崇武渡”;运河大码头即崇武渡大码头。
http://image52.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6/1914/24957667_9.jpg
明洪武七年(1374年)为“远眺料敌于严更漏”,在城中央建造更鼓楼一座,今楼犹存,更名光岳楼。1411年,会通河疏通,东昌府成为运河沿岸9大商埠之一。后又不断修城。乾隆年间漕运达到鼎盛时期,东关大码头一带尤为繁华,太汾、山陕、苏州、江西、武林赣江6处会馆傍河而立,河中商船络绎不绝,岸边货积如山。附近的太平街、双街、小东关三条街巷,商业发达,市井热闹繁荣,时有
“金太平、银双街、铁打的小东关”之称,漕运带来的兴隆繁盛延至1854年,长达四百余年之久。
聊城历史悠久,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均有发现。悠久的历史为聊城留下了众多的景观,光岳晓晴、巢父遗牧、崇武连樯、绿云春曙、古甃铺琼、圣泉携雨、仙阁云护、铁塔烟霏等合称八大胜景。今存聊城古建筑光岳楼与山陕会馆均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聊城是湖、河、城融为一体独具特色的城市。
前一篇:聊城十五圣人之十五:孝圣闪子
后一篇:临清文化名人--谢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