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土墩墓群,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类,编号249/2-29,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周。地址:浙江省东阳市。
东阳土墩墓群位于东阳市六石街道派园村、祥湖村,江北街道石宅村,巍山镇古渊头村。
1980年代初文物普查时,发现和登记了多处商周土墩墓遗迹。1988年在祥湖等地发现土墩墓。2002年在派园下马柴自然村发现前山土墩墓。2004年又发现银角山石室土墩墓。
东阳土墩墓群主要包括在五个单体墓葬。
石角山石室土墩墓坐落在祥湖村东,上部封土不存,墓室由巨石构成,长条状,高出土面。它的构筑方法与形态与典型的石室土墩墓不甚相同,但与分布于浙南地区和韩国、日本的石棚墓有类似之处。
石墎洞山石室土墩墓坐落在派园村下马柴自然村南。封土早已不存,石室与护坎平面呈“凹”字形,是一座典型的石室土墩墓,石室通长14.7米,宽1.85—2.1米,残存高度2米以上,外观平整,所用毛石或长或方,长及数米,重达数吨,是一座用石十分巨大的石室土墩墓。
银角山石室土墩墓坐落于石宅村南。上部封土不存,石室和外围石护坎结构初现,两壁垒砌平整,石块巨大,东端立封护石,顶上不见盖石。整体保存尚好,也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典型石室土墩墓。
峋界尖土墩墓坐落于古渊头村北,土墩隆起像小山。五座墓葬中,它的营建规模最大,坐落的山头也最高。现存土墩成椭圆形,东西向,封土高约5米。
前山土墩墓坐落于下马柴自然村南。2003年作了抢救性发掘。土墩呈椭圆形,保存良好,是一座长方形浅土坑木椁墓,设有墓道、甬道和墓坑,用石块垒砌,两壁往上逐渐内收,呈石室状。墓底铺设鹅卵石石床,并设有八条横向枕木沟。考古发现表明当时墓内使用了高大的棺椁葬具。出土随葬情况相当特殊,不见一般西周春秋土墩墓中常见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等生活日常用品中,出土了众多玉石器,除一件玉樽和玉镯外,其余全为饰品,主要是管、珠、条、片、角形器、龙形饰等各种小型饰件,质地有玉、水晶、玛瑙、绿松石、莹石等。这种新发现的木结构与石结构相结合的墓葬形制,可能代表着越国石室土墩墓向深土坑木椁墓发展演变的一种过渡形态。
东阳土墩墓群形制多样,内容丰富,对研究江南土墩墓的葬制葬俗、发展演变等都是十分难得的重要实例。
那天,出发到东阳寻访国保,东阳土墩墓群是计划中的第一站。在高铁上,忽然发现斯飞坐标失联了。幸亏还记得下马柴这个很有特点的自然村,赶紧在百度地图上锁定了。
到达下马柴村,在村口遇到一老汉,询问土墩墓群怎么走,老汉先打听是哪里人来干什么,然后热情主动地说跟他走。
在村边穿过甬金高速下方的涵洞,道路两侧的小山坡上立着两块国保碑,东侧为前山土墩墓,西侧是石墎洞山土墩墓。
老汉先走向石墎洞山土墩墓,一边沿山间新修的石阶往上走,一边抱怨政府保护不给力。到了坡顶,看到了暴露在树木中的巨石垒砌的石室。
石室外,看到监控设备已经损毁,倒地不起。看来,保护确实不那么到位。
再走到东侧的山坡,只看到一处土墩。老汉说发掘后就回填了,当时还说要开发旅游资源,却从此就没人过问了。
听老汉一路介绍,有了好奇心。问老汉可是村干部,老汉点头,有点自豪说多年前还做过村里的文管员。
肃然起敬。
谢过老汉,离开下马柴。东阳土墩墓群的其余各处,不准备一一看全了,遂放弃。
石墎洞山土墩墓
国保碑经纬度:北纬29°19'59”,东经120°19'56”。
前山土墩墓国保碑经纬度:北纬29°20'1”,东经120°19'60”。
