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古建筑

标签:
技术学院会馆古建筑五十年代吴承勋文化 |
分类: 聊城文化风俗历史传说 |
http://s5/middle/4c3ea809t91d347cc4d24&690
东昌府衙(即后来的道台公署,西面是府衙的花园依绿园,因靠近城西北角的绿云楼而得名,园内有“十八景”。绿云楼是聊城古八景之一的“绿云春曙”)。地址在今道署西街路北的聊城市粮食局及西花园,原为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建,后经多次重修,为东昌府最高行政长官办公、居住的地方。
道台公署往东有东昌府儒学即后来的县立第二小学;再往东有红十字会。
东昌府文庙在府衙东,原市委党校旧址,最早为宋朝元丰间(1078-1085年)博州知州徐爽建。文庙的大门正对着文明街。文明街南首建有文明坊(石牌坊)。
聊城县衙在楼西大街中段路北,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蒋子昭建,历经多次重修,为聊城县的行政长官办公、居住的地方。这里曾经是评剧团,而现在,这里是聊城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
再往西是县监狱即后来的看守所。楼东大街西头路北有县警察局,又有明平山卫旧址,东口东路北有邮局,路南有国民党县党部。聊城县衙对面路南是观后街,“观”指的是万寿观。
万寿观为聊城最早的庙宇建筑(早于古城的建造年代,聊城曾流传“先有万寿观,后有凤凰城”之说),在光岳楼西南,现海源阁宾馆(东昌府区招待所)西院墙外。万寿观原名房老庵,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后军都督金荣奏改此名。观内建有被称为聊城八景之一的“仙阁云护”的昊天阁,还有三清殿、郁罗霄台和悬挂九龙锺的锺楼。万寿观的原址之上,是如今海源阁宾馆的一座楼。
http://s12/middle/4c3ea809t90868cac77bb&690
万寿观老照片
http://s15/middle/4c3ea809t908658b8b3ae&690
万寿观重建效果图
七贤祠在聊城古城万寿观原址西南方向100米左右楼西大街原临场县衙西邻,建于明朝中期,供奉聊城历代乡贤,计有: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后增邓锺岳、朱学笃,实为九贤。
清宣统二年《聊城县志》卷四·学校志,载:“七贤祠向在县西,道光知府朱锦琮改祀於书院后楼上。上供文昌;下供王文定道、穆文简孔晖、孟清宪秋、王恭介汝训、逯给谏中立、张宏山后觉、赵素衷维新各牌位。后增邓锺岳为八贤;旁以郡守胡德琳配祀。山长孔宪彝有记勒石。光绪壬辰又增孝毅先生朱学笃牌位於旁”。
八蜡庙,八蜡庙在万寿观以西,为东昌府知府于每年腊月祭祀四方神灵的庙宇。八蜡(zhà)是古代中国人民所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八蜡的祭祀称为八蜡之祭、大蜡之礼或八蜡祭。
东昌卫旧址在聊城北门里路西。
卫仓,明代“平山卫”的粮仓,1950年是聊城监狱。
http://s6/middle/4c3ea809t907ce6918335&690
http://s7/middle/4c3ea809t907ce7b5daf6&690
县文庙在城隍庙街(现红星街的东半部)东首路北,这里曾是县儒学,现在是聊城四中。
城隍庙在东昌府区人武部院址,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东昌府同知魏忠建,后经多次重修,现已不存。
关帝庙,在西城墙上原有关帝庙,为元天历己巳(1329年)东昌路总管达鲁花赤伯颜不花修建,历代重修,有碑记。
狮子头上一座庙
由聊城海源阁西去三百米,有一条宽七米的小街,叫观前街。过去,小街西端路南有一户院墙上砌着一个用石块雕刻的狮子头。狮子头上方凹壁修成一座小小的关帝庙。聊城俗谚“狮子头上一座庙”便指的这一景观。据说,这面墙后又生出一颗枸杞,枝叶繁茂,远远看去就像狮子后面的尾巴,故又有“石狮子、活尾巴”之说,据传,“狮子头上一座庙”缘自聊城历史上的一大灾难。
