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编号7-1682-5-075,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1932~1945年。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朝阳区。
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包括伪满皇宫旧址、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伪满洲国军事部旧址、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伪满洲国经济部旧址、伪满洲国交通部旧址、伪满洲国民生部旧址、伪满洲国外交部旧址、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旧址、侵华日军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旧址。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修建于1930~1940年代,代表了当时亚洲建筑业的最高水平。
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
,始建于1934年。旧址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楼顶铺棕色琉璃瓦,外墙为咖啡色饰面,东西两侧中部顶层各有一方攒尖。门廊采用四根变异的塔司干柱式,高达三层楼。塔楼檐下以四根倚柱突出墙面。塔楼顶部则为具有东方传统风格的重檐方攒尖。整个建筑既具有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兼具中国及日本风格。
伪满洲国军事部旧址,始建于1935年。旧址主体建筑地上原为四层,地下一层,
1970年加建一层。主体建筑平面呈箭头形,钢筋框架结构,楼层主体立面处理简洁,红色砖贴面无烦琐装饰。屋顶的样式采用日本“帝冠式”大屋项,并以山面作为主入口方向。屋顶及檐部均以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瓦装饰。现为吉大第一医院。
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始建于1935年。旧址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及檐部均以绿色琉璃瓦装饰。中部门廊顶部具有明显的中国建筑特色;下部每个支撑点的三根立柱带有西方建筑特色。塔楼顶部层层错落,上部设有“帝冠式”的屋顶,为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
伪满洲国民生部旧址,始建于1935年。旧址建筑整体平面呈F形,主楼地上二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建筑,中间为塔楼,正门朝东,由六根柱子支撑房檐,双檐之间设一夹层。地上二层采用拱窗,与一层方窗之间的墙面设有双柱浮雕。
伪满洲国经济部旧址,始建于1935年。旧址建筑共四层,平面呈长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上十分简洁,建筑在立面处理上为三段式,基座部用现代简洁手法处理。中部立面无繁锁装饰,两侧严谨对称,墙面棕黄色砖贴面。上部为女墙,富有几何图案感,顶部为一收敛的中国传统硬山式屋顶,上铺棕红色琉璃瓦。
伪满洲国交通部旧址,始建于1935年。旧址建筑共四层,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从下到上处理为三段式:底部以质感粗糙的花岗岩饰面,中部用相当简洁的现代手法处理,楼体立面大部分墙面采用棕色瓷砖贴面,正立面中央墙饰有花岗岩壁柱,壁柱雕刻有几何图案,上沿为中国传统式。门廊顶饰以女墙。顶部中央采用中式传统屋顶样式,紫红琉璃瓦装饰。
伪满洲国外交部旧址,始建于1933年。建筑正面入口明显受到西方建筑形式和构图的影响,设计成类似古埃及神庙大门造型,拱形入口开设在高大的梯形墙壁中间。建筑背面的入口设计虽然整体上模仿了正门,但是大门两翼六边形窗户、月亮门、空透栏杆和有雀替的石柱都增加了东方建筑文化色彩。
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始建于1932年。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是伪满洲国最高检察厅、最高法衙、伪新京特别市高等检察厅、高等法衙的办公场所。旧址建筑地上五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正中塔式楼顶,紫红琉璃瓦,外墙用咖啡色薄砖贴面,表面采用曲线圆角。
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始建于1933年。主体建筑钢筋框架结构,地上4层,地下1层,楼顶用铜瓦铺盖。
侵华日军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旧址,始建于1933年。主体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4层,地下1层。
这次下决心到吉林,先是吉林市,将当初寻访过的几处国七的国保碑补上,然后到长春,将国七国八一并看了,顺便将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的各个子项看了。
下午到长春,看了看斯飞坐标,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的两个子项就在酒店附近,蹓跶着就过去了。
一处,是省政府所在地。一处,是省委所在地。自然,站在路边拍了个大门留个印迹。往回走,瞎捉摸。东北的经济为什么振兴不了,可能有许多原因,但省委省政府的办公场所不那么吉利是不是也有些关系呢。
第二天,寻访“八大部”。
寻访线路由南往北,具体为: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伪满洲国交通部旧址→伪满洲国经济部旧址→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伪满洲国军事部旧址→伪满洲国外交部旧址。
比较顺利,国保碑也全部找到。
初访时间:2014年7月20日。
续访时间:2024年9月14日。
个人印象分:40。
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下)