寻访时间:2021年11月25日。
个人印象分:40。
东阳土墩墓群
东阳土墩墓群,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类,编号249/2-29,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周。地址:浙江省东阳市。
东阳土墩墓群位于东阳市六石街道派园村、祥湖村,江北街道石宅村,巍山镇古渊头村。
1980年代初文物普查时,发现和登记了多处商周土墩墓遗迹。1988年在祥湖等地发现土墩墓。2002年在派园下马柴自然村发现前山土墩墓。2004年又发现银角山石室土墩墓。
东阳土墩墓群主要包括在五个单体墓葬。
石角山石室土墩墓坐落在祥湖村东,上部封土不存,墓室由巨石构成,长条状,高出土面。它的构筑方法与形态与典型的石室土墩墓不甚相同,但与分布于浙南地区和韩国、日本的石棚墓有类似之处。
石墎洞山石室土墩墓坐落在派园村下马柴自然村南。封土早已不存,石室与护坎平面呈“凹”字形,是一座典型的石室土墩墓,石室通长14.7米,宽1.85—2.1米,残存高度2米以上,外观平整,所用毛石或长或方,长及数米,重达数吨,是一座用石十分巨大的石室土墩墓。
银角山石室土墩墓坐落于石宅村南。上部封土不存,石室和外围石护坎结构初现,两壁垒砌平整,石块巨大,东端立封护石,顶上不见盖石。整体保存尚好,也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典型石室土墩墓。
峋界尖土墩墓坐落于古渊头村北,土墩隆起像小山。五座墓葬中,它的营建规模最大,坐落的山头也最高。现存土墩成椭圆形,东西向,封土高约5米。
前山土墩墓坐落于下马柴自然村南。2003年作了抢救性发掘。土墩呈椭圆形,保存良好,是一座长方形浅土坑木椁墓,设有墓道、甬道和墓坑,用石块垒砌,两壁往上逐渐内收,呈石室状。墓底铺设鹅卵石石床,并设有八条横向枕木沟。考古发现表明当时墓内使用了高大的棺椁葬具。出土随葬情况相当特殊,不见一般西周春秋土墩墓中常见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等生活日常用品中,出土了众多玉石器,除一件玉樽和玉镯外,其余全为饰品,主要是管、珠、条、片、角形器、龙形饰等各种小型饰件,质地有玉、水晶、玛瑙、绿松石、莹石等。这种新发现的木结构与石结构相结合的墓葬形制,可能代表着越国石室土墩墓向深土坑木椁墓发展演变的一种过渡形态。
东阳土墩墓群形制多样,内容丰富,对研究江南土墩墓的葬制葬俗、发展演变等都是十分难得的重要实例。
那天,出发到东阳寻访国保,东阳土墩墓群是计划中的第一站。在高铁上,忽然发现斯飞坐标失联了。幸亏还记得下马柴这个很有特点的自然村,赶紧在百度地图上锁定了。
到达下马柴村,在村口遇到一老汉,询问土墩墓群怎么走,老汉先打听是哪里人来干什么,然后热情主动地说跟他走。
在村边穿过甬金高速下方的涵洞,道路两侧的小山坡上立着两块国保碑,东侧为前山土墩墓,西侧是石墎洞山土墩墓。
老汉先走向石墎洞山土墩墓,一边沿山间新修的石阶往上走,一边抱怨政府保护不给力。到了坡顶,看到了暴露在树木中的巨石垒砌的石室。
石室外,看到监控设备已经损毁,倒地不起。看来,保护确实不那么到位。
再走到东侧的山坡,只看到一处土墩。老汉说发掘后就回填了,当时还说要开发旅游资源,却从此就没人过问了。
听老汉一路介绍,有了好奇心。问老汉可是村干部,老汉点头,有点自豪说多年前还做过村里的文管员。
肃然起敬。
谢过老汉,离开下马柴。东阳土墩墓群的其余各处,不准备一一看全了,遂放弃。
石墎洞山土墩墓
国保碑经纬度:北纬29°19'59”,东经120°19'56”。
前山土墩墓国保碑经纬度:北纬29°20'1”,东经120°19'60”。
寻访时间:2021年11月25日。
个人印象分:40。