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古城区消失的古迹

标签:
杂谈 |
分类: 聊城文化风俗历史传说 |
http://s4/middle/4c3ea809t8a488e098d53&690
http://s10/middle/4c3ea809t8a5275292479&690
傅以渐故宅。在北门里路东,聊城人称为“相府”,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第二技术学院(省建材技校)的位置。整个相府占地二十多亩,坐北朝南。相府大门上有康熙御题对联:“传胪姓名无双氏,开代文章第一家”,并有横批:“圣朝元老”。进大门后,就是会客厅,随后便是六排十二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楼房后是四合院,院落两侧是“侧院”。二层楼房在当时的民居中十分少见,可见相府建筑之豪华。现省第二技工学校校址。傅以渐为顺治三年(1647年)清朝开国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正一品),授太子太保,加少保。此故宅为傅以渐后人傅绳勋所建(傅绳勋官至江苏巡抚)。过去的傅宅,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
任克溥故宅,任克溥故宅在今城内公园园址。为清朝刑部左侍郎任克溥所建,解放后开辟为公园。其院内有一棵千年古槐树(唐槐),几年前枯死。其院内正房曰“松桂堂”,康熙南巡时驻跸聊城,就住在他家中。康熙亲书“松桂堂”额及临米芾“天马赋”,并写了“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本不老,因雪白头”的对联一并赐与任克溥(《清史稿》和《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均有记载)。
叶嗣高故宅,在今东昌府区锻压机床厂厂址。为叶嗣高所建。其门前的街道至今仍叫“叶家园子街”。
府文庙在道署西街,府文庙原址后来成为市委党校,聊城日报社也曾在这里办公。
东昌府府衙原址在府文庙东边,在道署西街路北市粮食局,现在这里是几排废弃的青砖粮库,市粮食局就在粮库后面办公。再向西,就是名噪一时的依绿园旧址了。
依绿园坐落于聊城旧城区西北隅,北、西至城墙,南到道署街,东到市粮食局西墙,略作长方形,占地 3.84公顷,为明、清两代官府花园。
据清宣统《聊城县志》记载:绿云楼,在府城西北隅。宋时建,名自公亭。至元九年,尚书徐士隆为总管,改建为绿云楼,亦云绿云亭。旧废为民居。乾隆三十二年,知府黄检扩其地为园,为学使谦恒题额曰“得水”。三十八年,知府胡德琳重葺,改名“依绿”。
“丽农山房”为依绿园主建筑。丽农山房西边累土为山,名曰华山,山房南面也有土山,名为南章。南章左右分别是名为邀月的游廊和称作蓼庵的水榭,两建筑东面是通往晚晴书屋和砥斋的双桥。双桥之间有小玲珑馆和名为可亭丽的房间。山房北面有轩房一处,三面临水,故名枕流漱石台。此轩西北有一亭,“绿云深处”的名字正好迎合依绿园的原名“绿云楼”。
据聊城市财政局邓钟岳之第八世后人邓树堂先生介绍:东昌府衙(包括依绿园,依绿园为府衙的后花园,因靠近城墙西北角的绿云楼而得名,园内有“十八景”。绿云楼是聊城古八景之一的“绿云春曙”)。地址在今道署西街路北市粮食局及西花园,原为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建,后经多次重修,为东昌府最高行政长官办公、居住的地方。府衙内原有宋徽宗赵佶亲笔书石碑一通(为半截碑),是不可多得的国家级珍贵文物。
园内亭台、池榭、小桥、幽阁疏密谐和,假山峥嵘,翠峰叠秀,花木繁茂,溪水长流,晚景书屋、丽农山房、绿云深处等12景的设计独具匠心,为五百年前聊城一大胜景。
依绿园亦称道署花园。源于宋、盛于清,毁于民国初年,因其为东昌八大胜景之一“绿云春曙”而久负盛名。依绿园为东昌府最高行政长官办公、居住的地方。
从西花园街与道署西街交叉的路口向南的街叫古棚街。
聊城县衙原址在古楼西街中段路北的57号,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蒋子昭建,历经多次重修,为聊城县的行政长官办公、居住的地方。这里曾经是评剧团,而现在,这里是聊城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对面路南是观后街,“观”指的是万寿观。
万寿观为聊城最早的庙宇建筑(早于古城的建造年代,聊城曾流传“先有万寿观,后有凤凰城”之说),在现东昌府区招待所西院墙外。万寿观原名房老庵,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后军都督金荣奏改此名。观内建有被称为聊城八景之一的“仙阁云护”的昊天阁,还有三清殿、郁罗霄台和悬挂九龙锺的锺楼。万寿观的原址之上,是如今海源阁宾馆的一座楼。
七贤祠在聊城古城万寿观原址西南方向 100米左右楼西大街原临场县衙西邻,建于明朝中期,供奉聊城历代乡贤,计有: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后增邓锺岳、朱学笃,实为九贤。
清宣统二年《聊城县志》卷四•学校志,载:“七贤祠向在县西,道光知府朱锦琮改祀於书院后楼上。上供文昌;下供王文定道、穆文简孔晖、孟清宪秋、王恭介汝训、逯给谏中立、张宏山后觉、赵素衷维新各牌位。后增邓锺岳为八贤;旁以郡守胡德琳配祀。山长孔宪彝有记勒石。光绪壬辰又增孝毅先生朱学笃牌位於旁”。
八蜡庙,八蜡庙在万寿观以西,为东昌府知府于每年腊月祭祀四方神灵的庙宇。
