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
“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计算题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计算题中最为灵活的一种。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充分锻炼,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是学生容易混淆和出现错误的地方,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所在部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对新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呢?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平时的数学计算教学,找到一些“简便计算”的教学策略:
一、找寻生活原型,激起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对简便计算的要求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我让学生通过生活原型的体验,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经历算法“优化”的过程,唤起他们进行简算的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加法的简便计算时,我把教学分成了以下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抛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了买一套运动服(286元)
和一个书包(99元)共需要385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由于学生之前的思维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开动脑筋,很多计算方法如雨后春笋般说出:
①286+99=286+100-1=385;②286+99=286+90+9=385;③286+99=286+(1+99)=385。2、合作探讨阶段。教师提出问题:(1)每一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2)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们各抒己见,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简便计算的方法。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在生活原型中唤起了学生的优化意识、简算意识。
这样做,让学生运用生活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学生的简便计算意识也由此有效地被唤醒。
二、巧用“正误”对比教学,让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
错误是一种正常的教学现象,也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应切实重视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能从正反两方面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活生生
“错例”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交流,集思广义,形成正确与错误的鲜明对比。最后,通过讲评加以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简便计算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技能技巧。例如:
(1)正确方法:
88×125
错例:
88×125
=11×8×125
=( 11×8)×125
=11×(8×125)
=( 11×125)×(8×125)
=11
×1000
= 1375×1000
=11000
= 1375000
(2)正确方法:28×99
错例: 28×99
=28×(100-1)
=28×100-1
=28×100-28
=2800-1
=2800-28
=2799
=1772
(3)正确方法:
25×4÷25×4
错例: 25×4÷25×4
=100÷25×4
=100÷(25×4)
=4×4
=100÷100
=16
=1
(4)正确方法:3.18-(0.33+1.18)
错例: 3.18-(0.33+1.18)
=3.18-1.18-0.33
=3.18-1.18+0.33
=2-0.33
=2+0.33
=1.67
=2.3
从上面几种类型的简便计算错误来看可谓是千奇百怪:有的盲无目的,只要貌似就用方法去套用,丧失了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有的简算意识淡泊,不知道灵活应用;有的定律混淆,张冠李戴,认识不深刻。
出现以上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各种运算定律掌握不牢,对其理解模糊不清,造成了混淆现象。在学习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每一种运算定律的特征;在运用定律时,强调要做到认真、仔细地观察算式的特点,灵活选择简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计算。对学生常犯的错误,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板书出这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错误,将这些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时,防止错误再次发生,从而提高简便计算的正确率。
三、儿歌融入教学,增强简便计算的趣味性、灵活性。
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查阅了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发现有老师用“儿歌”的形式来帮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简便计算的方法。于是,我也试着运用,发现学生借助儿歌进行计算,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和合理性,而且达到了计算的最优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举一些例子:
1、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带着符号齐搬家。
例1:
8.4×3.7÷4.2
例2: 638
+549-238
=8.4÷4.2×3.7
=638-238+549
=2×3.7
=400+549
=7.4
=949
2、加括号去括号,括号外面是减、除,括号里面改符号,打开括号也变号。
例3:
7.45-2.63+1.63
例4:
356.78-(56.78-5.56 )
=7.45-(2.63-1.63 ) =356.78-56.78+5.56
=7.45-1 =300+5.56
=6.45 =305.56
例5:
634÷250×125
例6:
6.3÷(0.9×0.7 )
=634÷(250÷125 )
= 6.3÷0.9÷0.7
=634÷
2
=7÷0.7
=317
=10
3、加括号、去括号,括号外面是加、乘,括号里面不改号。
例7:
13.78+(6.22-1.89 )
例8:
12.5
×(8×3.98)
=13.78 +6.22-1.89
=12.5×8×3.98
=20
-1.89
=100×3.98
=18.11
=398
4、有时,一道题中,可以把几句儿歌综合使用
例9:
5.64-1.19+0.36-0.81
=5.64+0.36-1.19-0.81
=(5.64+0.36)-(1.19+0.81)
=6-2
=4
例9第一步运用了“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带着符号齐搬家”;第二步运用了“加括号去括号,括号外面是减号或除号,括号里面改符号”。当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后,可以把两步合成一步,提高计算速度。
儿歌有着具体的内容、简洁的形式、明快的节奏、浅显的语言,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上面的儿歌同样适用整数、分数的简便计算。这样,把简便计算的技能、技巧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概括知识、揭示规律、简化思考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简算意识和优化意识,提高了学生计算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四、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巩固运算技能,凸显简便计算的应用价值。
学生简便意识的培养、优化思想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而应靠平时的日积月累。如果我们能把简便运算提高到思想层面上来重视,不仅局限于题中有明显要求的计算题,而是拓展、渗透到应用题、概念题、几何题的教学中,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运算性质,合理改变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使得运算尽可能简便、快速、正确,那么我们的计算教学就不再为题目的显性要求所左右。
例如:在问题解决中强化练习。用两种方法解决连乘、连除应用题,以及解决买几套衣服,几套桌椅,买同样箱数的苹果和橘子等问题,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感悟运算定律、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从而加深对运算定律、性质的认识,体会简便计算的作用。
A、用货车装运苹果,每辆车装25箱,每箱苹果重19千克。4辆这样的车一共装运苹果多少千克?
方法一:
25×19×4
方法二: 19×(25×4)
B、小卖部要做一个长
2.2m,宽40cm,高80cm的玻璃柜台,现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
方法一:220×4+40×4+80×4
方法二:(220+40+80)×4
此时,我让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不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简便计算的益处,同时也明白了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关系。这样既渗透了优化、转化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在行动中唤起了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效果良好。
有这样一个故事:爱迪生让他的一个助手测量一个灯泡形容器的容积,他的助手测量计算了半晌,也没得出结论。爱迪生往容器里倒满水,然后倒进量筒,很快得出容器的容积。是不是他的助手知识能力不够,当然不是,他所缺少的是一种意识,一种简便的意识。
总之,要使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与行动真正共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摸索,在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勤于探索算法的优化,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自觉地运用优化思想,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也就是把简便计算的意识树立在头脑中,把简便计算的行动落实在实际中,从而真正促进数学的最优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