傅以渐故宅及傅斯年故居,在北门里相府街路北。解放后在相府的原址改建为长途汽车站;文革以后又改建为山东省建材高级技工学校,此后该校又更名为“山东省第二技术学院”。解放后在相府的原址改建为长途汽车站;文革以后又改建为山东省建材高级技工学校,此后该校又更名为“山东省第二技术学院”。
整个相府占地二十多亩,坐北朝南。相府大门上有康熙御题对联:“传胪姓名无双氏,开代文章第一家”,并有横批:“圣朝元老”。进大门后,就是会客厅,随后便是六排十二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楼房后是四合院,院落两侧是“侧院”。二层楼房在当时的民居中十分少见,可见相府建筑之豪华。现省第二技工学校校址。傅以渐为顺治三年(1647年)清朝开国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正一品),授太子太保,加少保。此故宅为傅以渐后人傅绳勋所建(傅绳勋官至江苏巡抚)。
http://s16/middle/4c3ea809t906d4fae822f&690
http://s14/middle/4c3ea809t906d5165ec0d&690
山东省第二技术学院
邓钟岳故宅在状元街今实验小学校址以东。状元街因邓锺岳在康熙年间考取状元而得名。邓钟岳故宅为清朝湖广荆南道道员邓秉恒(正四品)于顺治初年购置、扩建,曰“邓家公馆”。其院内建有藏书楼,曰“寒香阁”。邓秉恒一生酷爱藏书,藏有大量宋元孤善本和明朝刻本书籍,虽然规模不如“海源阁”,但比“海源阁”藏书至少要早一百七十余年。其院内还建有“问字亭”等。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因其曾孙邓锺岳考取进士一甲第一(状元),其宅院即名“状元府”,门前街道即名“状元街”至今。
朱延禧故宅 朱延禧故宅在朱府街,朱府街于清朝末年改称叶家园子。叶家园子位于东昌古城光岳楼东南,东起南顺城街,西至朱府口,与火神庙街相连。
朱延禧字允修,明末大臣,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即授为翰林院检讨,后升任礼部右侍郎。任“日讲官”时,讲《尚书》“可爱非君”一章,阐明义理,颇有独到见解,被熹宗称赞为“讲官第一”,拜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末几,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至由他负责编修的两代皇帝的政令集《两朝实录》成书,以及由他负责督修的皇帝陵墓竣工后,天启五年(1625年),即升任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其后,宫中宦官衙门下令,以后内阁票拟时,要称魏忠贤为“元臣”,朱延禧认为不可。御史田景新为讨好魏忠贤,上书弹劾朱延禧。朱延禧为此被革职归乡。朱延禧返乡后,以隐逸姿态在家闲居。族人受其影响,处事低调。后适逢改朝换代之乱搬至乡间。朱延禧卒后,谥“文恭”。
叶嗣高故宅 叶嗣高故宅在南口东叶家园子。叶嗣高(1857~1925),字矩民。光绪二十六年叶嗣高在太原糟粮房任职时,被荐为慈禧太后诊病。慈禧病愈,封其为延山县知县。后应诏入京,任太医院衙门御医。后升为遵化州知州。后在天津袁世凯府中候差,进京后即升为候补道台。辛亥革命后回乡行医。叶嗣高精读《内经》、《伤寒》、《难经》等经典著作。临症用药稳妥,治愈危重病人甚多。有济困扶危之德、妙手回春之术,为乡里称颂。
马宅街 马宅街源自聊城马家,马家于明末清初自山西迁至聊城,马家九代为官拥有文官武将,或因获有功名,当时马宅负盛名,因而定名马宅街。族人常蒙邀至山陕会馆赏戏曲。马家至清末,已淡出官场,而在商场拥有玉兴钱庄、绸布庄、南货店,置货船多艘,经由运河营运南北货物。然祖父因中年早逝,所有产业结束经营,又因土匪之乱,家人幼小孤寡,举家迁移济南府。
顾瑛家族宅院在顾家胡同。在聊城东南隅,有三条顾家胡同,即东顾家胡同、西顾家胡同、南顾家胡同。三条顾家胡同都是因当年的顾氏府宅而得名。