八蜡(zhà)是古代中国人民所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八蜡的祭祀称为八蜡之祭、大蜡之礼或八蜡祭。
《礼记•郊特牲》记载:“八蜡以祀四方”。据东汉经学家郑玄所注:“四方,方有祭也,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另史志所载:“古有八蜡之祭,每岁建亥之月,田功告成,则合聚八神而报响之,谓之八蜡”。古代的八蜡祭举行时,皇帝与人民都会参加。
据《三礼图考》记载,伊耆氏早巳祭祀八蜡。《礼记》中载有一首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丰年若土,岁取千百!”由于伊耆氏可能指神农氏、尧或周代设置的职官,所以八蜡最迟源于周代。唐代司马贞《史记》载:“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一般相信伊耆氏所祀的八蜡,是指上古时代。无论如何,八蜡之祭发展到汉、唐时,蜡祭的活动巳变得隆重;但于明、清时期,却时行时止。
海源阁,在万寿观西北角。
杨以增故宅,杨以增故宅在今东昌府区招待所所址。为清朝河道总督杨以增所建,为三进院落的大宅院。闻名天下的“海源阁”藏书楼就坐落在其第三进宅院内。
海源阁门前东西方向的街叫做观前街,向西不远路南,如今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的西校区,就是当年的考院。
考院在教育学院校址,现在是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的西校区。考院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建,为考取秀才的专门机构。其南面的街道至今仍叫考院街。原有施闰章(清朝顺治进士,时任山东学政)的《重建东昌考院记》。
学校西墙、南墙外,分别是安宅街、考院街,向东出了考院街,就来到了新近重建的南城门。
从海源阁向东的那条街叫火神庙街。火神庙街,继续向北,便是向东的状元街。
状元街因邓锺岳在康熙年间考取状元而得名。今实验小学校址是邓秉恒故宅,为清朝湖广荆南道道员邓秉恒(正四品)于顺治初年购置、扩建,曰“邓家公馆”。其院内建有藏书楼,曰“寒香阁”。邓秉恒一生酷爱藏书,藏有大量宋元孤善本和明朝刻本书籍,虽然规模不如“海源阁”,但比“海源阁”藏书至少要早一百七十余年。其院内还建有“问字亭”等。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因其曾孙邓锺岳考取进士一甲第一(状元),其宅院即名“状元府”,门前街道即名“状元街”至今。后来成了启文书院。
启文书院,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成。启文书院曾聚集了众多名人讲学,翰林院庶吉士、江苏巡抚傅绳勋、翰林院编修朱学笃,晚年皆应邀到启文书院讲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卯学制》,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同年,东昌府将原“启文书院”,改设为“东昌府官立中学堂”。至此,聊城历史上的第一处中学堂在东昌府建立。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颁布,原“启文书院”,改建为“东昌府官立中学堂”,校址坐落于东昌古城中心建筑“光嶽楼”的东南角的孙家胡同内(现在实验小学校址的一部分)。东昌府官立中学堂首任堂长为留日学生郭宝珍,首任监督为尹宏庆。
东昌卫衙门。东昌卫衙门在楼东大街西端路北。为东昌卫指挥办公、居住的地方。
卫仓,由聊城实验小学的东北角的古楼东大街向西约100米路北的南北街,便是卫仓街。这里的“卫”,具体指明代驻聊城的一级军事机构“平山卫”。步入卫仓街,就来到了东北隅。当年的军事粮仓所在地之上,1950年被建成一座监狱。监狱大墙拆用了明代古城墙的三合土块,这些古物,竟阴差阳错地被保存至到现在。如今,监狱西、北、东三面的外墙还算完好。
出了卫仓街,是红星街。红星街由原来的前王园街、城隍庙街组成。原城隍庙街路北,自西向东分别是城隍庙和县文庙,其原址上,大致是现在的东昌府区武装部和聊城四中。
府文庙在府治东,原市委党校旧址,最早为宋朝元丰间(1078-1085年)博州知州徐爽建。文庙的大门正对着文明街。文明街南首建有文明坊(石牌坊)。
县文庙,县文庙在现聊城四中校址。明成化间(1465-1487年)知府沈譓、知县毛深建,有大成殿。后经多次重修。
城隍庙。城隍庙在现东昌府区人武部院址,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东昌府同知魏忠建,后经多次重修,有碑记。
关帝庙,在西城墙上原有关帝庙,为元天历己巳(1329年)东昌路总管达鲁花赤伯颜不花修建,历代重修,有碑记。
狮子头上一座庙,由聊城海源阁西去三百米,有一条宽七米的小街,叫观前街。过去,小街西端路南有一户院墙上砌着一个用石块雕刻的狮子头。狮子头上方凹壁修成一座小小的关帝庙。聊城俗谚“狮子头上一座庙”便指的这一景观。据说,这面墙后又生出一颗枸杞,枝叶繁茂,远远看去就像狮子后面的尾巴,故又有“石狮子、活尾巴”之说,据传,“狮子头上一座庙”缘自聊城历史上的一大灾难。
聊城城隍庙街,聊城城隍庙街在旧城东北部,现红星街的东半部为城隍庙街,明洪武年间,砖城建成后,此段建一城隍庙(庙址在今区委院内),街内城隍庙而得名。城隍庙现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