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编号7-1682-5-075,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1932~1945年。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朝阳区。
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包括伪满皇宫旧址、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伪满洲国军事部旧址、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伪满洲国经济部旧址、伪满洲国交通部旧址、伪满洲国民生部旧址、伪满洲国外交部旧址、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旧址、侵华日军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旧址。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修建于1930~1940年代,代表了当时亚洲建筑业的最高水平。
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
,始建于1934年。旧址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楼顶铺棕色琉璃瓦,外墙为咖啡色饰面,东西两侧中部顶层各有一方攒尖。门廊采用四根变异的塔司干柱式,高达三层楼。塔楼檐下以四根倚柱突出墙面。塔楼顶部则为具有东方传统风格的重檐方攒尖。整个建筑既具有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兼具中国及日本风格。
伪满洲国军事部旧址,始建于1935年。旧址主体建筑地上原为四层,地下一层, 1970年加建一层。主体建筑平面呈箭头形,钢筋框架结构,楼层主体立面处理简洁,红色砖贴面无烦琐装饰。屋顶的样式采用日本“帝冠式”大屋项,并以山面作为主入口方向。屋顶及檐部均以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瓦装饰。现为吉大第一医院。
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始建于1935年。旧址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及檐部均以绿色琉璃瓦装饰。中部门廊顶部具有明显的中国建筑特色;下部每个支撑点的三根立柱带有西方建筑特色。塔楼顶部层层错落,上部设有“帝冠式”的屋顶,为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
伪满洲国民生部旧址,始建于1935年。旧址建筑整体平面呈F形,主楼地上二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建筑,中间为塔楼,正门朝东,由六根柱子支撑房檐,双檐之间设一夹层。地上二层采用拱窗,与一层方窗之间的墙面设有双柱浮雕。
伪满洲国经济部旧址,始建于1935年。旧址建筑共四层,平面呈长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上十分简洁,建筑在立面处理上为三段式,基座部用现代简洁手法处理。中部立面无繁锁装饰,两侧严谨对称,墙面棕黄色砖贴面。上部为女墙,富有几何图案感,顶部为一收敛的中国传统硬山式屋顶,上铺棕红色琉璃瓦。
伪满洲国交通部旧址,始建于1935年。旧址建筑共四层,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从下到上处理为三段式:底部以质感粗糙的花岗岩饰面,中部用相当简洁的现代手法处理,楼体立面大部分墙面采用棕色瓷砖贴面,正立面中央墙饰有花岗岩壁柱,壁柱雕刻有几何图案,上沿为中国传统式。门廊顶饰以女墙。顶部中央采用中式传统屋顶样式,紫红琉璃瓦装饰。
伪满洲国外交部旧址,始建于1933年。建筑正面入口明显受到西方建筑形式和构图的影响,设计成类似古埃及神庙大门造型,拱形入口开设在高大的梯形墙壁中间。建筑背面的入口设计虽然整体上模仿了正门,但是大门两翼六边形窗户、月亮门、空透栏杆和有雀替的石柱都增加了东方建筑文化色彩。
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始建于1932年。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是伪满洲国最高检察厅、最高法衙、伪新京特别市高等检察厅、高等法衙的办公场所。旧址建筑地上五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正中塔式楼顶,紫红琉璃瓦,外墙用咖啡色薄砖贴面,表面采用曲线圆角。
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始建于1933年。主体建筑钢筋框架结构,地上4层,地下1层,楼顶用铜瓦铺盖。
侵华日军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旧址,始建于1933年。主体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4层,地下1层。
这次下决心到吉林,先是吉林市,将当初寻访过的几处国七的国保碑补上,然后到长春,将国七国八一并看了,顺便将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的各个子项看了。
下午到长春,看了看斯飞坐标,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的两个子项就在酒店附近,蹓跶着就过去了。
一处,是省政府所在地。一处,是省委所在地。自然,站在路边拍了个大门留个印迹。往回走,瞎捉摸。东北的经济为什么振兴不了,可能有许多原因,但省委省政府的办公场所不那么吉利是不是也有些关系呢。
第二天,寻访“八大部”。
寻访线路由南往北,具体为: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伪满洲国交通部旧址→伪满洲国经济部旧址→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伪满洲国军事部旧址→伪满洲国外交部旧址。
比较顺利,国保碑也全部找到。
初访时间:2014年7月20日。
续访时间:2024年9月14日。
个人印象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