据《聊城县志》记载,顾氏先祖、明时武将顾恭,是安徽巢县人,从他开始,顾家获得了世袭“千户”等军职的资格。顾恭之子顾铭于洪武二十二年升平山卫指挥佥事。平山卫的指挥使司,就坐落在今天的古楼东街路北。顾铭来东昌府担任军职后,于城内置宅居住。此后,卫职数代承袭。其中顾瑛升任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顾九思升任山东都指挥佥事。明朝期间,顾氏家族壮大,族人分居城乡各地,但将军府第始终设在城内,规模也逐渐扩大。为通行方便,这处院落东、西、南三面置门,门前道路渐成街巷,成为今日仍存的三条顾家胡同。
任克溥故居在前王园街(后来前王园街、城隍庙街合并成红星街)路北,为清朝刑部左侍郎任克溥所建,解放后开辟为聊城人民公园。其院内有一棵千年古槐树(唐槐),几年前枯死。
朱鼎延及其第七世孙湖广道监察御史朱学笃故宅在袁宅街路北。朱鼎延(1603~1668)字元孚。清初兖州平阴人。明末避乱,奉母徙居聊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清顺治初年被举荐为礼部主事,官至工部尚书。
安跃拔府第在安宅街。安跃拔是聊城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康熙五年(1666)中武举人,历任湖南督标右营游击,直隶保定参将,广州潮州总兵。1707年以母丧归里,服阕,受引见,以年老乞休归里,居乡曾修外郭路,设立义学,周济族党,多有义举。安氏虽武举出身,然能文善书。光岳楼基座南面东侧小圈门上“凤城仙阙”和西侧小圈门上的“琅苑瀛洲”,落款“安跃拔”,均为其手书。光岳楼二楼南侧悬挂的“宇宙文衡”匾额亦为安跃拔所书。
李梦说在城内的故宅位于西白衣堂街路北,今已不存;李梦说(1864—1924),说读yuè。清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武状元,朱老庄乡四甲李村的故居1994年被地区、东昌府区两级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多年来一直当作小学教室使用,权责管理没有明确,造成文物部门无从保护,教育部门用之不修。一直以来,大厅周围堆满了杂草秸秆,2003年11月份,柴草着火,将其烧毁。
杨以增故宅位于观前街路北,今海源阁和县招待所(海源阁宾馆)的位置。为清朝河道总督杨以增所建,是一处五进院落,整个建筑结构严谨,起脊青瓦,雕梁画栋,极为豪华。
海源阁藏书楼就坐落在其第三进宅院内。进入大门后,有一院落,再进入二门后,才是穿堂客厅,随后是穿堂住房,各院落皆有东西厢房。进入大门靠东侧有一便道,直通东跨院,也就是如今的海源阁,海源阁后是大花园,花园东侧是粮仓、马厩、厨房、碾坊,并有一后门可出入。
华佗庙 聊城古城东关、前菜市街东首,现聊城市中医院处,曾经有一座华佗庙。
万寿宫 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聊城县志》中记载显示,万寿宫街曾建有阳平书院,为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东昌府知府杨文乾所建。
到了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时任东昌府知府吴承勋将阳平书院改建为万寿宫。
江西会馆为聊城八大会馆之一,由江西商人为联乡谊述乡情集资筹建。江西会馆原有建筑包括山门、奎星楼、戏楼、看楼、大殿、春秋阁等,主要建筑还是万寿宫,内祀江西地方保护神——俗称“福主”的许真君。
万寿观原为“聊城古八景”之一——仙阁云护,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为明代古建筑群、道家圣地,供奉上八仙及下八仙。根据古城保护与改造规划,万寿观正准备恢复重建。
http://s14/middle/4c3ea809t906d63dacc5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